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㗑子篾匠(冯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㗑子篾匠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㗑子篾匠》中国当代作家冯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㗑子篾匠

在鄂西的土家山寨,把行动不便,腿脚有残疾的人称为“bai子”,那里有个篾匠是㗑子,人们都叫他㗑子篾匠。

《诗经.小雅》中“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诗句表达牧童暮归时头戴笠帽,足以证明篾匠诞生很早。传说篾匠的祖师爷鲁班的师兄张班,张班编了张竹席,鲁班便安上四条木腿成了桌子,于是世人都夸鲁班手艺好,而冷落了张班。张班便找鲁班评理,你改成桌子可以,但名称还得按我原来的“席”叫,因此,古往今来设宴请客时请人落座,均称为“入席”。

小时候经常去外婆家玩,好像每次去都能见到㗑子篾匠,他经常穿着一身干净的长布衫,蓝灰色的,土家族老人都有印象,那长布衫的纽扣是布做的,圆球状。有不少老人认为能身着长布衫是彰显富贵的一种表现,是有身份的人才能拥有这身打扮。随着少数民族不断被汉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倒是难见这身衣着打扮。偶尔在大街看到着旗袍的姑娘走过,我扭头看那背影有点像那篾匠的长衫,只是颜色光鲜亮丽多了!他留着一撮山羊胡子,满头的银发齐肩的长,听说以前都是留着晚清长辫子,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一剪刀给剪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扎过辫子,一直披在肩上。头上包着一块六七尺长蓝色毛丹布“袱子”,从未见过他包红色或有花纹的“袱子”。他是我见过唯一一个穿着土家族长衫的篾匠艺人。光穿着有点像鲁迅笔下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孔乙己喜欢知乎者也,但㗑子篾匠说的都是白话文,通俗易懂。篾匠穿着长衫可能是在那个年代,手艺人在农村都是很受人尊敬的。穿着长衫当然也是有好处的,做篾活的时候不用围着围裙,可以遮挡竹篾签子,不被扎到身体,而且每每遇到外婆叫到吃饭的时候,他站起身子,用双手拍拍长衫,浑身的竹屑便顺着长衫滑落而下,而后拍拍那粗糙的双手,向我们扮个鬼脸,一瘸一拐呈“Z”型走向饭桌……

“五黄六月不打铁,十冬腊月不织篾”,五六月天热,铁匠受不了;冬天太冷,篾匠手拿篾条就像拿着冰棍一样,自然是受不了。但㗑子篾匠不管这些,只要有人请他,在这方圆几十里除了他会做篾器,既然人家请了他,是认可他,看得起他,他都会答应,从来不拒绝。农村里常用的背娃用的背篓、二斗背、三斗背,簸箕,米筛、面筛,晒席,大大小小的篓子,他都会做。篾匠是把竹子破成篾条后再做器具,如果不用篾条的竹子器具他会不会呢?比如刷洗饭锅的刷帚,蒸饭用的竹甑子,扫地用的竹扫帚……他也会做!只要是与竹子相关的器具他都会做,我想古时候把篾匠的称呼叫做“竹匠”是否更为贴切呢?

其实扎扫帚、织篓子、曲筛子对于篾匠来说都是小儿科,有点技术含量的当然是做娃背篓,那是土家族人用来背娃娃的工具,这背篓不光是要做的结实,还要美观。所选材料也是很有讲究的,竹子必须是水竹,其它种类的竹子不能使用,听说使用别的竹子做的背篓背娃娃会“招风”,娃娃容易患上一些奇怪的病,到底是真是假?无人考证,因为娃娃金贵,容不得半点闪失。所谓的前传后教就是这样来的,几千万年以来土家山寨的人都是敬重而遵循着。㗑子篾匠做出来的背篓有金竹和水竹的两种,别人来买他都会问清楚是不是背娃的,如果是背娃用的,他绝对不会拿金竹的,即使手头上没有准备好的水竹背篓,他会连夜编好给人家送去。这在他看来是个原则问题,不能含糊

有种簸箕叫做“豆腐簸子”,老家都是专门用来打豆腐时装豆浆用的。对于这种簸箕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光是它的容积大,重要的是要求能装得住水,装豆浆时也不漏豆浆。㗑子篾匠擅长做这种簸箕,使用竹篾做好后滴水不漏。他告诉我们从选料开始就要注意,一般都会使用金竹,需要生长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健康竹子,一年以内的嫩竹子不行,竹子里面没有竹丝,划不了竹篾。砍伐竹子一般会选择在冬季进九以后,只有在这个季节竹子进入了休眠期,各类昆虫也在冬眠,这时候准备的材料材质格外耐用。划篾是分不同工序、不同部位的要求不一样,径篾、织篾、板篾、滚口篾都是明显不同,同一部位的篾条的宽窄、厚薄要求一致,做这种簸箕主要是板篾要求最高,漏不漏水靠的就是板篾。这些篾条准备好后还需要晾晒几天后,让篾条彻底干燥后才能编织,做出来的簸箕扣在地上,上面能够站个人也不会有丝毫变形。

[1]

作者简介

冯奎,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