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迷恋稻田(赵立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迷恋稻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迷恋稻田》中国当代作家赵立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迷恋稻田

我的家乡是“春种一粒稻,秋收万颗子”的水稻之乡。千万亩稻田阡陌纵横,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野性与柔美,辽阔与精致,富饶与希望诱惑

祖国山川,大江南北,景色绮丽多姿,值得欣赏,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基础。雷殿生先生成为徒步中国的旅行家,未来我也许能环游中国,但不要像雷先生那样去冒险。然而就目前来说,家乡的稻田是我最迷恋的地方。出家门南行三里地便是万亩稻田的开端,只要有时间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不会有久居都市的人们对乡村游,采摘游的时尚渴望,而且会将大自然的馈赠,河水的馈赠,土地的馈赠,带回家。这也是从农村走向都市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近几年来,家乡人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富裕路,田间劳作的机械化让他们脱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艰辛,耕种十几亩地都是轻轻松松的,这样就多了些许闲暇时光。在通往万亩稻田的路上一年四季都会有三五成群的乡亲们既要探望一下自家的稻田,又兼观光旅游加散步锻炼。

在我的家乡,立春吃萝卜啃春的习俗仍然盛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立春郊游日渐盛行。郊游之地就是自家稻地。立春之时刚好在春节前后,也正好是放寒假期间。天气虽然还很冷,但风不凛冽,阳光也能朗照,天气比较稳。这天中午饭前后,趁着暖和,文学家欧阳修笔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盛世太平景象在这里再现了。我就在这个行列里。到了自家稻地,由一家的主力在地中间撒些未脱壳的稻谷,并念叨着什么。一来感恩土地,二来喂赏野味(保护野生动物意识,这时田野空旷秋天收割后的残余谷粒经过一个冬天,已经被野生动物找没了),三来祈福健康,四来祈求丰收。一年的田畴劳作序幕便拉开了

仲春时节,虽有余寒,但抵不住春的活力,大地酥软了。随着少数地块上隆起的一些比蒙古包要长许多的塑料暖棚——育秧棚的出现。地块主人陆陆续续地来给自家的稻地垄边培培土,因为它需要禁得住长达一百多天的浸泡。那些裸露的地块上,去年收割后的稻茬在忙着同鸟儿们做最后的道别。没几天,它们就要被犁翻,如落红一样,它们不是无情物,是要化作春泥更护秧了。而秧宝宝在暖暖的屋子里挤挤挨挨地睡着,长着……这便是乡亲们一年的希望了。

时光匆匆,小满时节,正当小麦长粒灌浆期间,一块块犁过的稻地蓄上了约十公分的水,此时的稻田如一块块镜子,映着阳光金色,波光粼粼;映着蓝天白云,天地神灵;映着燕子、喜鹊掠过的曼妙舞姿,自然和谐。

这个时候你从稻田地的沟边带回来的是野蔌,如荠菜、苦菜、蒲公英、车前草,如果你更青睐于中药(其实前四种也是中草药),还可以挖一些芦苇的根,《本草图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芦根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芦根,治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有一年,我因感冒引发了肺炎,做麻醉师工作的表姐得知后就专门从北京知名中医院给我淘来的偏方,便有芦根。配上石斛等其他的草药,熬了几副,挺见好。从那以后,父亲每到这个时候都去挖一些,洗净、晒干、收好备用。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端午前后,气温升高,秧苗该离开温床到宽敞的田地间自由生长了。它们被插秧机均匀地送到指定位置。它们如一对对等待检阅的士兵,不过,它们要向着天空奋进。很快,到了仲夏时节,那一簇簇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河水的浸润下,在主人的照管下,那绿在蔓延,由碧绿到翠绿,那千万亩的绿呀,简直是一块硕大无比的翡翠;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块极大极大的地毯铺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哦,这是朱自清笔下梅雨潭的绿吗?我想梅雨潭的绿便只是“女儿绿”了,可是这稻地的绿是“母亲绿”,她孕育着谷穗,她孕育着丰收,她孕育着富足。 稻谷抽穗正好在暑假期间,站在地边放眼望去,一簇簇绿叶间直竖着一株株绿穗,一株株绿穗上颖花点点。稻地上空时而飞鸟掠过,时而好似蜜蜂一样的植保机嗡嗡飞过。我迷恋着稻地,几乎每天傍晚,暑气消退的时候,都来这里消遣消遣。这路上还有许多人。

挨着自家稻地的沟里养了鲤鱼、鲫鱼、白鲢鱼,稻地里养了河蟹,接近野生状态。馋鱼了就去钓几条,让味蕾饱尝野味之享。这是河水的馈赠。

“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农历九、十月间,稻田里,雌蟹黄满、雄蟹膏红,稻田蟹登场了,也是稻地停水待收割的时候,稻田收蟹可要小心些,否则会弄倒那黄橙橙,沉甸甸的稻谷影响机械收割的。半个月以后,隆隆的机声不消十天便将颗颗谷粒归仓了。

我的家乡,播种机,收割机隆隆响过三次,农户的粮仓就鼓三鼓。第一次是夏至收小麦,紧接着抢种晚玉米,第二次是秋分收割晚玉米,抢种小麦,这两次都在同一块田地里,这是旱田。第三次是在另一块的稻地里,立夏插秧,寒露收割,这是水田。所以我要唱一首七律《稼穑颂》“自古言农多劬苦,今朝稼穑何清闲。只闻沃野声欢跃,不见田家影灼艰。科技兴农盈廪粟,数智助力溢眉颜。党恩高颂国民富,后稷闻之羡下凡。”鼓鼓的粮仓,鼓鼓的腰包,是大地的馈赠,是如大地般厚重的党的赠予,怎能不迷恋土地?怎能不迷恋稻地?怎能不迷恋那金色的收获?又怎能不感恩土地,不感恩河水,不感恩社会,不感恩祖国,不感恩中国共产党呢?

细心的朋友,你可能要问了“已经颗粒归仓了,那光秃秃的田野,还有什么可迷恋的吗?”有啊,我带你去看,平畴沃野十余里,约十厘米的稻根裸露着,纵横均匀地排列着如一副巨大的围棋盘,那跳动的鸟儿就是棋子,它们欢跃着,似乎是在替稻地的主人盘算着,来年这步棋该怎么走,才能更富裕,更加锦上添花。稻根也在等待着,等待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这种景致是要你花心思去欣赏的。

随着冰雪风光的到来,这稻地算是盖着洁白的被子睡下了,那么就让劳作的帷幔合拢吧,该休息了,养精蓄锐,待东风唤醒。

2019年9月27日,世界首个以水稻为主题的博物——隆平水稻博物馆在长沙开馆。我暂时没有机会去博物馆参观,但是神奇的网络帮助我对水稻有了更多的认识,小小一粒稻米竟然承载了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水稻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现在每每来到稻田,脑海里就展现出一粒米从播种到碗中飘香的全过程,浮现出那一碗碳化大米,浮现出各族人民对稻谷的图腾思想及稻谷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浮现出科学家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毕生追求的事迹。我对水稻的情感由喜欢上升到了敬畏,我常常在工作之余去稻田转一转。如今退休了,时间充足了,更是如痴如醉地迷恋着她,迷恋她带给家乡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丰收之美和发展之美。[1]

作者简介

赵立新,女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人,初中退休教师,专科学历,热爱生活,热爱田园,热爱文字,热爱文学语言的魅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