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尔都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尔都塞
出生 1918年
国籍 法国
职业 哲学家
知名于 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知名作品 《孟德斯鸠、卢棱、马克思: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

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法国共产党党员。1918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镇。从60年代初开始接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对经验主义、历史主义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构成了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学派。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阿尔都塞将大部分精力转向了对马基雅维里的思考,“偶然的唯物论”的提出使阿尔都塞的理论在他去世多年后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990年10月22日,阿尔都塞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72岁。

个人简介

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镇,其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0年在阿尔及尔上小学。1930—1936年在法国马塞上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预科班学习。1939年入该校文学院不久,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指导下研究哲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从教,并于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又被庇卡底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80年患精神病,退休疗养。[1]

学术著作

阿尔都塞长期在大学执教,但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积极参与现实斗争。50年代中后期,围绕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他同法共理论家加罗迪和国外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激烈论战。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克思: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学》、《自我批评》等。在批判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黑格尔化的思潮中,他以“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威胁的正统捍卫者”姿态出现,在党内外赢得了颇高声誉。在他看来,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的不是辩证法和异化概念,而是“无主体过程”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是在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人道主义”决裂中产生的,严格地说,它是“理论反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是社会科学中发现的“新大陆”,而作为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却以“实践状态”仍包含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还有待于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他按照“对应阅读法”,把<资本论>作为认识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中抽取出来。所以,他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定义为“理论实践的理论”。实际上,他是运用“多元决定”、“结构因果性”等概念所体现的结构主义原则,对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认为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历史发展不是按“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人道主义图式进行,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无主体过程”。

多元决定论

阿尔都塞说马克思的结构因果观,既描写了社会组织中占统治地位的全面性结构对局部性结构的决定作用,以及这些局部性结构对于它们各自的构成要素的决定作用,又坚持了局部性结构对于全面性结构、局部性结构的构成要素对于局部性结构的相对自主性。根据这种结构因果观,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观、矛盾观,并不是一元论的。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则是多元决定的:一,包括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经验证明,成功的革命永远也不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经济矛盾的简单结果;二,在马克思那里,经济的东西和政治的东西的那种不言而喻的同一性消失了,相反地,“人们只要承认上层建筑和国内外的形势,其大部分的形式是特殊的和独立的,所以也是不能还原为单纯的现象的一种现实的存在,那么,这种多元的决定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可以思维的”;三,整体的每一个相对自主的因素,都有其相对自主的历史,都有它自己的发展韵律和连续性。

个人成就

阿尔都塞从60年代初开始接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对经验主义历史主义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构成了有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学派。但在70年代之后,这个学派陷入瓦解。

学术展望

阿尔都塞曾多次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对自己的信念表现出悲观情绪。然而,其创立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主要代表性思潮,在当今欧洲思想学术界仍拥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

悲剧晚年

理论上的成就让阿尔都塞在学术界变得光彩夺目,但他的内心却一直在承受精神上的折磨。1946年阿尔都塞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埃琳娜,在自传中阿尔都塞写道:“可以想象我们的会面。我们是两个极端孤独的人,都处在绝望的深渊中。在一次偶然中,我们相遇了,并且认识到我们极其相似的精神状态:有着同样的痛苦、孤独和极度的渴望!”他们很快有了第一次性关系,但是阿尔都塞却因此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焦虑之中,并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事实上,在他作为哲学家的声誉达到最高点的1965年,阿尔都塞还一直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到1979年年底,阿尔都塞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不得不数次住院治疗。

1980年11月16日,悲剧的一幕上演。阿尔都塞精神病发作,在无意识状态下勒死了自己的妻子埃琳娜,当他看到妻子盯着天花板一动不动的眼睛和在唇齿间僵硬的舌尖的时候,阿尔都塞疯狂地跑出公寓不停地大声喊:“我扼死了埃琳娜!我扼死了埃琳娜!”但当医生赶到他家里,一切都为时已晚,埃琳娜死了,他虽然被免于起诉,但他不得不再一次被强制性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同时也被解除了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职务。对于理论界来说,阿尔都塞至此已经退出了作为一个正式的哲学家的人生舞台。但对于阿尔都塞本人来说,这是又一段“囚徒”生活的开始,也是另一个如同在德国战俘集中营当中一样进行反思的机会。1990年10月22日,阿尔都塞突发心脏病去世,就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阿尔都塞将大部分精力转向了对马基雅维里的思考,这一次似乎已经离开我们视野很久的阿尔都塞又给我们带来了意外,“偶然的唯物论”的提出使阿尔都塞的理论在他去世多年后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

參考來源

  1. 阿尔都塞 ,名人简历网
  2. 阿尔都塞 ,名人简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