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万寿岩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万寿岩遗址

中文名称;万寿岩遗址

地理位置;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

所在地区;福建三明市岩前镇

时代;旧石器时代

级别批次;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批准文号;国发〔2001〕25号

编号;51-51

景点;灵峰洞、船帆洞

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共出土;800多件石制品等

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

万寿岩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属旧石器时代遗址。

万寿岩遗址是中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为上石炭纪船山组灰岩构成,生成船帆洞、灵峰洞、龙津洞等多个溶洞。

出土文物除石器及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外。万寿岩内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观,截至2015年,是中国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1]

历史沿革

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对万寿岩的灵峰洞、船帆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珍贵的人工石铺地面、排水沟槽等遗迹,出土了800余件石制品和一大批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2000年荣登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被列入"三元森林公园"八大景之一。

2001年6月25日,万寿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全国百项大遗址保护之一。11月,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开馆并对外开放。

2013年底,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地理环境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

石灰岩孤峰上,东距三明市17公里,属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海拔359米,相对高度170米。

文物遗存

综述

遗址区发现了石制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同时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为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遗存发现于其中的灵峰洞和船帆洞。船帆洞内4万年前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为国内首次发现。

下文化层

动物化石

动物化右较为零星,绝大多数冉土于石铺地而上。另外,对第7层的部分进行了筛选,发现许多啃肯类动物化石,经鉴定的种类有:犬科、蝙蝠、巨貘、竹鼠、鼠尺、中国犀、水牛、猕猴、鬣狗、、龟瞥类、棕熊

石制品

船帆洞下文化层已出土石制品共303件,其中出自第6层的8件, 第7层的295件。另外在下文化层的石铺地面上尚保留约80余件石制品未予采集,石核、石片、百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镐等10类。

(1)断块146件。出自第6层者2件,第7层者144件。每件标奉上有1个以上破裂面,其形态多不规则,多保留较大的自然面,只有1个或2个破裂面的标本数嚣最多,占5%;6个面均为破裂面的仪1件,5个破裂面的4个。这些标本有些是打片不成功的标本,更多的是在打片中产生崩裂的岩块。标本最长320mm、最短31mm、最宽174mm、最窄23m、最厚107mm、最薄16mm。

(2)断片23个,出自第6层1件,第7层22件。反映人工石片主要特征的部分已断缺,但可见破裂而。绝大多数形态不规则,其中背面全留自然面的自9件,背面全为打击面的有5件。部分标本的边缘留有连续细疤,表明可能被使用过。标本最长124mm、最短24mm、最宽114mm、最窄18mm、最厚55mm、最薄9mm。

(3)打击砾石2件。分别出土于第6层和第7层。均为砂岩。在扁圆或长条形砾石的一端或两端,留有两面对扣的痕迹,其打击面呈陡壁状,并遗有鱼鳞状阶疤,大小分别为50×91×62mm和43×70x63mm。

(4)石核24件,占石制品总数79%,均出土于第7层,可分单台面、烈台面两类,它们绝大多数为宽、厚丈于长度的标本,多是从砾石的横轴上剥取石片后所剩下的。

单台面石核17个。绝大多数为自然台面,形态多不规则,最长132mm、最短33mm、最宽172mm、最窄63mm、最厚168mm、晟薄60mm,石核上的片疤很少;多数标本只在一端打片。其中只有1个上作面的共12件,有2个丁作面的4件,有4个丁作面的仅1件,这类石核厚度大、片疤少、利用率低。

单台面石核17个。绝大多数为自然台面,形态多不规则,最长132mm、最短33mm、最宽172mm。

双台面石核7件。形态多不规则,多自然台面,全部打击台而仅1件。

(5)石片36件.占石制品总数的11.9%,均出土于第7层,可再分为锤击石片和锐棱砸击石片两类。

锤击石片35件,其中半边石片9件。标本最长85mm、最短26mm、最宽123mm、最窄28mm、最厚64mm、最薄8 mm。

长型石片略多于宽型石片,但绝大多数长宽比差不大,平均长宽指数为106。石片的台面自然者占68%,打击台面占32%。

(6)石锤6个。其中出自第6层1件,第7层5件。绝大多数原材为艮扁圆形砾石。在标奉的端或两端的打击面上均留有斜坡状阶疤或陡直的鱼鳞状疤痕,其中单端石锤4件,双端石锤两件。标本最长130mm、最短98mm、最宽81mm、最窄70mm、晟厚50mm、最薄37mm。

(7)刮削器49件。出自第6层2件,第7层47件。绝大多数以锤击右片为毛坯,用锤裂面加工,各占28.8%和16.7%,错向加工仅占总数的6.0%。修疤形态多单层浅宽,刃缘多旱波纹状,刃口锐者较少,,单刃类中刃口位于侧或端的各约占一半,在双刃或多刃类中,刃口的位置端与侧边数量亦相当:标本最长115mm、最短20mm、最宽129mm、最窄20mm、最厚54mm、最薄10mm。

(8)砍砸器9件。以砾石为毛坯6件、大石片为毛坯2件、断块1件。多数刃部有两层或多层修疤,加工方式以向背面修理居多,次为复向,个别向破裂面加工。刃缘多曲折,少数刃口较钝。

(9)尖状器6件。第6层出土1件,第7层5件。均以石片为毛坯,原料以砂岩届多,加工相对较好。侧刃形状以直刃为多,次为凸刃,凹刃较少。尖刃有锐尖和钝尖之别。加上方式以复向为主,次为向破裂面。标本最长134mm、最短63mm、最宽107mm、最窄44mm、最厚51mm、最薄16mm,平均长96.8mm、宽70mm、厚28.5mm。

(10)手镐2件。均以砂岩砾石为毛坯。其修理是由砾石较甲的一面向较凸的一面打击,左侧修理工作简单,右侧修理丁作稍细一些,左右两侧刃于前端相交,形成薄锐尖刃。

上文化层

动物化石

主要出自5B层,5A层化石极为零星,第5B层除动物牙齿外,另有200余件肢骨化石,其中带有烧烤痕迹的化石40余件。经鉴定的化石全部为哺乳动物现生种,石化程度不高。其中鹿与麂的牙齿和肢骨的数量最多。此外还有爬行类的龟鳖甲片。

石制品

共79件.其中出自第5A层1件,第5B层78件。原材料岩性与下文化层者相似,石制品共分9类。

(1)断块34件。形态多不规则。最170mm、最短33mm、最宽170mm、最窄26mm、最厚80mm、最薄14mm。

(2)断片8件。背面绝大多数为自然面。最长71mm、最短20mm、最宽107mm、最窄29mm、最厚32mm、最薄7mm。

(3)石核10件。

单台面石核5件。绝大多数是在扁长砾石的一端进行单向打片,

形态多不规则,全为自然台面最长101mm、最短32mm、最宽126mm、最窄67mm、最厚122mm、撮薄52mm,工作面和片疤数都很少,打击点较集中,半锥体阴痕浅或不显,放射线清楚。

双台面石核1件。以扁长条砾石的一端为工作面,作对向剥片。长55mm、宽103mm、厚114mm。

交互打击石核3件。原料均扁长条砾石。最长189mm、最短137mm、最宽126mm、最窄79mm、最厚68mm、最薄31mm。

锐棱砸击石核1件。在石核纵轴的顶端可见粗大的打击点和清晰的放射线,核体上有-个椭圆形大片疤。

(4)石片8件。

锤击石片7件。长宽比差不大,大多为自然台面。最长85mm、最短26mm、最宽96mm、最窄25mm、最厚29mm、最薄11mm。石片和台面形态多不规则。打击点与半锥体多较清楚,石片背面全无自然面,但片疤数不多。

锐棱砸击石片1件,线状台面,打击点宽大。长59mm、宽95mm、厚13mm。

(5)打击砾石1件,在扁长条形右英砂岩砾石的一端遗有一个陡直工作面,其边缘一周均见打击痕迹,工作面显得凹凸不平,遗有多块细碎的片疤,与石核有一定的不同,相对的一端以及一个宽面上分印有砸击形成的散漫的坑疤,其端部的矾击痕较为集中,

(6)锤击石锤8件。其中第5A层出土1件,第5B层7件。大多数毛坯为砾石,少数为断块一端或两端均见立譬状或不规则倾斜的破损面.部分标本打击端的相对端及砾石宽向上可见砸击痕迹,最长 220mm、最短67mm、最宽102mm、最窄65mm、最厚56mm、最薄28mm。

(7)刮削器5件。

单直州2件、单凸刃、双凸刃、三刃各1件.

(8)砍砸器4件,其中3件以砾石为毛坯,1件以石核为毛坯。最长141mm、最短80mm、最宽104mm、最窄84mm、最厚57mm、最薄46mm。

(9)石砧1件有点象后期的石磨盘,但研磨面的特征与右磨蕊盘稍有不同。

骨器与角器

骨、角器均出十于第5B层,器型有骨锥、角铲及角装饰品等。

骨锥1件动物肢骨片磨制而成,器表呈浅黄色,器身大部分磨光,局部尚保留刮削的痕迹。

角铲1件上部断残,成器过程大体如下:先从小型鹿角主干上剁下一段并打裂成片,将鹿角片的裂面加以磨制。

有割切痕的鹿角尖1件,下端可见割剁痕迹。

主要景点

灵峰洞

灵峰洞位于万寿岩西南坡,洞内堆积分4层。第3层为坚硬的浅黄色沙质粘土层,在约13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石制品75件,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石锤等,石器以大、中型为主,文化特征比较接近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原料主要是石英砂岩,工艺上有一定的原始性。伴生动物化石有中国犀、巨貘、牛类、竹鼠、社鼠、吾鼠、鼬、蝙蝠等。年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船帆洞

船帆洞 位于岩体西坡,相对高度3米,洞内文化堆积分上下两层,下文化层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船帆洞位于万寿岩西坡岩脚,洞内目前发掘堆积可分10层,属于史前的堆积可分上、下两层。动物化石以鹿和麂的数量最多。其年代在距今1万年左右或更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文物价值

把福建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

万寿岩遗址的发掘,改写了人类在福建存在的历史。由此可以判定,古人类在灵峰洞遗址活动的年代距今约18万年,应属旧石器早期遗址,这是迄今为止福建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把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近多十万年。[2]

多个不同时期洞穴类型遗址同集一山

万寿岩遗址中的灵峰洞和船帆洞等遗址分布于同一座山体的不同高程上,灵峰洞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船帆洞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时间上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晚末三个阶段,在一座山体上发现了多时期的旧石器文化洞穴遗址,这是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绝无仅有的。灵峰洞遗址也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这种在空间上的集中,时间上的延续,表明在更新世时期,三明一带气候温暖,有丰富的生活资源,适于夏至人类生存和繁衍,这样的自然历史背影条件在福建境内是不乏见到的,它为在福建乃至整俱东南沿海寻找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1986年台湾考古工作者曾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中发现大量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经C14年代测定,石制品的产生大约距今5000多年。1978年和1986年大陆考古工作者分别在贵州省的猫猫洞和穿洞中挖掘到大量同类的石片、石核,经遗址年龄测定为距今8000-9000年前。但贵州台湾相距甚远,学术界对于大陆文化如何东迁入岛的路线尚不明确。一些学者曾在不同时期否认了台湾史前文化与大陆的渊源关系,并提出源自菲律宾的观点。在三明万寿岩的灵峰洞挖掘出土的二块锐棱砸击石片距今近二十多万年前,船帆洞发现的一个石核和三块石片距今达2-3万年,经鉴定,其在技术和类型上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这在空间上有力地说明了台湾史前文化源自大陆,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力于较明确地解释大陆史前文化迁入台湾的路线。

文物保护

万寿岩遗址原是一处经过了近30年开采的矿山,在遗址文物本体上形成了4处大型的开采面,遗址本体岩壁存在大量的危岩。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三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3]

为进一步保护遗址,三明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万寿岩遗址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绝对保护区36万平方米)和建设控制地带(180万平方米),并在显要位置设置了醒目的保护标志。[4]

据了解,万寿岩遗址至今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万寿岩遗址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多项空白,也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成为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5月,三明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2005年初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该规划确定了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任务:把万寿岩遗址建设成为集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闽台文化渊源研究为一体的高品位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攻略

交通

在三明市的百货广场上可以坐到去岩前镇的班车,票价为6元,车程大约40分钟,路况好,都为省道,道路两边是自然森林,有些路段还是沿着沙溪河而上。岩前是个镇,向东500米就到了万寿岩遗址。

住宿

万寿岩遗址位于岩前镇,镇上有镇政府的招待所可以住宿,但条件不是很好,由于离市区很近,可以考虑乘车回到三明市区,最晚班车7点,40分钟就能回到三明。

美食

万寿岩遗址所在的岩前镇每逢农历尾数为3和8日都有赶集,各村各乡的村民商贩都会到这来,可以买到很正宗的土鸡土鸭,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买到野猪肉山骥肉。市场边上包酸菜的米冻、薄薄的果条都是当地的小吃,还有当地特色芋绞,米果。

相关视频

“闽人之源”万寿岩:南方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遗址

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航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