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㗑子篾匠(馮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㗑子篾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㗑子篾匠》中國當代作家馮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㗑子篾匠

在鄂西的土家山寨,把行動不便,腿腳有殘疾的人稱為「bai子」,那裡有個篾匠是㗑子,人們都叫他㗑子篾匠。

《詩經.小雅》中「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的詩句表達牧童暮歸時頭戴笠帽,足以證明篾匠誕生很早。傳說篾匠的祖師爺魯班的師兄張班,張班編了張竹蓆,魯班便安上四條木腿成了桌子,於是世人都夸魯班手藝好,而冷落了張班。張班便找魯班評理,你改成桌子可以,但名稱還得按我原來的「席」叫,因此,古往今來設宴請客時請人落座,均稱為「入席」。

小時候經常去外婆家玩,好像每次去都能見到㗑子篾匠,他經常穿着一身乾淨的長布衫,藍灰色的,土家族老人都有印象,那長布衫的紐扣是布做的,圓球狀。有不少老人認為能身着長布衫是彰顯富貴的一種表現,是有身份的人才能擁有這身打扮。隨着少數民族不斷被漢化,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倒是難見這身衣着打扮。偶爾在大街看到着旗袍的姑娘走過,我扭頭看那背影有點像那篾匠的長衫,只是顏色光鮮亮麗多了!他留着一撮山羊鬍子,滿頭的銀髮齊肩的長,聽說以前都是留着晚清長辮子,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紅衛兵一剪刀給剪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扎過辮子,一直披在肩上。頭上包着一塊六七尺長藍色毛丹布「袱子」,從未見過他包紅色或有花紋的「袱子」。他是我見過唯一一個穿着土家族長衫的篾匠藝人。光穿着有點像魯迅筆下唯一一個穿着長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孔乙己喜歡知乎者也,但㗑子篾匠說的都是白話文,通俗易懂。篾匠穿着長衫可能是在那個年代,手藝人在農村都是很受人尊敬的。穿着長衫當然也是有好處的,做篾活的時候不用圍着圍裙,可以遮擋竹篾簽子,不被扎到身體,而且每每遇到外婆叫到吃飯的時候,他站起身子,用雙手拍拍長衫,渾身的竹屑便順着長衫滑落而下,而後拍拍那粗糙的雙手,向我們扮個鬼臉,一瘸一拐呈「Z」型走向飯桌……

「五黃六月不打鐵,十冬臘月不織篾」,五六月天熱,鐵匠受不了;冬天太冷,篾匠手拿篾條就像拿着冰棍一樣,自然是受不了。但㗑子篾匠不管這些,只要有人請他,在這方圓幾十里除了他會做篾器,既然人家請了他,是認可他,看得起他,他都會答應,從來不拒絕。農村里常用的背娃用的背簍、二斗背、三斗背,簸箕,米篩、面篩,曬席,大大小小的簍子,他都會做。篾匠是把竹子破成篾條後再做器具,如果不用篾條的竹子器具他會不會呢?比如刷洗飯鍋的刷帚,蒸飯用的竹甑子,掃地用的竹掃帚……他也會做!只要是與竹子相關的器具他都會做,我想古時候把篾匠的稱呼叫做「竹匠」是否更為貼切呢?

其實扎掃帚、織簍子、曲篩子對於篾匠來說都是小兒科,有點技術含量的當然是做娃背簍,那是土家族人用來背娃娃的工具,這背簍不光是要做的結實,還要美觀。所選材料也是很有講究的,竹子必須是水竹,其它種類的竹子不能使用,聽說使用別的竹子做的背簍背娃娃會「招風」,娃娃容易患上一些奇怪的病,到底是真是假?無人考證,因為娃娃金貴,容不得半點閃失。所謂的前傳後教就是這樣來的,幾千萬年以來土家山寨的人都是敬重而遵循着。㗑子篾匠做出來的背簍有金竹和水竹的兩種,別人來買他都會問清楚是不是背娃的,如果是背娃用的,他絕對不會拿金竹的,即使手頭上沒有準備好的水竹背簍,他會連夜編好給人家送去。這在他看來是個原則問題,不能含糊

有種簸箕叫做「豆腐簸子」,老家都是專門用來打豆腐時裝豆漿用的。對於這種簸箕是有較高要求的,不光是它的容積大,重要的是要求能裝得住水,裝豆漿時也不漏豆漿。㗑子篾匠擅長做這種簸箕,使用竹篾做好後滴水不漏。他告訴我們從選料開始就要注意,一般都會使用金竹,需要生長周期在兩年以上的健康竹子,一年以內的嫩竹子不行,竹子裡面沒有竹絲,劃不了竹篾。砍伐竹子一般會選擇在冬季進九以後,只有在這個季節竹子進入了休眠期,各類昆蟲也在冬眠,這時候準備的材料材質格外耐用。劃篾是分不同工序、不同部位的要求不一樣,徑篾、織篾、板篾、滾口篾都是明顯不同,同一部位的篾條的寬窄、厚薄要求一致,做這種簸箕主要是板篾要求最高,漏不漏水靠的就是板篾。這些篾條準備好後還需要晾曬幾天後,讓篾條徹底乾燥後才能編織,做出來的簸箕扣在地上,上面能夠站個人也不會有絲毫變形。

[1]

作者簡介

馮奎,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