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问道”不在言语中(李连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问道”不在言语中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问道”不在言语中》中国当代作家李连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问道”不在言语中

从“自然”到“人文”,他持续解读脚下的这片热土,不仅仅是用一幅幅图片呈现大美曹妃甸的人文之美,更是为了揭示一种蓬勃至今、向海而生的力量。

无垠广袤的田野,无数未知和惊喜。一草一木应该都是摄影艺术追求灵感的源泉,充满了的好奇,让他在退休之后更加坚定了“问道”不在言语中。

感谢每一次行走,因为收获总是意想不到。每年两百多天,让他重新发现和认识曹妃甸“靠海而生、依海而兴、向海而为”所孕育的人文特质,感悟向往美好的精神追求。

李志信,曹妃甸本土首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年逾花甲的他,通过超乎寻常的脚力,与众不同的眼力,找回最初,找回原始而纯真的生命力,也创作出一批批令人惊艳的摄影作品。

天气晴好,视野异常通透。

李志信,带足设备,骑上摩托车直奔拍目的地,继续着他的以镜为眼之旅。

由表及里,由物及己,尽情感受大自然奇巧瑰丽,体悟天地之博大胸怀。李志信,索迹内心,始终保有求索精神。

摄影,并非初始专业。

从普遍工人到电影院美工,再到文化馆馆员,勤奋自学,一直改变着他的人生。

少时喜画,几经奋斗,难有突破。于是,1989年他报考一所大学夜校的美术专业,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

超强的记忆力,国内外名作,哪怕看过一眼,都会将细节牢牢印在脑海里。当需要的时候,他都能修正、借鉴,找到最好的创作点。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抛开世态纷扰,世界独我,丰沛的知识,灵敏的悟性,致使他如虎添翼。这期间的油画创作渐入佳境,并多次在省获奖,在当地美术界擎起引航之旗。

关乎美术,似乎有一种难言的痛。李志信,之所以忍痛割爱,迫不得已,转行摄影,确实出于身体之因。

当油画《潮涌曹妃甸》创作过半间,他发现持笔右手颤抖不止,难以为继。为了完成创作任务,他左手握右手腕,坚持完成了作品。

“美的瞬间经常发生,我相信这样的美是多重的。”李志信,几经抉择,专注摄影。

照相机,一个未知的领域,一把年纪,从新开始

不是资深摄影师,但摄影师与照相机,却是开启多种面孔的关键所在。

从陌生到熟悉,他不耻下问,勤于实操,镜头中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功能,闪留出更多的是雄浑壮美。

《逐浪》,这是一张获得河北省“燕赵群英奖”的单片。

曹妃甸,在这个全国唯一、一个用皇帝妃子命名城市的开发建设中,诸多成就都是摄影师镜头下的焦点,而从过往几十万张照片里,另辟不一样的角度重现世界级大港雄姿,几乎无人逾越。

在比较中知优劣。李志信,决定以“双重”之眼揭开大港神秘的面纱。连续十数天,在25万吨矿石码头对岸,他不断按动快门。惊涛拍岸,一张堪比油画效果的照片脱颖而出,以此为标志,镜头为笔,美术构图融入摄影,风格基定。

一次次深入5.4万公顷的曹妃甸湿地,跟随鸟儿游走,足迹踏遍沟沟壑壑,他镜头下的鸟儿百媚千姿,出神如画。

许多人乐于在喧嚣的城镇中谋生,间或早已忘记了抬头仰望,而他要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来找寻与自然万物的关联。

初冬冰封,为拍摄留鸟——赤麻鸭的生存状态,隐匿在茂密芦苇丛中的他,躬身潜行,悄然贴近。

“咕咚”一声,李志信,半身入水时,警觉中的赤麻鸭腾空而起,只是这一瞬,他举起的摄影机快门连动,连续飞翔的照片亦是精品。

在农田、树林、苇丛走几遭,一窥震撼心灵的画面,收获各种各样的感慨已成常态。“闻声”而来,是他不由自主情感的本原。

所处情境,各不相同,视界中的美也不会相近。在他的眼里,人与物都有闪光点,所以守在家门口,得天独厚的每日相伴,便多出了《翔》《收货》《绣春》等诸多摄影获奖作品。

每年近百幅图片被各种公益活动采用,当然这些都是无偿的。

李志信淡然说:守护,内心渴望精致,念想,良性回归,点点温情,打动人最好。[1]

作者简介

李连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