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潺潺的细流(杨兆海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泓潺潺的细流》是中国当代作家杨兆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泓潺潺的细流
这几天在微信朋友圈接连观看了朝鲜三池渊乐团、牡丹峰乐团演奏中国经典歌曲的视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因为纯属文化艺术的门外汉,从专业的角度,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平时爱听个京剧、秦腔和中国民歌民乐,看了这些视频,品味这些歌声,就好像一泓潺潺的细流,洗涤着我的心灵,不由得想说个三言两语。
如果放在世界行列比较,朝鲜封闭保守的环境或许造就不出卓越顶级、在人类艺术殿堂熠熠生辉的极品。然而,单就朝鲜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言,还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朝鲜人能歌善舞,在节日和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说到朝鲜的文化艺术,还不能不提及朝鲜电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国人,恐怕对摄制于70年代初并在中国民间公开上映的《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记忆犹新。这两部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旋律,曾牵动无数中国观众的心,一时间风靡全国城乡影院和广场,尤其是获得第18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和特等奖章的《卖花姑娘》,在全国公映的时候,据说是全天24小时循环放映,歇人不歇片,跑片员车轮飞转,拷贝一本一本传递,哭声在神州大地此起彼伏,有人甚至三遍五遍地撵着看。出现这种空前的追看朝鲜电影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十年内乱期间中国人业余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可选择观看的电影戏剧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另一方面,中国观众对朝鲜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也是充分予以认可的。
大型团体操是朝鲜独具特色的又一个文化标志,在全球也是出了名的。扯上了朝鲜文化艺术这个话题,我便自然而然想到了十多年前曾亲临现场欣赏朝鲜大型团体操的一段往事: 那是2011年的9月21日至28日,作者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对朝鲜进行了友好访问,受到朝鲜记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热情接待,观看大型团体操是朝鲜同志专门为我们安排的一项重要访问内容。
虽然之前有过数字上的了解,对于团体操并不陌生的我们还是被9月23日晚在平壤市五一体育场观看朝鲜大型团体操和艺术表演《阿里郎》的盛况所震撼、所倾倒: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10万人,举手投足如一个人的10万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的10万人,喊声震天、气势磅礴的10万人。
2002年入选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阿里郎》,可以称作是一首浩大的史诗,是集朝鲜名曲、民族舞蹈、艺术体操、杂技、艺术背景和现代设备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它选用了世界人民都有所耳闻的朝鲜半岛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故事,完美地再现了朝鲜的百年历史,人们从中领略了阿里郎民族的苦难和欢乐、智慧和才能以及他们如何经过艰难曲折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整台节目从题目到编排选择都洋溢着浓厚的时代特色,从演出规模、思想内涵到内容形式,都堪称世界艺术表演史上的空前杰作。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阿里郎》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不戴保险绳在45米高空处跳来跳去的杂技演员,还有那些成千上万人齐刷刷的动作、齐刷刷的喊声和能在一两分钟之内悄无声息退场的阵容强大的演员。从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到劳动青年、文艺工作者、杰出艺术家和人民军官兵,10万人默契配合,动作整齐划一,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化零为整,这是只有在《阿里郎》表演中才能看到的独特神秘的景象,显示了朝鲜的团体操所达到的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有相当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同时也从中捕捉到了传说之外今日朝鲜所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
《阿里郎》表演还综合利用了各大型硬木背景舞台和各种照明工具,漫天的暴雪、汹涌的波涛、东升的旭日、茂密的森林、盛开的鲜花、丰收的五谷、欢乐的农庄、沸腾的工厂、鲜艳的红旗……千变万化的背景图案,美轮美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使能够容纳15万人的演出场地自始至终沉浸在变幻无穷的立体艺术空间中,身临其内,如入仙境。
《阿里郎》分四场十三景和序场、终场,每年8月1日至9月15日在平壤公演。据说有很多西方国家和日本的旅客,会在《阿里郎》演出期间专程前来观看,而且一次看不够,还要再看一次,要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一新型的综合性艺术。虽然针对外国人的票价过高,在正中央贵宾席区域视野较好的位置,票价将近2000元人民币,但是大多数人观看之后仍然感到物有所值。[1]
作者简介
杨兆海,宁夏平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