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茉莉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茉莉花》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

创作背景

茉莉花这种植物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1]

社会影响

《茉莉花》在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唱响中国。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区以该首民歌为名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颁奖仪式的现场《茉莉花》出现总共774次 。

重要演出

1957年,在北京全军文艺汇演上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女声四人小组(计秋霞、陈鸿虹、宋桂英、李小林 )演唱。

1959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代表团歌舞团的名义参加并演出。

1965年春天,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上,由中国前线歌舞团带去的女声小组演唱。

1997年6月30日午夜,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由中国军乐队演奏(作为第一首乐曲)。

1997年10月,江泽民访美期间美国总统克林顿白宫南草坪为其举行的音乐招待会上,由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

1998年春节,在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大厅内演奏(作为中国民歌)。

1999年12月19日午夜,在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上,由中国军乐队演奏。

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文艺晚会上,由百名儿童演唱。

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播放 。

2003年1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上,由孙浩伊扬演唱 。

2004年8月19日,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唱。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上,由彭丽媛演唱 。

2008年4月12日晚,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文艺晚会上演唱 。

2008年8月,在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作为背景音乐)播放。

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宋祖英席琳迪翁演唱 。

2014年8月16日,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作为伴奏) 。

衍生作品

1911年英国作曲家班托克出版的《各国民歌一百首》中,把《茉莉花》的钢琴伴奏写成一首二部卡农,并先后编入了《两首中国歌曲》《七首中国歌曲》。1937年格林编的《各国歌曲集》亦收入了《茉莉花》。

参考资料

  1. 《茉莉花》歌曲创作背景2013-02-08 来源: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