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鐵路管理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臺灣鐵路局、臺鐵局、臺鐵,或逕稱為鐵路局鐵道愛好者亦簡稱台鐵為「路局」、或日治時期之簡稱「鐵道部」。是中華民國交通部的部屬機關(附屬事業機構),負責經營臺灣的傳統鐵路系統——臺灣鐵路「傳統鐵路」主要指1,067mm軌距的窄軌鐵路,又稱為「在來線」;故臺鐵所經營的鐵路線,不包含標準軌規格的捷運、高鐵等新建鐵路線,以及比其軌距更窄的糖業鐵路、林業鐵路、鹽業鐵路等國營企業之產業鐵路系統。臺鐵也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而經營阿里山森林鐵路,為僅有之例外。
為臺灣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的軌道業者;截至2016年9月底,在職員工共13,099人,營運路線共有13條,長度達1085.3公里。另外,於2013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曾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經營阿里山森林鐵路[1] 。其亦為國際鐵路聯盟成員。
臺鐵局的創建,可追溯至清治時代的1887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成立的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為臺灣鐵路運輸肇建之始;但機構之直接前身,為日治時代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現今的組織編制與路線規模多奠基於此時期。其徽章於1950年代啟用,是由代表臺灣的俗體字「台」字、加上鐵軌的橫斷面所組成。
介紹
清朝時代的全臺鐵路商務總局,僅有總辦(局長)、會辦(副局長)、機車駕駛員(機車司機員)、票房司事(站長)等數十人編制,路線僅有約100公里。日治時代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完成東、西兩岸的鐵路幹線,分別採用762mm與1067mm之軌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鐵道部改制為鐵路管理委員會,歸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管轄。
1948年3月1日臺灣省政府正式宣布將鐵路管理委員會改制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歸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管轄,首任局長郎鍾騋於3月5日上任;1998年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案實施後改為直隸中央之交通部管轄。
1970年代之後鐵路電氣化自負成本與人事退撫制度等累積的龐大債務,加上臺灣交通運輸方式改變等因素影響,台鐵局於1990年之後的營運狀況已經處於嚴重虧損,至2000年已經累積負債至將近新臺幣千億元。
2000年後,臺鐵便規劃與民營化(惟進度緩慢),進行將西部幹線改造為區域鐵路型態的「捷運化」計畫,以西部主要都會地帶路線漸次增設僅由區間車停靠的簡易車站的方式來增加營運效能。
除此之外,臺鐵局於2000年代初外購傾斜式列車行駛東部幹線,加強其在東臺灣地區的運輸能力。目前所經營的臺灣鐵路總路線長度為1,100公里以上,其路線主要幹線大部分路段皆已經鐵路電氣化,舊有的東部762mm窄軌亦拓寬為與西部一致的1067mm軌距以利東西部鐵道接軌,於1991年完成東西部鐵路幹線的環島串聯。目前台鐵的主力路線為西部幹線,每年總搭乘人數約達2億30,000人次。
臺鐵局局本部最初設置於原日治時代鐵道部廳舍,之後遷入臺北車站大樓之內;為活化資產,目前預定2021年遷往都市更新後的南港調車場原址。而有鑑於臺鐵局的公法人身分,長期限制其經營上的彈性,2000年代以來,輿論要求臺鐵局公司化或民營化的呼聲不斷。
爭議事件
臺鐵局因公營事業的身分須長期擔任起偏鄉運輸角色以及補貼弱勢票價而導致虧損嚴重,此外服務品質不佳也經常受乘客爭議。
臺鐵員工本身雖是從考試院考選部鐵路特考遴選錄取,但其身分亦適用勞動基準法,因而產生諸多適法性爭議。
2019年7月3日晚間,鐵路警察局高雄分局嘉義派出所警員李承翰,在台鐵北上車班自強號152次列車停靠嘉義站時,因列車長與民眾發生衝突,上車處理補票糾紛,遭情緒激動的鄭男刺傷,隔日傷重不治。台鐵在李姓員警尚未出殯時,辦理該事件有功人員表揚大會,造成社會大眾群情激憤,認為不尊重因公殉職的李姓員警。
虧損
臺鐵局從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以後,帳面上就未再有盈餘。2007年臺灣高速鐵路通車開始,年年虧損超過新臺幣百億元,2011年臺灣鐵路客貨運營收雖增加了新臺幣10億元,但估計虧損也會超過新臺幣百億元,首度出現連續四年虧損破百億元情況,虧損估計已逼近新臺幣2,000億元。龐大的退休金支出是臺鐵連年虧損的主因,其次為營業收入未能提升。
人力缺口
因應營運需求,臺鐵局人員需輪班,惟現行日夜休三班制每天實際工作12小時輪班作息型態不定,許多新進員工不適應,離職率高,加上退休人數眾多,造成臺鐵局人力嚴重斷層。
參考文獻
- ↑ 【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小火車路線圖、訂票攻略、體驗指南,嚮導, 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