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鸡斗》 |
中文名称;鸡斗 拼音;jī dǒu 俗称;人头戏,影子戏 发祥地;中国陕西 |
《鸡斗》是皮影戏编目,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1]
影戏渊源
中国皮影戏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典籍记载多见于宋代,然而宋代的皮影戏繁荣成熟,已达相当程度,有咏影戏诗写道:"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那么,宋之前影戏竟然没留一点蛛痕丝迹吗?
中国上古文化中,以影像做为造型手段屡见不鲜,人们熟悉的青海大孙家出土的舞蹈纹陶盆,上面的拉手人物就是以影像为造型的实例,其形宛若逆著日光看到远处地平线上几个翩翩而舞的人影。而在岩画、青铜器造型中,这种以影像外轮廓为主要造型方法的历史遗迹就更为多见了。
战国时,中国先民曾发现"针孔成像"之光学上的趣事,这在《墨经》中有提及,而另一则故事,则与影戏关系更进了一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向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周君大悦。"
画荚之"荚"为何物及其古代用途尚不得知,然观此荚尚需在八尺的大窗户上透过日光观看,方得其妙。这真有些像皮影中的大景片了。
汉朝班固《汉书·外戚传》:"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方士少翁为汉武帝重演的李夫人形象,传神之至,使武帝真假难辨,而所用设备有灯烛、帷帐,武帝观时要"居他帐",其影像不但貌似,还能走动,看来很可能是用皮革或其他平面材料雕镞绘刺连结而成。已具备皮影戏的全部特点,但此时的灯影表演只是掌握在民间方士手中,技术还是较为保密的一种演出机关。
陕西民间皮影艺人的口中则传说:"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以此表示约在汉代就有了皮影。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影戏》中说:"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宋朝岳坷《程史》亦云:"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橦、舞轮、弄碗、影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今出土的剪纸实物可证明这种在薄片材料上镶刻的技巧。剪纸素来与皮影有缘,陕西一带仍有称皮影戏为"隔纸说书"的,这不由使我想起山东窗花中的"斗鸡",就是将一对人物鞍马或公鸡按其关节分块剪制裱好,联结而成;以另挂方式装置于窗上,从内引一线于户外,结一薄纸片,风吹纸片飘动,带动室内人物或公鸡对打争斗起来。而山西孝义县,仍存有清代留下的"纸窗影子人"实物。
唐代的影戏在民间的活动尚不得知,然而佛教却利用了这一民间的演艺形式,用活动的纸人来做宣扬佛事的解说图像,称做"纸影演故事"。另有一种西安出土的皮革刻花冠饰,与皮影花纹镂雕也极相似,虽不是透明的皮影,但可见在皮革上刻制之工艺已属成熟阶段。
宋代皮影戏已有正名出自各类笔记杂抄之中,记述当时繁荣盛况。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逢节庆之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
耐得翁著《都城记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
吴自牧《梦粱录》载:"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周密《武林旧事》载:"诸色艺人,影戏贾震、贾雄、黑妈妈。""每有放映(影),儿童喧呼,终夕不绝。"
张来《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弟……而此子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
中国皮影从陕西发展,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俘钦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戏'等倡优伎艺150余家,影戏随金兵北传。"(江玉祥《中国影戏》)高宗南下偏安,影戏随难民南渡,首先入临安(杭州),继而播植于湖、广、皖、浙、江等南方各地。宋王朝的变徙,倒使陕西皮影戏"北上南下"地拓出了黄河流域的"东奔西走"畴域。例如川北皮影,四川人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子"--古代的"渭南"泛指渭水以南的潼关到骊山一带广大地区,古制包括了新丰县、大荔县、华县、潼关县,即为中国西安东府地区。"渭南影子"实指"西安东府皮影戏"。这就是说: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西安东府!
中国影戏发源之地何方,有说是陕西,有说是河南,这是多年来人们始终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个人倾向于陕西之说。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又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论云:"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
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术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他又说:"汴京之影戏即由西安流传而来,言颇近理,因二地不但距离不为甚远,交通尽有频繁可能,更以其同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趋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戏当随之而去。"又陕西旧皮影班相沿崇祀梨园祖师偶像,亦即梨园的唐明皇李隆基。陕西自周秦至汉唐计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皮影戏首先在陕西民间繁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把某一事物的起源归结于一人或一地,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国民间文化的诸般现象,大都是集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创造的聪明智慧之大成。中国影戏艺术是经过长期酝酿才得以逐渐形成的,并非一朝一日就有成熟完善的事物突现。如果说:"客为周君画荚者"可谓之与影戏相关的第一发现阶段,那么齐人方士少翁为汉武帝演示李夫人影像便可称为第二创造阶段,唐代纸影演故事为第三发展阶段,宋代便是皮影戏的第四成熟繁盛阶段。
当然历史上皮影艺术在山乡村野中的活动是从来也没有人能予以记录的,我们只能在仅能查到的只字片语中,透过宫廷市井的活动记录,寻觅劳动者创造的影戏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子。
第二节皮影的发展与传播
影戏出现后,随着商品的交流,必然传播到各地,尤其是邻近京都和邻近的省份会早一些。南宋时期,皮影戏向东南亚诸国传入,便与海上国际贸易有关。还可能有一种是宗教的传播。这种传播,是和平时期的自然传播。另一种传播是强制性的传播,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战争中,胜利者作为掠夺的胜利品,将影戏艺人虏为奴隶供自己享用,并随军带往各地,虽极不人道,但毕竟使影戏艺术在新的土壤上移植和发展起来。综观中国的历史,强制性的传播似乎来得更迅速些。
宋代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真实地辑录了北宋灭亡的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到汴京各种珍宝,文献,各行工匠、艺人被金兵虏掠的情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钦宗赵桓,在公元1127年登基不久,当年十二月金兵便攻上了汴梁城垣,钦宗亲赴金营请降,谢罪称臣,接着金兵大肆掠夺数月。仅据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天的记载:"……内司军器监工匠……做腰袋帽子,打造金银,系笔和墨,雕刻图画工匠三百余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漂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琵琶、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开封府军人争持文牒,乱取人口,攘夺财物,自城中发赴军前者,皆行破碎其家计,然后扶老携幼,竭室而行。亲戚故旧涕泣,叙别离相逆而去。器泣之声,遍千里巷,如此者日日不绝。"
被虏的工匠和艺人,有的留金朝皇室、贵族和军中,有的被转卖,有的在押送途中因疾病和饥饿死于荒野。就连徽宗、钦宗和太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先押解到今辽宁昌图附近的韩州,给地四十五顷,令种莳以给",然后又解至会宁(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后,又解至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一说同江附近,一说在吉林扶余)。当时,从宋京掠去的典籍,经书印板和监本印板多送往山西平阳,(现临汾),此地产纸著名,后成为北方印刷业的中心。其它的工匠和艺人有的可能也押解到平阳,有的押解到关外各地。元灭了金朝,可能金兵掠夺的财宝、工匠和艺人便另易其主,如蒙古贵族在山西孝义享用的纸影戏,或许是宋京影戏世家的后裔。贵族死后,还要在他的墓室里写上乐影的世家,依然未摆脱奴隶的地位。蒙古军南征和西征,随军带有皮影戏,也使皮影艺术广为传播。
元代皮影流传甚广,据说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一九五三年山西孝义张庄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发现墓室壁上绘有八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三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与所见孝义藏明代纸窗影人极其相似。
明代记载中则有皮影戏祝寿的记述,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钱塘为宋行都,男女尚妩媚,号笼神骄民,当思陵上大皇号,孝宗奉大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影戏为王闰卿,皆中一时慧黠之选也。两宫游,景王津内园,各以艺呈,天颜喜动,则赏赉无算。"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引瞿佑看灯诗:"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皮影戏几乎遍及中国,陕西称为"影戏"、"影子戏",河南称之为"驴皮影",河北称"滦州影",江浙一带称"史囝囝",广东称"纸影子",四川称"灯影戏",福建称为"抽皮猴",甘肃称为"牛皮娃娃"。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早在十三世纪初,皮影随著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十四世纪中叶传入波斯,十五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十七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介绍到
法国,一七六七年曾在巴黎剧场作过表演。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德国大诗人歌德曾于威蓝博览会上介绍过中国皮影戏。一七八一年他曾主待过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演出。法国的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而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足可见皮影艺术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谁告诉我鸡斗(音)的学名叫什么? , 360问答,2013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