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力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鐵力市,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1]南麓。總面積6620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10年)。轄4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鐵力鎮、雙豐鎮、桃山鎮、朗鄉鎮、年豐朝鮮族鄉、工農鄉、王楊鄉。境內有鐵力林業局、雙豐林業局、桃山林業局、朗鄉林業局、鐵力農場。市政府駐鐵力鎮。
歷史沿革
鐵力,俗稱「鐵山包」。在境南王楊鄉和衛國鄉交界處有一山丘,稱「鐵山」,其附近兩河中間大小山丘連綿不斷,統稱「鐵山包」。設治時,以其地遼代屬「鐵驪部」,遂名「鐵驪」。1956年為更改生辟字和繁體字地名,改為「鐵力」。
鐵力一帶,唐屬黑水靺鞨,遼屬東京道女真鐵驪部,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遼陽行省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代先後屬呼蘭城守尉和呼蘭副都統管轄,為鄂倫春、蒙古族遊牧之地。1891年4月(清光緒十七年三月),委派鎮邊軍右翼統領領兵於鐵山包駐防。1906年6月(清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將北團林子協領移駐鐵山包,修建協領公署,「招撫庚子屯田逃亡之戶,安插貧民小戶」。1908年8月(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奏准,擬設「鐵驪縣,駐鐵山包」。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5年2月10日,黑龍江省巡按使公署援照清末「設立鐵驪縣舊條」,裁撤鐵山包協領,設置鐵驪設治局,以餘慶縣安邦河以東地區為鐵驪設治局管轄範圍。隸屬綏蘭道。1929年2月,改由省直轄。東北淪陷後,隸屬黑龍江省。1933年10月1日,將鐵驪設治局改為鐵驪縣。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39年6月劃歸北安省管轄。1943年7月1日,將慶城縣與鐵驪縣合併為慶安縣。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始設鐵驪特別區。1946年6月27日,黑龍江省政府決定,將原鐵驪地區從慶安縣劃出,恢復鐵驪縣,縣政府駐鐵驪鎮,隸屬黑龍江省管轄。1956年3月,劃歸新設立之綏化專區管轄。同年11月19日,國務院批准,將鐵驪縣改為鐵力縣。1958年8月,撤銷綏化專區,設立松花江專區,鐵力縣隸屬松花江專區。同年9月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併入慶安縣。
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准,恢復鐵力縣,以原鐵力縣併入慶安縣的行政區域為鐵力縣的行政區域,隸屬松花江專區。1965年6月,改隸綏化專區。1970年4月,劃歸伊春地區管轄。1979年12月,撤銷伊春地區,恢復伊春市,鐵力縣歸伊春市領導。1988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設立鐵力市(縣級)。由伊春市代管。
1992年末,鐵力市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西南麓。東北、東與伊春市接壤,東南、南與依蘭縣、通河縣毗鄰,西南、西北與慶安縣以河為界。全市總人口38.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67萬人,占69%;滿、朝鮮、回等少數民族[2]人口約占4.6%。轄5鎮、4鄉【:鐵力鎮、神樹鎮、雙豐鎮、桃山鎮、朗鄉鎮、王楊鄉、衛國鄉、工農鄉、年豐朝鮮族鄉】。市政府駐地鐵力鎮。(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鐵力市總人口354601人,其中:鐵力鎮96611人,雙豐鎮37717人,桃山鎮38501人,神樹鎮21729人,朗鄉鎮49325人,年豐鄉12848人,工農鄉9602人,王楊鄉14250人,衛國鄉9069人,鐵力林業局16510人,雙豐林業局10565人,桃山林業局12127人,朗鄉林業局16523人,鐵力農場9224人。
鐵力市現轄4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鐵力鎮、雙豐鎮、桃山鎮、朗鄉鎮、年豐朝鮮族鄉、工農鄉、王楊鄉。
視頻
鐵力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有一個遠方,叫小興安嶺;還有一個遠方,叫中國的東極 ,搜狐,2018-11-26
- ↑ 少數民族的風俗之「回族」,搜狐,201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