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迷戀稻田(趙立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迷戀稻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迷戀稻田》中國當代作家趙立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迷戀稻田

我的家鄉是「春種一粒稻,秋收萬顆子」的水稻之鄉。千萬畝稻田阡陌縱橫,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野性與柔美,遼闊與精緻,富饒與希望誘惑

祖國山川,大江南北,景色綺麗多姿,值得欣賞,但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經濟基礎。雷殿生先生成為徒步中國的旅行家,未來我也許能環遊中國,但不要像雷先生那樣去冒險。然而就目前來說,家鄉的稻田是我最迷戀的地方。出家門南行三里地便是萬畝稻田的開端,只要有時間什麼時候去都可以,不會有久居都市的人們對鄉村游,採摘游的時尚渴望,而且會將大自然的饋贈,河水的饋贈,土地的饋贈,帶回家。這也是從農村走向都市人揮之不去的鄉愁。

近幾年來,家鄉人民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富裕路,田間勞作的機械化讓他們脫離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艱辛,耕種十幾畝地都是輕輕鬆鬆的,這樣就多了些許閒暇時光。在通往萬畝稻田的路上一年四季都會有三五成群的鄉親們既要探望一下自家的稻田,又兼觀光旅遊加散步鍛煉。

在我的家鄉,立春吃蘿蔔啃春的習俗仍然盛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立春郊遊日漸盛行。郊遊之地就是自家稻地。立春之時剛好在春節前後,也正好是放寒假期間。天氣雖然還很冷,但風不凜冽,陽光也能朗照,天氣比較穩。這天中午飯前後,趁着暖和,文學家歐陽修筆下「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的盛世太平景象在這裡再現了。我就在這個行列里。到了自家稻地,由一家的主力在地中間撒些未脫殼的稻穀,並念叨着什麼。一來感恩土地,二來餵賞野味(保護野生動物意識,這時田野空曠秋天收割後的殘餘穀粒經過一個冬天,已經被野生動物找沒了),三來祈福健康,四來祈求豐收。一年的田疇勞作序幕便拉開了

仲春時節,雖有餘寒,但抵不住春的活力,大地酥軟了。隨着少數地塊上隆起的一些比蒙古包要長許多的塑料暖棚——育秧棚的出現。地塊主人陸陸續續地來給自家的稻地壟邊培培土,因為它需要禁得住長達一百多天的浸泡。那些裸露的地塊上,去年收割後的稻茬在忙着同鳥兒們做最後的道別。沒幾天,它們就要被犁翻,如落紅一樣,它們不是無情物,是要化作春泥更護秧了。而秧寶寶在暖暖的屋子裡擠擠挨挨地睡着,長着……這便是鄉親們一年的希望了。

時光匆匆,小滿時節,正當小麥長粒灌漿期間,一塊塊犁過的稻地蓄上了約十公分的水,此時的稻田如一塊塊鏡子,映着陽光金色,波光粼粼;映着藍天白雲,天地神靈;映着燕子、喜鵲掠過的曼妙舞姿,自然和諧。

這個時候你從稻田地的溝邊帶回來的是野蔌,如薺菜、苦菜、蒲公英、車前草,如果你更青睞於中藥(其實前四種也是中草藥),還可以挖一些蘆葦的根,《本草圖經》中有這樣的記載:「蘆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節疏。」蘆根呈長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約1.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光澤,先端尖形似竹筍蘆根,治肺熱咳嗽,肺癰吐膿:蘆根入肺經善清透肺熱。有一年,我因感冒引發了肺炎,做麻醉師工作的表姐得知後就專門從北京知名中醫院給我淘來的偏方,便有蘆根。配上石斛等其他的草藥,熬了幾副,挺見好。從那以後,父親每到這個時候都去挖一些,洗淨、曬乾、收好備用。這是大自然的饋贈。 端午前後,氣溫升高,秧苗該離開溫床到寬敞的田地間自由生長了。它們被插秧機均勻地送到指定位置。它們如一對對等待檢閱的士兵,不過,它們要向着天空奮進。很快,到了仲夏時節,那一簇簇的秧苗,在陽光的照耀下,在河水的浸潤下,在主人的照管下,那綠在蔓延,由碧綠到翠綠,那千萬畝的綠呀,簡直是一塊碩大無比的翡翠;

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塊極大極大的地毯鋪着,這平鋪着,厚積着的綠,着實可愛。哦,這是朱自清筆下梅雨潭的綠嗎?我想梅雨潭的綠便只是「女兒綠」了,可是這稻地的綠是「母親綠」,她孕育着谷穗,她孕育着豐收,她孕育着富足。 稻穀抽穗正好在暑假期間,站在地邊放眼望去,一簇簇綠葉間直豎着一株株綠穗,一株株綠穗上穎花點點。稻地上空時而飛鳥掠過,時而好似蜜蜂一樣的植保機嗡嗡飛過。我迷戀着稻地,幾乎每天傍晚,暑氣消退的時候,都來這裡消遣消遣。這路上還有許多人。

挨着自家稻地的溝里養了鯉魚、鯽魚、白鰱魚,稻地里養了河蟹,接近野生狀態。饞魚了就去釣幾條,讓味蕾飽嘗野味之享。這是河水的饋贈。

「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農曆九、十月間,稻田裡,雌蟹黃滿、雄蟹膏紅,稻田蟹登場了,也是稻地停水待收割的時候,稻田收蟹可要小心些,否則會弄倒那黃橙橙,沉甸甸的稻穀影響機械收割的。半個月以後,隆隆的機聲不消十天便將顆顆穀粒歸倉了。

我的家鄉,播種機,收割機隆隆響過三次,農戶的糧倉就鼓三鼓。第一次是夏至收小麥,緊接着搶種晚玉米,第二次是秋分收割晚玉米,搶種小麥,這兩次都在同一塊田地里,這是旱田。第三次是在另一塊的稻地里,立夏插秧,寒露收割,這是水田。所以我要唱一首七律《稼穡頌》「自古言農多劬苦,今朝稼穡何清閒。只聞沃野聲歡躍,不見田家影灼艱。科技興農盈廩粟,數智助力溢眉顏。黨恩高頌國民富,后稷聞之羨下凡。」鼓鼓的糧倉,鼓鼓的腰包,是大地的饋贈,是如大地般厚重的黨的贈予,怎能不迷戀土地?怎能不迷戀稻地?怎能不迷戀那金色的收穫?又怎能不感恩土地,不感恩河水,不感恩社會,不感恩祖國,不感恩中國共產黨呢?

細心的朋友,你可能要問了「已經顆粒歸倉了,那光禿禿的田野,還有什麼可迷戀的嗎?」有啊,我帶你去看,平疇沃野十餘里,約十厘米的稻根裸露着,縱橫均勻地排列着如一副巨大的圍棋盤,那跳動的鳥兒就是棋子,它們歡躍着,似乎是在替稻地的主人盤算着,來年這步棋該怎麼走,才能更富裕,更加錦上添花。稻根也在等待着,等待那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這種景致是要你花心思去欣賞的。

隨着冰雪風光的到來,這稻地算是蓋着潔白的被子睡下了,那麼就讓勞作的帷幔合攏吧,該休息了,養精蓄銳,待東風喚醒。

2019年9月27日,世界首個以水稻為主題的博物——隆平水稻博物館在長沙開館。我暫時沒有機會去博物館參觀,但是神奇的網絡幫助我對水稻有了更多的認識,小小一粒稻米竟然承載了萬年的農耕文明歷史,水稻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現在每每來到稻田,腦海里就展現出一粒米從播種到碗中飄香的全過程,浮現出那一碗碳化大米,浮現出各族人民對稻穀的圖騰思想及稻穀對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浮現出科學家袁隆平「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畢生追求的事跡。我對水稻的情感由喜歡上升到了敬畏,我常常在工作之餘去稻田轉一轉。如今退休了,時間充足了,更是如痴如醉地迷戀着她,迷戀她帶給家鄉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豐收之美和發展之美。[1]

作者簡介

趙立新,女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人,初中退休教師,專科學歷,熱愛生活,熱愛田園,熱愛文字,熱愛文學語言的魅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