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伊朗11:再闯险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朗11:再闯险境》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文章。

原文欣赏

   今天,我们终于要进人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区域了。危险到什么程度?近两个月内,在这条路上,已有三批外国人被绑架,最近一批是在五天前。刚刚又接到消息,就在昨天,札黑丹地区三十二名警察被阿富汗的贩毒集团杀害,作为对该集团一个首领被捕的报复。上午五时起床,六时发车。克尔曼是个小城,刚离开几步就是沙摸了。

这里的沙漠从地形上就会让人提起警觉:路边有很多七八米直径的不规则石墩、石台,活像地堡。又有不少自然的石坑,活像战壕。

更严重的是,在离公路各约三百米的两侧,是两道延绵的低矮山梁,简直是伏击的最佳地形。山梁_上多少人都藏得下,,一旦冲锋能决速抵达地面,即便公路上有武装部队狙击,也能凭借石台、石坑处于有利地位。

我们一直在这样的一条路上行进,心一直悬着,设想着不久前三扣沙卜国人被绑架的各种情景。这些外国人现在都还关着吧,至少五天前绑架的那一批?他们会关在哪里?

中午时分.见到一个很大的古城堡,整个呈泥沙色,没有一丝另弓的颜色。形态占老,城门狭小,有护城河,可见古代城池也很不安全。

古城堡边有小镇,叫北姆(Bam),一问,知道城堡是安息王朝时的遗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这个遗迹一直有人住,到两百年前才废弃,成为盗宝者们挖地三尺的地方。

我们几个进人古城堡.后在条条街道间穿行,大体搞清楚了古代官衙、禁卫军、马厩和平民住宅区的划分。全城基本上是以官衙为中心制高点,层层辐射开来。’言衙因地处高敞,排水系统完善,建筑材料用了很有韧性的蜜枣木,保存最好。平民住宅区非常拥挤。其实在古代几乎没有城堡外的居民,一个城堡已经囊括了绝大部分邦国人口。

在北姆参观古城堡时我们被告知,从这里到札黑丹必须有警车保护,于是就到当地警察局去申请。

申请倒是没费多少周折就批准‘了,但由于形势险恶,警力供不应求,警方希望我们或者在北姆等候,或者先往札黑丹开,等警车回来后再来追赶,好在我们的车队比较容易辨认。

我们不知要等多久,眼看太阳偏西,走夜路更危险,因此选择了后一个方案.即让警车来追,便冒险出发了。离开北姆不到一小时我们就遇到了沙漠风暴。只见一片昏天黑地.车窗车身上沙石的撞击声如急雨骤临。车只能开得很慢,却又不敢停下,沙流像一条条黄龙一般在沥青路面上横穿。风声如吼,沙石如泻,远处完全看不见,近处,两边的沙地上出现了很多飞动的白气流,不知预示着什么。

处在这种风暴中最大的担忧是不知它会加强到什么程度。车队一下子变得很渺小,任凭天地间那双巨手随意发落。

沙漠风暴终于过去了,刚想松口气,气又提了起来:夜幕已临,而眼前却是州片高山!

保护我们的警车还没有来,四周的情景越来越凶险,不敢停车拂去车身上的沙土,我们便咬着牙一头向这危险地区的山路撞进去。伙伴互相轻轻嘱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里的每一个转弯都不知会碰到什么,每一次上坡下坡都提心吊胆。

面玲珑两边的山峦狰狞怪诞,车道边悬崖深深。没有草树,没有夜鸟,没有秋虫,一切都毫无表清地沉默着,而天底下最可怖的就是这种毫无表情的沉默。

突然路势平缓,进人一个高原平地。这时听得后面有喇叭声,一辆架有机枪的车辆追了上来。这种车在中国叫小货车,只见这辆小货车在货舱上方的金属棚下挖一个大洞,伸出一个人头和一支机枪,其他人则持枪坐在驾驶舱巢。

停车后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警察,前面真正进人了危险地带,特此赶来保护我们。

他们没有穿警服,更没有向我们出示证件。我们无法验证一切,又不敢细问,就让他们跟在车队后面,继续往前走。我们只是心慌:怎么冒了半天险,到现在才进人危险地带?他们究竟是谁?古人’喇潞的“眼观六路”,我们现在的关注重心至少有一半要分到背后去了。

又走了很久,背后那辆架机枪的车蹿了上来,叫我们停车,说是他们值班时间到了,会有另外一辆警车来换班,要我们和他们在这里一起等待。

我们环视四周,这里又是一个山番,黑黝黝的什么也看不清。队长郭澄一想,在这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半夜里,山番间,与一些不明来历的武装人员在一起,我们又和他们一起等候着另一批武装人员。没有想完他就大喊:开车,快速离开!

我们的车队呼隆一下便像脱组的马队一般飞驰而去,直到深夜抵达札黑丹。[1]

《信客》作者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此篇《信客》选自《文化苦旅》[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