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珍贵的散文教科书(艾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本珍贵的散文教科书》是中国当代作家艾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本珍贵的散文教科书
——由曾令琪、周晓霞《贾平凹散文解读》说开去
PART-01
人道是,写作没有合适的教科书,也是不能教的,需要天赋和自悟。我觉得,未必如此。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此时此刻,我心欢喜,因为,我不仅获得了一本极其珍贵的关于写散文的教科书——《贾平凹散文解读》,亦欣赏人间妙笔,学习大作家的经典名作和聆听经验之谈。
这是一本对阅读理解贾平凹散文起引领作用的好书,是为初学者答疑解惑,写好散文、提升写作水平的一把金钥匙,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福音。大名鼎鼎的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长赵义山先生和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执行会长张人士先生为之倾情作序。张会长对贾平凹其人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贾平凹现象”是当代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贾平凹”三个字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符号。他盛赞曾、周二位为“发大心者,必有大力;发大愿者,必有大福。这一造福广大读者的可喜可贺的壮举,值得中国散文界同仁为之浮一大白。”足见此书弥足珍贵。
《贾平凹散文解读》是由曾令琪先生和他的弟子周晓霞女士,师徒二人强强联手,共同完成的一部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著作。曾令琪先生为专业作家,是贾平凹的关门弟子。周晓霞女士为业余作家,是曾令琪的弟子(贾平凹的再传弟子)。他们在大量阅读贾平凹散文作品、大量阅读现当代散文研究专著和论文之后,经过细腻、缜密的提炼,归纳总结出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语言美、人情美、风俗美、细节美、哲思美五大特色。并将这“五美”中的每一“美”,细分为三部分,每一章均以三节论之。结合他们将近30年的读书、创作、研究,融入对文学和美学的理解,深入细致地探讨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涵、文学理念、创作特色和美学因素。创作期间,他们六次亲往西安,专程拜谒贾平凹先生,认真听取贾先生本人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一章《贾平凹先生访谈录》中,曾、周师徒就散文创作题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情节、细节的虚构及《贾平凹散文解读》的理念和架构等八方面问题虚心请教,得到了贾先生十分中肯、深入浅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答。贾先生高屋建瓴的创作理念为初学写散文者指点了迷津,也使广大读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会得到有益的借鉴。 第二章至第七章是全书的重点,其中列举了贾平凹先生的诸多散文和精彩片段。针对所选范例,由此及彼,追本溯源,引经据典,进行拆开了、揉碎了、展开式的剖析解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纷至沓来,使读者从中不仅学到了关于贾氏散文的一些要点精髓和秘籍技巧,更学到了曾、周二人严谨的写书立著文风,他们的探索、钻研精神令人折服。他们咬定青山的坚持,百折不回的坚韧,心无旁骛的坚守,矢志不渝的坚定,其初衷是为自己将来的阅读与写作提供借鉴的同时,也为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师生和一般的业余作家、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借鉴的范本,他们对文学的热诚、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实属一种大善。
对于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作家而言,对被誉为陕西文坛“三驾马车”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作品,任谁都不能错过。曾几何时,读路遥的小说,和主人公同悲喜、共命运,那是怎样的沉醉啊!可天妒英才,路遥走得太早,令人扼腕。贾平凹在《哭三毛》中痛心地说:“三毛是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此句写给路遥也再恰当不过。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和他的名字一样不朽。“千秋万代的白鹿原,一支笔山河一样沉重”,只是,陈忠实也枕着的他那本蜚声海内外的《白鹿原》驾鹤西去了,同样令人唏嘘。相比之下,读贾平凹的作品最为过瘾。贾平凹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大师,被誉为“文坛常青树”。他跨越一座高峰、又一座高峰,不断有重量级作品问世。其创作之高产、内容之广博、思想之深邃,获奖之幸多,实属罕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无论影响力还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都是顶流的,是当之无愧的“怪才”“鬼才”和“奇才”。
要想真正了解作家,就必须多读他的作品,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贾平凹先生说过,读作家的作品,便能看出他的人品、性格甚至长相。当年莫言获诺贝尔奖,文坛哗然,褒贬不一。出于好奇,我先后阅读了莫言系列作品,匠心独具,内容丰富,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文学应该具备多种形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要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对作家以偏概全,揪住某一方面恶意打压,显然有失客观和公允。正如一棵参天大树,个别小枝杈长歪了斜了也属正常,瑕不掩瑜。引用贾平凹的话,世上的事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愈是不十全十美,也才愈有诗意吧!
相比于莫言,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贾平凹之诟病,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我在老年大学的现代文学课上,仅仅学了《白浪街》《丑石》《废都》和《鸡窝洼人家》,就成了铁杆“贾迷”。贾平凹的散文看似随意,实则精雕细琢。平实而不乏优美,真实而不乏幽默,讽刺而不乏悲悯。他的小说语言鲜活,风趣幽默,小说中的人物真实立体生动,仿佛就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他书写时代,写小人物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生存境遇,表达对生命感悟、对人生的深沉思索。彼时,我就惦记着一定好好读贾平凹。可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有成行。一本《贾平凹散文解读》在手,不仅引领我阅读贾平凹散文,又引发了我读贾平凹小说的欲望。从《贾平凹散文解读》中精选的精彩片断扩展开来,或捧卷阅读,或网上冲浪,不亦乐乎!我结合曾、周老师总结的五美特色,对号入座,哪段是语言美,哪段是细节美,哪段又是哲思美,以至风景美、人情美?对深入理解贾平凹散文很有助益。甚至到了近期《繁花》《第二十条》风靡网络我都无暇问津,一门心思只读贾平凹的程度。毫不夸张地说,把贾平凹的散文和小说串起来,就是中国最丰富的当代史。没有丰富阅历和博览全书,怎能著作等身?!若干年以后,人们读贾平凹作品,可以了解现在人的生活。他对文学、对历史的贡献,必定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贾平凹先生用诚挚朴素的笔触,写所见、所感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灼目的智慧。他对故乡、对故乡的文化情有独钟。他的游记散文别有风味,别有怀抱。我退休之后才开始学习写作,也特别喜欢贾平凹谈论写作的一些文章。我心中这颗文学的种子虽然很稚嫩,但希望不停地汲取营养,一天天生根、发芽,并渐渐长大。
《我是这样写作的》《我把一辈子文学创作秘密都公开在这里了》《和年轻人谈写作》《好的语言是什么》等,贾平凹不讲大道理,而是把看似复杂的文学简单化,把写作道理讲得清楚明白,把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融会贯通,妙趣横生。他说,多写多练固然重要,但是不是越多越好,写到一定程度,就要停一停站一站,想一想,接下去自己要写什么,最主要的是该怎样写?要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如果还一味地写花花草草,写父母啊,故乡啊,亲人啊,那就是小家子气,是小我,是写作的初级阶段。散文要有语言美,艺术美,要有人情味,更要有思想内涵。他主张作家必须以最大的真诚面对这个社会,观察思考之后再落笔,写出的文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更有意义。他强调散文力求真实,但不排斥虚构,而且可用小说的笔法写散文。他讲散文题材要宽泛,追求散文的大气度、大气派。大散文不是篇幅长短的问题,而是体现一种不俗的气度。
《丑石》将一块石头的遭际娓娓道来,难道他真是说的是那块石头吗?这是托物言志,借物说理的小品文,其中蕴涵人生的大哲理。丑石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深刻的文化内涵。贾平凹把自己写的每一个作品都当作心爱的孩子,可他最最看重的《废都》,从洛阳纸贵到一落千丈、被讨伐杖杀,无异于当头棒喝,又被冠以“流氓作家”之名。面对舆论攻击,他默默忍受。最难能可贵的是命运的重锤砸向他,也没有失去对写作的热爱,仍然笔耕不辍,佳作连连。美迟早会被发现,“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的《废都》遭禁十六年之后,终于拨开迷雾见月明,受到更多读者的喜欢。
时间会消散苦厄,经历使作品更丰富。贾平凹的《对月》:“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借月抒怀,哀而不伤,那是来自灵魂的呐喊,是人生走向成熟阶段的喟叹。
所谓“忍”,忍寒忍热,很容易的,甚至忍饥忍渴,也算不难。忍苦忍恼,还能勉强通过,然而忍受冤屈,忍一口气,就大为不易。
贾平凹崇儒,礼佛,修道,深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相互缘起的道理,明白“忍”是一生的修行,一切也就释然了。 在贾老的笔下,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琐碎的、拉拉杂杂的小事都可以成文,大千社会无所不包无所不含,而且他的每一篇文一定要出新出彩出哲思。《六棵树》《我的老师》《吃面》《不能让狗说人话》《辞宴书》《我们从未如此富裕,也从未如此焦虑》等写日常,写细节,写普通人的生活。他用犀利的笔触挖掘人性,除了讽刺和幽默,更善于使用比喻。其中,蕴涵着人生况味、人生感受和人生哲理,值得我们认真咀嚼品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贾平凹重亲情,重友情,重人情。《我不是一个好儿子》《祭父》《写给母亲》《哭伯娘》《哭三毛》《再哭三毛》等情真意切,让人读来,为之动容。都说文人相轻,但贾平凹与莫言、路遥、陈先法等作家的友谊堪为佳话。他们彼此懂得,相互欣赏,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君子之交。莫言说:“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如果漏掉贾平凹,那是不可想象的。”可谓一言九鼎,他直抒胸臆的赞美,彰显大作家之间惺惺相惜的情分和大文人高尚的情操。
“用不着热羡和嫉妒他人的千般好,用不着哀叹和怨恨自己的万般苦,也用不着耻笑和贱看别人不如自己,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越不是艺术家的人,其做派越像艺术家;越是没钱的人,越是要做出是有钱的主儿。”
“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小说是社会的文学记录,是探究人类困境的事。也是排毒的事,排社会毒,自己也排毒。”
“为什么骂我?后来看到古人的一副对联,便会心而笑了。对联这么写:著书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我何不这样呢,声名既大,谤亦随焉,骂者越多,名更大哉。”
“看一个孩子待父母孝顺不孝顺就看他能不能考上大学,那么,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过就得依此人死后是否还造福于民。” ……
贾平凹太多有深度、有内涵的经典名句值得铭记,有些虽是大实话,却蕴涵人生大道理。
贾平凹在《一匹骆驼》中说,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容易破碎,越是容易破碎的东西,也越是珍贵的吧。我留给孙犁的,是一匹破损的瓷骆驼的遗憾;孙犁留给我的,是人品、文品的永久启示的满足啊!
贾先生二十岁前在乡下,受著名作家孙犁启发写作。青年时期受乔伊斯、福克纳、川端康成、沈从文影响。中年后崇拜曹雪芹和苏轼,老子和庄子。美好文学薪火相传,纵观今日之文坛,“贾粉”比比皆是,因虔诚膜拜,所以有《贾平凹传》《贾平凹论》等问世。
历史上的名臣曾国藩是曾令琪先生家族的九世叔祖。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半个是曾国藩。诗书传世久,家风恩泽长。曾令琪老师儒雅随和,秉承家族风范。他除了外出活动,读书著文便是日常。完成大量创作的同时,还编撰《大中华文学》杂志和公众号。散文研究比写散文集要难很多,收集资料就颇费周折、时间和心思。而且做到引典皆有来历,都一一注释,更得下一番大功夫。字斟句酌,苦心推敲,研究不易。字字珠玑,条分缕析,成书何其不易,成为三十万字的教科书似的专著更何其难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曾令琪、周晓霞极其完美的呕心力作《贾平凹散文解读》问世,是对中国散文有价值的探究,是大家经验的传承,是利于千秋万代的大好事,必将和贾平凹的名篇名著一样,被载入文学史册,万古流芳![1]
作者简介
艾秋,本名黄秀娟,黑龙江人,之前从事技术工作,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定居四川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