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1]

目录

疾病简介

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俗称中风或卒中。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疾病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 颈动脉系统出现障害。
  2. 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障害。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下动脉瘤破裂引起:

  1. 先天性动脉瘤
  2. 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 感染性动脉瘤
  4. 血管畸形出现障害。
  5.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出现障害。

脑出血

  1. 高血压引起脑出血
  2. 继发于梗死引起的出血
  3. 肿瘤性引起出血
  4. 血液病引起脑出血
  5. 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出血
  6. 动脉炎引起脑出血
  7. 药物引起脑出血。
  8.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脑出血。
  9. 其他原因引起脑出血。
  10. 原因未明。

脑梗死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2. 脑栓塞引起脑梗死
  3. 腔隙性梗死引起脑梗死
  4. 出血性梗死引起脑梗死
  5. 无症状性引起脑梗死。
  6. 其他引起脑梗死。
  7. 原因未明。

颅内动脉瘤

  1. 先天性动脉瘤
  2. 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 感染性动脉瘤
  4. 外伤性假动脉瘤
  5. 其他。

颅内血管畸形

  1. 脑动静脉畸形。
  2. 海绵状血管瘤
  3. 静脉性血管畸形。
  4. Galen静脉瘤。
  5.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6. 毛细血管扩张症。
  7. 毛细血管瘤
  8. 脑-面血管瘤病。
  9. 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10. 其他。

脑动脉炎

  1. 感染性动脉炎
  2. 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
  3. 系统性红斑狼疮
  4. 结节性多动脉炎
  5. 颞动脉炎
  6.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7. 其他。

其他动脉疾病

  1.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2.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3. 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4. 淀粉样血管病。
  5. 动脉壁夹层病变。
  6. 其他。

颅内静脉病

  1. 海绵窦血栓形成。
  2.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3. 直窦血栓形成。
  4. 横窦血栓形成。
  5. 其他。

缺血性脑血管病

因脑部供血障碍而造成局灶性损害,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 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小碎片散落在血液中,或为微栓子,进入脑循环造成局灶性小梗塞,出现一过性偏瘫、单瘫、感觉缺失、失语、失明等,24小时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但可反复发作。[2]
  2. 脑血栓形成:因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而造成局灶性脑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多在夜间或休息中发病,60~70岁为发病高峰。症状可于数小时甚至1~2天内加重,以后逐渐恢复。
  3. 脑栓塞:因脑外血凝块(血栓碎块)或空气、脂肪、寄生虫卵等,随血流进入脑部,造成急性栓塞,形成局灶性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单瘫、失语等。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青壮年患者,其瓣膜赘生物脱落成为栓子,造成脑栓塞。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颅CT检查可见低密度的梗塞灶,TIA时可能正常,也可见腔隙性低密度梗塞灶。治疗原则为应用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剂等。

出血性脑血管病

常见以下两种:

  1. 脑出血:多由于动脉硬化形成的微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在内囊,因此常见的体征为病灶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有时出现同向凝视麻痹。如血肿发生在脑桥或小脑则将出现脑干或小脑损害的体征,如血肿破入脑室到将出现去大脑强直及脑干受损的体征。[3]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先天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以及脑膜刺激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外观呈粉红色脑出血或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可见高密度的血肿影像,周围有水肿带。如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可见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影。治疗原则急性期以降颅压为主,保持酸碱平衡。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如发现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则应手术治疗.

发病原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其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常见的病因有:

血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4]

血液成分改变

  1. 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
  2. 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其他

  1. 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
  2. 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危险因素

根据神经流行病学的研究,与脑血管疾病有关的致病危险因素有:

  1. 年龄。
  2. 持续的高血压。
  3. 心脏病
  4. 糖尿病
  5. 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高血脂
  6. 吸烟。
  7. 其他(口服避孕药、遗传倾向等)。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其研究,已日益引起重视。目前效果比较肯定的是预防及控制高血压。此外,合理的饮食控制以有效地控制高血脂、戒烟、控制糖尿病及心脏病、保持经常性的、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等,以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先兆症状

脑血管病的预兆征象表现为各式各样,有人统计有40种之多。在众多预兆之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

  1. 运动神经功能失灵: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为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等。
  2. 头痛头晕:通常的表现是头痛的性质和感觉与平日不同,程度较重,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头痛,如果头痛固定在某一部位可能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头痛、头晕和血压的波动有关。
  3. 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4. 精神意识异常: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则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然比较少见,也不具有特异性,但在少数脑血管病病人发病前由于脑血管病变,血压波动,脑供血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全身明显乏力,出虚汗,低热,心悸或胸闷不适;有的人出现呃逆,恶心呕吐等。除上述五类外,少数人在脑血管病发病前可以出现鼻出血,眼结膜出血,但应排除鼻部本身疾患如鼻息肉、眼结膜炎症或小血管出血所致的局部病变。如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常预示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上述种种预兆都与血压波动,脑供血不足,血液成分改变等有关。一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以头痛头晕为多见。

诊断鉴别

检查检验

  1. 血脂测定,胆固醇>200-250mg%,甘油三脂>130mg%,β脂蛋白>450~600mg%。
  2. 脑血流图,包括药物试验。脑血流图有上升时间延长,重搏波减弱或消失,主峰夹角变钝,波幅下降表现。
  3. 脑电图,包括压颈诱发试验。
  4. 必要时作脑血管造影。
  5. 颅脑CT常有程度不等的脑萎缩和大小、数量不等的梗塞灶。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2. 脑血流图:又称脑电阻图,是一种检查头部血流情况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3. 脑电图;
  4. 多普勒超声:运用多普勒超声原理在皮肤做无创伤性的血流测定;
  5. 脑血管造影:将有机碘造影剂注入脑血管,显示脑血管形态和功能的方法;
  6. CT: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7. 核磁共振(MRI):利用磁共振现象产生的信号,进行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8. 脑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聚集性及凝固性的学科。

疾病治疗

应当积极防治。但目前对其尚缺乏特效疗法,只能通过纠正脂肪代谢紊乱,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来减轻症状。

  1. 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身体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脂类物质消耗,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增加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及减轻体重,因此应坚持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对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和肢体活动不便者,要加强护理,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 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如限制肥肉、猪油、蛋黄、鱼子及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高糖饮食,因高糖饮食同样会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应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饮食宜清淡,不可吃得太饱,最好戒烟忌酒。
  3. 药物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液的脂质浓度,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活化脑细胞等,可选用烟酸肌醇脂、多烯康、脂必妥、非诺贝特等,以降低血脂浓度。扩张血管药物可选用脑益嗪、尼莫地平、氟桂嗪等钙离子拮抗剂。而γ?氨络酸、脑复新、喜得震、脑活素等,有活化神经细胞的作用,亦可适当选用。三者结合,并以控制饮食和加强体育锻炼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效果更佳。

先对患者脑部进行CT检测,然后在CT片上确定穿刺点,最后再在病人头部确定穿刺点,就可以进行手术了。手术只用进行局部麻醉,用特殊的电钻在头部钻孔,针形血肿粉碎器,先对液态,半固态血肿用血肿冲洗剂冲洗、融碎排出,再利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将血块液化剂均匀全方位地喷送到紧密凝血块的各个部分,使血块快速同时降解,液化成流体排出,3—5天就可以拔管。进行康复性治疗了。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康复方法

  1. 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 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 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 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 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 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 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 排痰
  9. 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 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 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 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 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 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 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 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 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 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 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 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 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 言语治疗。
  23. 心理治疗。
  24. 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
  25. 伸展躯干促进和改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26. 双手抱膝左右轻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
  27. 肩关节屈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
  28. 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意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29. 肩关节各向关节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30. 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展,前臂旋后。
  31. 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32. 肩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
  33. 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34. 髋内外,外展的控制训练:健侧中立位患侧做,患侧中立位健侧做。
  35. 膝关节屈伸展控制训练。
  36. 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伸展控制训练。
  37. 患者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
  38. 俯卧位屈患膝训练。坐位:
  39. 患侧上肢支撑训练。
  40. 患侧上肢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
  41. 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
  42. 手背推移物体。
  43. 前臂旋转压橡皮泥。
  44. 患侧下肢屈髋运动。
  45. 手指夹拾小物体(越过中线)。
  46. 健侧下肢肌力训练。
  47. 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站立位:
  48. 站立平衡训练:左右前后移动重心。
  49. 站立平衡操:双手交叉(可视情况而定)前平举过头,前平举后躯干左右旋转等。
  50. 坐站控制训练,及分解练习。
  51. 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
  52. 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
  53. 髋伸展位屈膝。
  54. 屈髋屈膝准备迈步。
  55. 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训练。
  56. 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
  57. 低迈步训练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
  58. 足ё诺匮盗贰?
  59. 双杠内步行训练(三点):健侧上肢向前扶杆——〉然后患侧下肢跟进——再健侧下肢上前一步。
  60. 持拐杖步行训练(三点、二点):健手持拐向前——患下肢向前迈出——健足跟上。
  61. 上下楼梯:上/健手扶——健侧下肢——患侧下肢下/健手扶——患侧下肢——健侧下肢
  62. 床边ADL训练:洗漱、穿脱衣服、二便处理等。
  63. 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64. 侧方行走训练7先向健侧后向后侧
  65. 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屈膝加强训练
  66. 改善步态训练:踝背伸牵伸。
  67. 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离地。
  68. 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69. 做站立位两足轮流交叉运动。
  70. 家庭ADL指导。
  71. 居室改造。
  72. 足托——足下垂
  73. 腕背伸夹板——屈腕痉挛。
  74. 拐杖,助行嚣。
  75. 轮椅。

康复安排

同前阶段。此期训练以社区康复医生和家属及志愿者帮助为主,每周3—4次。两周一次家庭随访或门诊随访。关于辅助器具的使用

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康复目的

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康复方法

从被动助动主动

康复安排

以上各项基本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每天1-2次,每次45分钟,每周练习4-5天,家庭内一天一次,下午可指导家属练习一次。

注意事项

所有的关节应保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并治疗是在无痛或患者能耐受的范围之内,避免暴力,以轻柔手法为宜;治疗师应给适当的保护,辅助力量应由大到小,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后期康复

康复目的

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侧肢体,相当Brunnstorm恢复阶段5-6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的使用患侧,如何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提高各种ADL能力,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方法

继续前一阶段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关于家属及志愿者的培训每2周培训1次,由康复治疗师上门或者家属到医院进行,培训内容为患者的家庭训练方案方法,要求患者家属和志愿者每2周记录一次训练内容。

关于康复治疗的记录

要求治疗师早期一个星期记录一次,病程第二月起以后2周记录1次,记录内容为:患者的功能状况,现阶段的问题;现阶段的康复目的;现阶段的治疗内容,可将前述内容编号填入,有补充可填写在其它栏内。

静脉窦血栓

疾病概述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一种特殊类型,过去认为发病率低,临床很少见,随着近年影像学的发展,诊断率逐渐增加.

症状及体征

不同程度头痛,伴恶心、喷射性呕吐,视力下降,双眼同向偏盲,抽搐呈癫痫持续状态,病程中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单侧眼球突出伴活动受限逐渐累及对侧,双眼外展不全,偏瘫,项强、双侧克尼格征阳性,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尿便障碍。

治疗及结果

首先针对病因治疗,炎性的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必要时联合应用,疗程15~28天。对脱水病人给予补液。没有出血、纤维蛋白原升高的给予降纤治疗,东菱克栓酶首次10BU隔日5BU共2次,结束后给予抗凝,监测血液化验指标。血小板升高的病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血脂升高给予降脂治疗。无出血倾向的均给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5000AxaIU每日1次腹部皮下注射,监测血液化验指标,如无异常连用15~20天。有少量出血的谨慎抗凝。降颅压,持续用药14~28天。

  1. 海绵窦血栓:可有视力下降,眼疼痛。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结膜巩膜静脉明显扩张、弯曲。眼球突出;眼底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及视网膜出血;脑神经麻痹等。
  2. 上矢状窦血栓:视力下降、甚至黑朦,复视;一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偏盲,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

疾病预防

  1. 在脑血液减少或中断供应的早期就有症状,应掌握中风早期症状的特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 要注意了解和预防诱发中风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肥胖等。
  3. 应知道如何用药或改变生活方式去控制高血压。
  4. 要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避免血凝块梗塞脑血管。
  5. 要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生。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有研究将卒中早期复发的时限定为初次发病后的90天内.

保健饮食

  1. 多吃含钾、钙丰富的食物。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钾较高。牛奶、酸牛奶、虾皮等含钙丰富,都是脑血管病人比较理想的食物。
  2.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矿物质钙、、[钾]]、镁等以及较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可以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钙可防止骨骼和牙齿疏松,镁参与心肌酶的代谢,钾能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参与酶系统的活动,对脑血管起保护作用。建议脑血管病人每天进食新鲜蔬菜的量不少于8两,水果2—4两。蔬菜以新鲜、深绿色或黄色为佳。草莓、橘子、猕猴桃含维生素C较多,芒果、杏含胡萝卜素多。
  3. 适量补充蛋白质。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以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促使钠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血压,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建议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鱼、牛奶、鸡蛋、豆腐等,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如肝、肾、鱼子等。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4. 适当进食海产类食物。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海鱼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海带、紫菜等海产品,钾的含量较高,对缓解脑血管病情也有比较好的作用。
  5. 限制食物热量。众所周知,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可能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酯,使血脂升高。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病人体型肥胖者较多,再加上平时运动量不够,因此饮食一定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三餐七八分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6. 限制脂肪吸收。脑血管病患者多数血脂偏高,对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一定要严格限制。肥肉、动物油脂、内脏、奶油、黄油以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因此这类食物尽量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在食用植物油时也要注意用量。
  7. 限制食盐用量。膳食含盐量较高,很容易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脑血管病。对脑血管病人来说,限制食盐用量显得尤其重要,每天用盐量应该降到10克以下,最理想的是6克左右。6克到底是多少呢?你可以拿起一个啤酒瓶盖,装满一瓶盖大约就是6克。那些口味偏“重”的朋友,更应该注意限制食盐的用量。
  8. 限制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辛辣食物,酒精和咖啡更应该尽量不沾。酒精对血管起着扩张作用,使血流加快,脑血流量增加,因此酒后常常出现急性脑溢血发作。咖啡不但具有兴奋作用,而且可以引起脑血管收缩,使大脑血流量逐渐减少。所以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暂时性脑缺血、脑梗塞等疾病的患者,如果饮用咖啡,很容易有引发病情恶化的危险。
  1. 洋葱:具有降脂、降压、胆固醇的作用。
  2. 玉米: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某些癌症等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3. 燕麦,又称莜麦: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功能。
  4. 苹果:能防止血中胆固醇的增高,减少血液中的含糖量。
  5. 猕猴桃:具有预防胃癌、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有稳定血压及降低血压的作用。
  6. 醋、醋蛋:对防治动脉硬化、脑血栓高血压心肌梗死等有较好疗效。
  7. 绿豆: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清暑利尿等功用。特别适用于高脂血伴有肥胖或糖尿的病人服用。
  8. 山楂: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如:散淤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等功效。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证明,山楂有加强和调节心肌,增大心室、心房运动振幅和冠状血管血流量防止由于电解质不均衡而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降低胆固醇、降压、利尿和镇静等作用,所以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良药。
  9. 香菇:香菇有降血压、消食去脂、抗病毒抗癌等作用。临床观察对患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病人服用炒鲜香菇或香菇降脂汤,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10. 天然水蛭素:水蛭素能与凝血酶的催化中心及纤维蛋白原结合中心发生不可逆转的结合,使凝血酶失活,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治血栓的形成。

药理作用

  1. 抗凝血及抗血栓:水蛭素可延长或抑制凝血过程。由于水蛭素直接靶向凝血酶,可有效地防止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结合形成血凝块,因此可防止各类血栓的形成及延伸。
  2. 水蛭素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性。
  3. 对血液变流的影响:水蛭煎剂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4. 降低血脂:灌胃给予实验动物水蛭水煎剂可降低大鼠血液中甘油三酯及脂蛋白的含量,亦可降低食饵高脂血症家兔血液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使实验动物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失,胆固醇结晶减少。
  5. 水蛭素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大鼠实验性脑血肿的吸收,减轻血肿周围炎性反应性水肿,缓解颅内高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组织。

保护血管

保护血管,注意五大天敌!

由于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血管类疾病不断增多。如何保养血管,胡教授指出要:注意饮食、坚持运动,少酒多茶、减少熬夜。

遍布全身的血管犹如住宅中的自来水、煤气管道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内壁就容易结垢、生锈。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更会让血管老化的速度加快。如何养血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有独到的见解。

在血管“天敌”黑名单中,以下5个杀伤力最强。“四高”饮食堵血管。高糖高油、高脂、高盐这“四高”饮食,可以说是血管的头号“天敌”,它们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也容易导致胆固醇、血脂等附着于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不畅通。

老熬夜累血管。长期熬夜,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如果连续休息不好,加上情绪焦虑,血压波动大,极易诱发中风甚至猝死。

吸烟,血管易“中毒”。烟草是心血管健康公认的大敌。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还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容易形成血栓。

有氧运动少,血管垃圾多。久坐导致体重增加,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血液循环,这些都会间接促发高血压,加重冠心病。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其实,哪怕是走路,受腿部肌肉收缩的挤压,血管的弹力都会增强。

积蓄坏心情,血管没精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老生气、压力大,血管也容易变硬。实际上,不少心脑血管疾病都与情绪波动过大有关。要想有个健康的血管,保持良好心态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败这5大“天敌”呢?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吃动两平衡。

吃点血管“清道夫”。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醋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均衡饮食,多吃蔬果,警惕“四高”食物。

持续运动不偷懒。英国研究发现,长期、持续的运动,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甚至还能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很多心脑血管专家都是坚持锻炼的高手,比如胡大一教授坚持“日行万步”12年,在西藏阿里高原地区时也不间断。慢跑、快走等缓和的锻炼,适合大多数患者。

每周两块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含有天然抗氧化剂黄酮素,能防止血管变硬,同时增加心肌活力、放松肌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积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功效。

饮绿茶少喝酒。绿茶中的儿茶酚能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预防血管硬化。不提倡饮酒护血管。大量饮酒升高血压、血甘油三酯,导致心房颤动、酒精性心肌病、脂肪肝、肝硬化,严重时甚至引发猝死。

视频

肢体瘫痪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