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鹦鹉嘴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鹦鹉嘴龙属
图片来自britannica

鹦鹉嘴龙属名:Psittacosaurus)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年前。

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的恐龙而著名,其中有9到11个种被认为是有效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

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大小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颌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视觉展示作用。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它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

鹦鹉嘴龙不如它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它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已发现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化石,从幼体到成年体都有,使得许多研究可以研究鹦鹉嘴龙的成长速度。鹦鹉嘴龙大量的化石纪录,让它们成为中亚白垩纪沉积层中的标准化石

叙述

不同种的鹦鹉嘴龙有不同的体型,以及不同的头颅骨、骨骸上的特征,但大体上拥有一样的身体形状。最著名的种是蒙古鹦鹉嘴龙P. mongoliensis),身长2米。最大的蒙古鹦鹉嘴龙成年个体重量可能超过20千克。

大鹦鹉嘴龙P. major)、内蒙古鹦鹉嘴龙P. neimongoliensis)、新疆鹦鹉嘴龙P. xinjiangensis)的体型接近蒙古鹦鹉嘴龙的大小,而其他种如中国鹦鹉嘴龙P. sinensis)、梅勒营鹦鹉龙P. meileyingensis)的体型较小。

额多鹦鹉嘴龙P. ordosensis)是已知最小的一种,小于蒙古鹦鹉嘴龙约30%。除了蒙古鹦鹉嘴龙以外,最大型的种是陆家屯鹦鹉嘴龙P. lujiatunensis)与西伯利亚鹦鹉嘴龙P. sibiricus)。

与同时代的鸟臀目恐龙相比,鹦鹉嘴龙头颅骨有大幅变化。这些头颅骨高而短,有些种的头颅轮廓几乎呈现圆形。眼窝之前的部分只占头颅骨长度的40%,比其他已知鸟臀目还短。鹦鹉嘴龙下颌的每个牙齿,都有球根状垂直脊。上颌与下颌都有显著的喙状嘴,分别从喙骨(Rostral bone)与前齿骨形成。喙状嘴的骨质部分可能由角质包覆,形成锐利的切割表面,以切碎植物

如同属名显示,鹦鹉嘴龙的短头颅骨与喙状嘴外表类似现代鹦鹉。鹦鹉嘴龙的头颅骨,与更衍化的角龙下目恐龙,拥有数个共同的适应结果,例如:上颌前端的独特喙骨、颧骨往两侧突出。然而,还没有发展出晚期角龙下目的头盾与角状物的迹象。眼睛上方有眼睑骨,功能不明[1]。西伯利亚鹦鹉嘴龙有突出的骨质角,但这被认为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鹦鹉嘴龙的颅后身体,呈现典型的二足鸟臀目特征。蒙古鹦鹉嘴龙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的58%长,类似本属的其他种;根据前肢的可活动范围,它们无法做出手掌朝正下方、或前肢推进移动的动作。以上两点显示鹦鹉嘴龙在生前是几乎完全二足的恐龙。鹦鹉嘴龙手掌只有四个指骨,而大部分其他鸟臀目恐龙(包括所有其他角龙下目恐龙)的前肢有五个趾骨。而后脚脚掌有四个脚趾,类似许多其它小型鸟臀目恐龙。鹦鹉嘴龙的长脚趾与利爪,显示它们可能善于挖掘。如同大部分鸟臀目恐龙,鹦鹉嘴龙的尾部具有骨化肌腱。

保护色

2016年由雅各·温瑟尔(Jakob Vinther)带领的研究分析藏于森根堡自然博物馆的鹦鹉嘴龙未定种化石(编号SMF R 4970),透过化石上保留著的黑色素体发现鹦鹉嘴龙身上可能覆有具伪装功能的保护色。研究认为这只鹦鹉嘴龙的身体主要呈棕色,但背部、胸部体色较深,腹部下方则较浅,可能是因为鹦鹉嘴龙多栖息在茂密的森林中,体色具有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作用。此外他们还发现这只鹦鹉嘴龙在腿部至尾巴基部有皮膜连结,但功能尚不清楚;以及相对大的眼睛,显示其视力可能颇佳,有助于觅食或避敌[2][3][4]

分类学

鹦鹉嘴龙是由古生物学家兼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3年所命名。

已有18个已命名种被归类于鹦鹉嘴龙,但现在只有9到11个种是有效种。鹦鹉嘴龙是目前恐龙中,拥有最多有效种的单一属。大部分其他恐龙属都只有单一种。这些不同差异极可能因为化石记录。因为鹦鹉嘴龙已发现了数百个化石标本,而大部分其他恐龙标本远少于这个数目,许多甚至只发现单一标本。因为众多的化石,古动物学家能更完整地研究鹦鹉嘴龙的不同差异,进而造成更多的有效种。

大部分的现存动物各属都有多个种,显示已灭亡的恐龙各属可能也是相同状况,但其中大部分的种都没被保存下来。此外,大部分的恐龙只能从骨头来了解,所以只能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评估;而现存的动物各种经常有非常相似的骨骼形态,但在其他方面不同,这些无法从化石纪录保存下来,例如习性、外表颜色。所以实际上的恐龙各属,包括鹦鹉嘴龙,可能比目前的已承认种,还更具多样性[5]

参考文献

  1. (英文)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2. Vinther, Jakob; Nicholls, Robert; Lautenschlager, Stephen; Pittman, Michael; Kaye, Thomas G.; Rayfield, Emily; Mayr, Gerard; Cuthill, Innes C. 3D Camouflag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 (PDF). Current Biology. 2016, 26: 1–7. doi:10.1016/j.cub.2016.06.065. [失效链接]
  3. Scientists reveal most accurate depiction of a dinosaur ever created. 2016-09-14 [2016-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4. This Dinosaur Wore Camouflage. 2016-09-14 [2016-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5. (英文)Archibald, J. David. (1997). Species. In: Currie, Philip J. & Padian, Kevin. Th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Pp. 69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