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风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风药,茎呈方柱形,少分枝,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100厘米,直径2~5毫米;

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节处紫色明显,有白色茸毛;质脆,易折断,髓部中空。

叶对生,多皱缩,展开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

下表面有棕色腺点,两面均有短毛。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

别名

地笋提娄水香矮地瓜儿苗野麻花虎兰龙枣(《本经》),虎蒲(《别录》),小泽兰(《雷公炮炙论》),地瓜儿苗(《教荒本草》),红梗草(《滇南本草》),风药(《纲目》),奶孩儿(《纲目拾遗》),蛇王草蛇王菊捕斗蛇草(《岭南采药录》),接古草(《植物名汇》),地环秧地溜秧(《河北药材》),甘露秧(《中药材手册》),草泽兰(《陕西中药志》)。

入药部位

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的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辛;性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

③《别录》:甘,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

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行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余。根茎横走,呈圆柱形,浅黄白色。

茎直立,四棱形,不分枝,沿及节上有白色细软毛。

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近于无柄;叶片披针形,先端长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锐齿,

并有缘毛,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下面具凹陷的腺点,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

轮伞花序腋生,无梗,多花密集;花萼钟形,先端5齿裂,具刺尖头,边缘有毛;

花冠钟形,白色,稍露出于花萼,外面在冠檐上具腺点,内面在喉部具白色短柔毛,冠檐不明显二唇形,

上唇近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子房长圆形,4深裂,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柱头2裂。

小坚果倒卵圆状三棱形,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1]

主治功效

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解毒消痈。主妇女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症瘕浮肿;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①《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②《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③《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④《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癥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⑥《医林纂要》: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⑦《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2]

禁忌事项

血虚无瘀者慎服,孕妇禁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使。

②《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

采收炮制

夏季采收。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去泥沙,捞入筐内,上盖湿布次日取出,切片2分长,晒干。若系鲜品,当时洗净切片晒干为佳。[3]

《雷公炮炙论》:"泽兰,须细锉之,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臨床應用

1.用于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仆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泽兰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行而不峻,为妇科调经要药,

常与当归丹参芍药等同用。又能消散瘀滞,用治伤痛,

还能散痈消肿,配合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治跌仆损伤;配当归、银花、生甘草等治疮痈肿块未消。

2.用于产后小便不利、身面浮肿。

泽兰既能活血祛瘀,又有利水消肿作用,故可用于产后小便淋漓、身面浮肿等症;因其利水之力较缓,单用力薄,故常须配伍防己等利水消肿药同用。

①治经闭腹痛:泽兰、铁刺菱各9克、马鞭草益母草各15克,土牛膝3克。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产后血虚,风肿,水肿:泽兰叶、防己等分。上为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不能饮者,醋汤调亦可。(《妇人良方》引张氏方)

③治水肿:泽兰、积雪草各30克,一点红25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④治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泽兰120克。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濒湖集简方》)

⑤治疮肿初起及损伤瘀肿:泽兰,捣,封之良。(《濒湖集简方》)

⑥治一切乳痈初起:泽兰30克,青皮9克,白及15克,橘叶三十片。上水煎半盏,加酒半盅。冲服立消。(《仙拈集》泽兰煎)

⑦治痈疽发背:泽兰全草60~120克,煎服;另取叶一握,调冬蜜捣烂敷贴,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蛇咬伤:泽兰全草60~120克,加水适量煎服;另取叶一握捣烂,敷贴伤口。

(《福建民间草药》)[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