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基础扎实又勤劳步步登高步步高(刘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基础扎实又勤劳步步登高步步高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基础扎实又勤劳步步登高步步高》中国当代作家刘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基础扎实又勤劳步步登高步步高

2

有人仰望参天大树后道:“大树,您为什么能长这么高?”大树回答:“因为我把牢靠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中,从而实现壮志凌云的梦想。”刘刚的学习基础相当扎实,他通过3年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在通安城糖坊私塾的各项学习任务。

翌年的秋天,在一个天高云淡的早晨,10岁的刘刚挎着书包,跟着父亲,满怀信心地西行越过通安河,攀上铧尖坝,转过咀头湾,经过南张里,登上麻家岘,过了中腰河,翻过三家沟,来到袁咀小学。经入学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编入三年级(1)班就读。由于他学习基础雄厚,学习习惯好,再加上聪明善思,在张东明(数学)、孟姜会(语文)和郭永济(校长兼任历史课)等老师的培养下,故在各门功课的考试中成绩遥遥领先,袁咀小学毕业后,于1956年6月考入会宁县初级中学。

入学的第一天,他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新鲜:宽敞明亮的教室,用松木做的书桌和木凳,学生坐在凳子上读书写字正好合适,教师个个知识渊博,讲起课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刘刚听得入了迷,教师对课文内容描述,使他身临其境,如醉如痴,欣赏着作者笔下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个个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地在他脑海里不断浮现……临下课时,语文老师杨瑾珍布置了当天的作业,让同学们各写一篇读后感,放学之前放到讲桌左角处。

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杨老师来到教室,与学生行礼还礼毕,激情澎湃地讲道:“同学们,我们会宁,隶属于甘肃定西(当时,会宁归定西地区管辖),位于甘肃中部;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总面积6439平方千米。

我们会宁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民国25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我们会宁人杰地灵。会师圣地,诗与远方的心灵交融;我们会宁,是陇中腹地一颗璀璨的星;我们会宁,是黄土高原一本厚重的书。这里从远古走来,是诗与远方的追梦之地。我们会宁是享誉陇原的历史文化名城……

秦皇、汉武曾到此西巡,历史的风云在这里掠过,华夏文明在这里扎根。我们会宁,是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道。

我们会宁,浸透着革命情结的红色圣地,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筑起了长征史上的巍巍丰碑。我们会宁人民勤劳勇敢,会宁大地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就有曹铭、张勋、栗在庭、李玩莲、柳迈祖、吴思权、康节、柳渊、刘灏、吴耀曾、张汝洽、刘庆笃、杨思、苏源泉、秦望澜、万宝成等进士。

同学们,新中国的建设渴求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从本届新生的作业中看到了希望,同学们的第一次作业做得挺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思想健康,从现实出发,写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兼顾考查,作业最优秀的有15名,前3名的作业我们共同来赏析,第3名是刘刚同学。我这里把刘刚同学的读后感作为范文,展示给大家。于是掌声一片,杨老师让同学们安静,接着展开刘刚的作业本,从讲台上走下来,从第一排首行开展,杨老师徐徐移动脚步走到教室后排,再从第二行后排开始,这样两个来回。“w”式的展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接着杨老师读了刘刚的文章,大家听后,倍受感触,深受鼓舞,赞不绝口,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