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峡古兵寨上的“战号”(李泽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峡古兵寨上的“战号”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三峡古兵寨上的“战号”》中国当代作家李泽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三峡古兵寨上的“战号”

攀登到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中岭村那些兀峰突起的山头兵寨,无不是用石头垒筑的石墙石屋,有的虽然只剩下断墙残壁,但仍然保存得完好无损。在中岭青云山、龙凤山,仍然保存着这么一个气势雄伟的“千古兵寨修仙观和朝阳观”,人称三峡古兵寨。

现今,虽然古观已荡然无存,但是千古兵寨、奇峻雄伟的古栈道仍然雄风依旧,险要依存,遥遥而望仿如星外古城, 令人惊叹称奇!经过笔者多年的调查和考证 , 据先祖传讲和有关史书籍记载 :“中岭的修仙观、朝阳观既具有宗教文化的内涵又是古代军事建筑文化典型表现。”可以说中岭的青云山、朝阳观千古兵寨,是目前鄂西渝东大三峡区域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气势最雄伟、地势最险要、最具特色的寨与观相结合的兵寨,是典型的屯军、屯粮、备战、备荒、抗击敌兵的军事要地。据当地老人李继进(生于 1886 年), 字从先是个庠士介绍 , 他经常来到兵寨修仙观,到道长车家浩火笼屋里抽大旱烟,歇哈儿喝茶。时常讲到兵寨古往今来一些逸事。车道长介绍,这个兵寨是殷商时大梁山魔家坡魔家四将炼兵场,他们见这里兀峰突起、视野开阔,于是他们就在这险山垒石筑寨,凿岩劈岭修路建了这个兵寨,工程浩大与附近百个小寨遥遥相望。这两个寨自然成了这百个小寨的指挥中心,烽火台自然成了“战号”,上下呼应,紧密相连。道长重任在肩不仅是住山的道长,而更是护山保寨保观的“指挥长”。

一、烽火台上的“狼烟”

古兵寨相互联系方式,就是烽火台,也就是信号台。所以每个兵寨必建烽火台。修仙观和朝阳观上各有四个烽火台,分东南西北,建在寨最高处四个角 ( 寨壁) 旁,又叫奁子,是用四块厚石头镶嵌的方型石窖,相传这是从秦汉至三国时代的石板烽火烟台。那个时候 , 白天晴空朗朗发现了敌匪情况后, 就立即点燃烽火台的烟火, 这些烟火大多是从山下百姓家背上山来木头锯末子,点燃后再在上面盖上一块比较大的石板, 它就不燃明火只能冒烟雾了。山下四周山寨烽火台发现总指挥烽火台烟雾腾起,知道敌匪来了,相继立即燃起烽火台的烟火,真是一片“狼烟四起”, 恰如宋《烽火台》描述的那样:

此到西陵路五千 , 烽台列置若星连。欲知万骑还千骑 , 只看三烟与两烟。

看到烟火,四方百姓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携老扶幼直奔各自的山头兵寨,躲藏起来。

二、烽火台上的“火光”

到了夜晚 , 伸手不见五指,山下的人们也望不见烟雾了,

为了保护四方百姓的安全,兵寨备有丰富的竹篾夹杉皮特制火把。这种火把是用晒干的竹篾内夹干杉树皮做成的,点燃后,它冒烟很少 , 而发光很亮,烧后的火炭掉下来很快会自动熄灭不会引起火灾。石板镶嵌的烽火台也是防火的, 只能发出火光, 而不会冒出火炭。黑夜,周围百姓只要看见烽火台上火光燃起,就知道土匪要来了,全家老幼都要尽快躲起来,以免引来杀身之祸。跑得动的要尽快跑到兵寨躲起来。相传 , 秦汉至三国时代建立的兵寨( 又叫高台建筑栈道 ) 是防御战争用的 , 中岭这里建的兵寨高处周围都建有宽厚的奁子( 寨壁 ),它和卡门 ( 寨门 ) 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自然成了“中心兵寨烽火台——战号”。

三、烽火台上的“鼓声”

中岭兵寨不管是白天或黑夜,若是遇到密云、大雾、刮风、下雨天,不管是狼烟还是火光,信号无法发送出去。每当有了敌情, 这时防御人员不是去点燃烽烟或火把, 而是将修仙观、朝阳观里的大鼓擂响,用鼓声传报敌情。传报敌情的鼓声的节奏为连敲三响, 即:“咚咚咚”, 意思是“快上寨”;“咚咚咚”“快上寨”。平时无事,大鼓音节为连续四响 , 即“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八响意思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有时也用铜锣敲击。

四、烽火台上的“举表”

举表(信号旗),是烽火台指挥官的事。遇到紧急情况,匪敌人马众多,事情危急,烽火台指挥官必须亲自上阵指挥,挥动表旗,指挥箭手先发火箭三支,意为“急、急、急”。接着各个烽火台狼烟四起、火光充天,同时大鼓、大锣、金钟齐呜,“咚咚咚”、“当当当”、“棒棒棒”意思是“快上寨”。成百上千百姓风涌火速直奔各兵寨,大有排江倒海之势,准备与敌匪决与死战。见此阵势,山下敌匪听到四面山头上三军呐喊,五军(老头、婆婆、妇女、小娃、病弱人)助威,锣鼓齐呜,早已吓得屁滚尿流,逃之妖妖。

如此,有人建议,在“三峡古兵寨’举行一场现场国防教育的军事表演,其场面壮观隆烈、美轮美奂,不会亚于”三峡人家”,不会逊色于”北京长城”。游客会蜂涌而至,及情迸发,呐喊声振天。[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