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尖兰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尖兰属常被作为盆栽供室内装饰,也可作为切花。三尖兰属和它的别称尾萼兰属之名均是依照一类分布于南美洲热带高山的小型附生兰的花拟定的。在发现这种兰花之初并不被重视,直到1840年才被引种。它的花通常呈钟状,由三片顶端尾尖状的萼片组成,故称这一属的统称为三尖兰或尾萼兰。

现今美国,澳洲,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已经引进栽培,且选育出多种优良品种,进入商品化生产。

由于三尖兰之名比尾萼兰应用得早,故应以三尖兰为正式属名。

三尖兰属植物学史

18世纪,西班牙医生兼植物学家Masdevall发现三尖兰属的植物。

1840年,三尖兰属开始被引种栽培

1847年,被德国引入的三尖兰属的红斑三尖兰(Masd. tovarensis)首次在柏林开花。

三尖兰属形态特征

三尖兰为常绿小型丛生附生兰,少数岩生或陆生,有短茎,无明显的假鳞茎,短茎常簇生,包藏于叶鞘之内,顶端生1枚叶。叶直立或近直立,肉质或革质。叶背面具有龙骨状突起,基部收狭为具槽的柄,花序发自茎的基部。单花或具数朵花,而排成总状花序,花梗直立,较纤细,圆柱形或三棱形。花径2.5~30cm ,花朵呈三角形的外框三枚萼片具长尾,肥厚,基部呈杯状,管状或三角形的花冠,萼片尖端常收缩成细管状的长尾,向外伸展或微下垂,花瓣及唇较小不明显。花色多样,常见的有白,黄,红,粉,褐,橙,红和紫。有的有斑点或脉纹。大多数种类冬春季开花,花期可长达一个月以上。[1]

三尖兰属生长环境

本属常位于2500~4000m潮湿的树干,树杈或有苔藓的阴湿岩石上,也有少数生长在阴林的土地上。

三尖兰属分布范围

全属原生种约有340~350种,分布于墨西哥到巴西及南美热带地区。其中大部分发现于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厄瓜多尔和秘鲁高海拔森林中。

三尖兰属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三尖兰栽培一般栽培1~2年后即可长成丛生植株,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3年1次春秋两季均可进行。

将生长过密的丛生茎丛盆中取出,去除多余的基质,尽可能把盘结的根系分开。

以1株或2~3株丛茎基部剖开,尽量少伤根系。

将伤口用多菌灵或草木灰涂抹,以防伤口感染病菌。

分株后新植株放入遮阳网的塑料温室内,不浇水,仅对盆株喷雾,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注意:待恢复萌发嫩芽并长出新根后转入正常管理。

无菌播种

三尖兰开花时必须人工授粉,授粉后3~6个月蒴果转为深绿色时可采摘蒴果。操作过程:

蒴果用无菌水冲洗后,无菌操作取出种子进行预处理,或直接播种于萌发培养基上。

注:前期暗培养,后期给予光照10~12小时,24°C±2°C的温度条件下培养。 萌发培养基为MS+6-BAO.5~1.0mg/L+NAA0.2~0.5mg/L+蔗糖20~30g/L+琼脂5~6g/L,

在培养基上养两个月后,种子内的球形胚明显膨大,三个月后种子陆续萌发,形成原球茎,可接种于 于 1/2MS+6-BA0.5 ~ 1.0mg/L+NAA0.5~ 2.0mg/L+活性炭0.5~ 1.0g/L+蔗糖 20g/L+ 琼脂 6g/L 或 W+NAA .0mg/L+椰乳 50mg/L+活性炭 0.5~1.0g/L+ 蔗 糖 20g/L+ 琼 脂 6g/L的培养基中,每1~2个月继代1次。

当根状茎顶端发育成芽。可将芽切下,转接入MS+6-BA2.0mg/L+NAA0.1mg/L+活性炭3.0g/L+蔗糖20g/L+琼脂6g/L的分化培养基上。

注:20~40天后逐渐分化成幼苗,当苗高2cm以上,转入壮苗生根培养基MS+NAA0.2~0.3mg/L+活性炭3g,培养两个月即可达到商品苗标准。[2]

三尖兰属组培

可采用营养芽、花梗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用营养芽时:

取当年生长 6 ~ 8cm的新芽,利刀切割断母株,在浓洗衣粉液中边洗边剥掉内部的嫩叶,暴露出侧芽和茎尖,用软质毛刷仔细刷洗几遍,自来水下冲洗干净,浸入 10% 的双氧水中,盖好瓶塞,振动消毒 8 ~ 10 分钟,转入无菌室中,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外植体用无菌水冲洗 3 ~ 5 次,吸干水分,在解剖镜下小心剥离茎尖和切下侧芽接种于 MS+6-BA1.0 ~ 3.0mg/L+NAA0.5 ~ 2.0mg/L+ 活性炭 3.0g/L+蔗糖 20g/L+琼脂 6g/L,p H值5.2~5.5,温度 24℃ ±2℃,每天光照 8 ~ 12 小时,光照强度 1000~ 1500lx,培养 3~ 4个月后,诱导出原球茎、分化、出芽后,切割芽苗接种在增殖培养基中,每月继代 1 次。当瓶苗分化成丛生芽后,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苗高 8cm 左右时,可炼苗出瓶。 [2]

用花梗诱导时:

可从三尖兰出现花梗到花朵凋谢、在花梗尚未枯黄前剪下花梗。剪下后用 75% 乙醇的棉花球将花梗外表的灰尘、杂物等擦拭干净。每个花梗以 1 个节芽部位切成段,置于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冲洗 3 ~ 4 次。剥去腋芽上的苞片 ( 叶 ),放入消毒水中消毒 8 ~ 10 分钟后,取出置于无菌杯中水荡洗 3 ~ 5 次。在无菌的培养皿中,用解剖刀截去两端与消毒液接触部分,取出中间部分插入诱导培养基中。培养基以KC(或MS)+NAA0.5~ 1mg/L+6-BA3 ~ 5mg/L+ 椰 乳 10 ~ 15%+ 蔗 糖30g/L 左 右 + 琼 脂 6g/L, 每 瓶 接 种3 ~ 6 个外植体,培养基中如加入柠檬酸 300mg/L,可防褐变。pH 值 5 ~ 5.8,培养室温度在 24℃ ±2℃,光照强度1500lx,每天光照 10 ~ 16 小时。通常花梗侧芽在培养基上培养 7 ~ 10 天后,

腋芽开始长出,经过 15 天后,腋芽萌发,可达 1cm 以上不定芽。在进行继代培养时,将花梗上诱导的芽切离,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上培养,每瓶接种 6 ~ 10 个芽,每隔 40 天左右可再分割丛生芽移植,以达到扩大繁殖的目的。进行壮苗生根培养时,以 BA1.0mg/L+NAA0.1mg/L的培养基较佳,根长且粗壮。

三尖兰属栽培技术

光照

三尖兰在兰科植物中属较喜阴的兰种。在温室中栽培时,应以仪器离最高叶面处 30cm 测光值率,一般以光照控制在 15000lx 比较不会有生长问题,但夏天直射光线,中午处在10000 ~ 12000lx 是比较正常生长。小苗刚出瓶,新芽未长好,60 天才有最高光合作用能力。因此小苗期温室上层70%,下层 50%,光值 6000 ~ 12000lx较 佳。 夏 季 日 照 很 强 且 直 射, 中、大 苗 须 有 上 层 60% ~ 70%, 下 层50% ~ 70%。而 6 ~ 8 月高热天,能保持光值 12000 ~ 15000lx 为好。盛夏高温低湿度是极易晒伤叶面,甚至整株死亡。故夏天温度高于 25℃时,应启动排风扇,并开启雾化降温机。盛夏过后,光强度最好保持在 15000 ~ 24000lx,有利于植株越冬期的抵抗寒能力。

温度

三尖兰要求凉爽的生长环境, 怕 酷 热, 度 夏 困 难, 但耐 严寒, 应 按 其 原 产 地 生 态 环 境 栽 培,并保持全年常规、恒定养护。一般在12℃~ 22℃的范围内三尖兰生长迅速,高于25°C情况下要注意遮阴和加强通风。冬季如果气温在 10℃以上三尖兰不会受害,5℃以上不会导致死亡甚至也不会受伤害。如果温度太低,则叶片会出现轻微冻伤现象,再低的温度会导致整株腐烂死亡。因此北方地区规模化生产时,要进行保暖和加温措施。除此之外,也需要昼夜温差,夜温过高也会影响生长

水分

三尖兰是需要水分较多的植物,忌环境干旱。人工栽培时要经常逐盆检查、浇水,不能过分干透,但浇水过多则容易导致烂根死亡。因此,水分的浇灌应常保持植株不失水为原则。

春季新移植苗,维持每 1 ~ 2 周浇水 1 次为原则,当气温逐渐升高后,浇水量可渐增,若新芽生长旺盛,则可调整至每周供水 1 ~ 2 次。

夏季植株进入高温生育旺盛期,此时根系完整且肥大,须每1 ~ 2 日浇灌 1 次 ( 高温期浇灌须于清晨或傍晚时进行,不宜在中午时刻仍有水滴留于新芽或叶片时进行 )。

秋季(9 月下旬)后气温下降明显,则渐次减少浇灌水量与频度,一般约 3 ~ 5 日浇灌 1 次,

冬季,浇水作业应视日间光照强度、气温及基质湿度调整,以植株不致缺水萎蔫为限,尽量减少浇水。当夜温在 10℃左右,每周供 1 次水即可,而当夜温降至约 5℃,不应供水以保持植株干燥。

湿度

在原产地,三尖兰的原种亲本一般生长于密林或疏林的树干和树杈上,也有附生于湿石上,由于海拔较高,早上经常云雾缭绕,湿度高达 95%左右,中午云雾散去,湿度又会下降至85% ~ 90% 左右。因此,人工栽植三尖兰时,若全年维持相对湿度在 90% 以上时,三尖兰会生长得更好。在温室栽培中,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要做到生长季节高,休眠季节低,白天高,夜晚低,高温高湿,低温低湿,晴天高湿,阴雨天低湿( 加强通风降湿 ) 的原则进行。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可通过向盆钵底部进行喷灌,或空中进行高压喷增湿。喷雾通常与风扇联动,并且有温、湿度传感器,自动控制。无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温、湿度表度数,人工控制喷水、喷雾次数。当湿度过大时要通过加强通风降湿管理,通风可采用敞开天窗让空气对流,抽风扇、排气扇、电风扇通风等方式。花期要注意相对湿度不能超过90%,否则花朵易增加滋生霉菌的危险。

肥料

冬春两季期间施用高氮肥料,以 3000 ~ 4000 倍稀释之 N︰P︰K=30-10-10 及 20-20-20 两种液肥浇灌,每周 1 次。叶面喷肥以全肥 (20-20-20 成分 ) 细雾状喷洒即可,需要加展著剂,如果每周喷施2 次,要改成用硝酸钾,否则微量元素会太多会导致生长缓慢。

低温时或较低温地区,肥水要加温,手摸温暖才浇,否则水温低,根温差大很容易根腐。培育到中苗后,可每隔 3 ~ 4 个月施长效缓释肥及每 1 ~ 2 周施用 N、P、K 的比例为 2︰1︰1和1︰1︰1 两种肥料 2000 ~ 3000 倍液交替施用。大苗阶段在形成花芽前以 N、P、K 比例为 1︰1︰1和1︰2︰2 的 两 种 肥 料, 以1000 ~ 2000 倍液交替施用,每隔 7 ~ 10天施 1 次。

在进入花芽生长期,应改施用以 N、P、K 比例为 1︰3︰2 为主的肥料,度为 1000 ~ 2000 倍液,每周 1 次,直至苞出现后停止施肥。每次浇完肥水后,隔日检测 EC 值盆中基质挤出的水分,测其 EC 值最好不要超过 1.5。生长健壮株,EC 值为 2.3 ~ 2.8mS/cm。但如日照不足,通风不佳,蒸散小的地区,EC 值不可过高,基质中挤出的水分保持在 EC 值1.5mS/cm 为好。

基质

需要选用小盆栽植,基质可用树皮块、树蕨根、木炭及水苔等的混合物,也可全部用树皮块基质或苔藓基质。还可用火山石颗粒混树皮块,但需注意基质颗粒不能太粗,要有一定保水能力。[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