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政大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台北市市政大楼 |
---|
|
台北市市政大楼(英语译名:Taipei City Hall),又名台北市政大楼、台北市政府大楼、台北市信义市政大楼、台北市政厅,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计画区的官署建筑,为台北市政府所在地,1987年动工兴建、1994年完工启用,随即成为信义计画区地标之一。整栋建筑呈“双十”型状,座落于仁爱路终点,地上12层、地下2层,号称是开放式办公场所,总楼地板面积196684平方公尺、约6万坪左右。有30馀个台北市政府所属机关入驻,在此办公的台北市政府人员共约有6千人。
目录
历史
1920年台北设市初期,先以城北小学校部分校舍作为台北市役所办公厅舍。1940年,台北市役所迁入兴建完成的新厦(今行政院中央大楼)。
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由于原台北市役所厅舍被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充作办公厅舍,甫成立的台北市(省辖市)政府改以旧建成国民学校校舍(今台北市政府旧厦)作为办公场地。
1967年台北市改制为直辖市后,因应辖域扩大、人口增加,台北市政府业务大幅增长。台北市政府旧厦办公空间不足、仅能容纳千馀员工,许多台北市政府所属机关必须在府外租屋办公,使得市民洽公及机关间的协调联系增添许多不便。为了解决办公处所分散所带来的困扰,1979年8月,台北市政府成立“市政大楼筹建会报”,并责由台北市政府工务局新建工程处统筹办理。1980年,信义计画区开始进行开发,台北市政府选择于此新建台北市市政大楼。
1987年2月,台北市市政大楼建筑主体工程开工。1992年7月1日,台北市市政大楼公共事务管理中心成立,职掌台北市市政大楼办公厅舍、庶务、财产管理、机电与消防设备维养、安全防护与门禁管制等公共事务管理事宜。1994年3月25日,台北市市政大楼全部工程完工,台北市政府与所属机关进驻办公;而台北市政府旧厦一度闲置,之后改作为台北当代艺术馆馆舍和台北市立建成国民中学校舍使用。
2018年10月31日,台北市政府劳动局局长赖香伶在局长室被前台湾中油派遣工李明彦持钢筋攻击,当场头破血流,紧急送往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治疗。为加强安全,台北市市政大楼从隔日上午10时起,一楼四个大门仍维持开放,其他出入口改为实施门禁管制。
沈葆桢厅牌匾争议
马英九市府时期,台北市市政大楼一楼中庭以晚清大臣沈葆桢典故命名为“沈葆桢厅”和挂上“沈葆桢厅”牌匾,2006年12月揭牌。2015年台北市议员李芳儒要求柯文哲市府推动台湾原住民族转型正义,2016年6月台北市市政大楼公共事务管理中心取消命名和移除牌匾[1]。
参考文献
- ↑ 锺泓良. 原住民族日前 北市府撤沈葆桢厅牌匾. 自由时报. 2016-06-23 [202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