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尖蘭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尖蘭屬常被作為盆栽供室內裝飾,也可作為切花。三尖蘭屬和它的別稱尾萼蘭屬之名均是依照一類分布於南美洲熱帶高山的小型附生蘭的花擬定的。在發現這種蘭花之初並不被重視,直到1840年才被引種。它的花通常呈鍾狀,由三片頂端尾尖狀的萼片組成,故稱這一屬的統稱為三尖蘭或尾萼蘭。

現今美國,澳洲,德國,日本,中國台灣已經引進栽培,且選育出多種優良品種,進入商品化生產。

由於三尖蘭之名比尾萼蘭應用得早,故應以三尖蘭為正式屬名。

三尖蘭屬植物學史

18世紀,西班牙醫生兼植物學家Masdevall發現三尖蘭屬的植物。

1840年,三尖蘭屬開始被引種栽培

1847年,被德國引入的三尖蘭屬的紅斑三尖蘭(Masd. tovarensis)首次在柏林開花。

三尖蘭屬形態特徵

三尖蘭為常綠小型叢生附生蘭,少數岩生或陸生,有短莖,無明顯的假鱗莖,短莖常簇生,包藏於葉鞘之內,頂端生1枚葉。葉直立或近直立,肉質或革質。葉背面具有龍骨狀突起,基部收狹為具槽的柄,花序發自莖的基部。單花或具數朵花,而排成總狀花序,花梗直立,較纖細,圓柱形或三棱形。花徑2.5~30cm ,花朵呈三角形的外框三枚萼片具長尾,肥厚,基部呈杯狀,管狀或三角形的花冠,萼片尖端常收縮成細管狀的長尾,向外伸展或微下垂,花瓣及唇較小不明顯。花色多樣,常見的有白,黃,紅,粉,褐,橙,紅和紫。有的有斑點或脈紋。大多數種類冬春季開花,花期可長達一個月以上。[1]

三尖蘭屬生長環境

本屬常位於2500~4000m潮濕的樹幹,樹杈或有苔蘚的陰濕岩石上,也有少數生長在陰林的土地上。

三尖蘭屬分布範圍

全屬原生種約有340~350種,分布於墨西哥到巴西及南美熱帶地區。其中大部分發現於哥倫比亞的安第斯山脈,厄瓜多爾和秘魯高海拔森林中。

三尖蘭屬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三尖蘭栽培一般栽培1~2年後即可長成叢生植株,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3年1次春秋兩季均可進行。

將生長過密的叢生莖叢盆中取出,去除多餘的基質,儘可能把盤結的根系分開。

以1株或2~3株叢莖基部剖開,儘量少傷根系。

將傷口用多菌靈或草木灰塗抹,以防傷口感染病菌。

分株後新植株放入遮陽網的塑料溫室內,不澆水,僅對盆株噴霧,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

注意:待恢復萌發嫩芽並長出新根後轉入正常管理。

無菌播種

三尖蘭開花時必須人工授粉,授粉後3~6個月蒴果轉為深綠色時可採摘蒴果。操作過程:

蒴果用無菌水沖洗後,無菌操作取出種子進行預處理,或直接播種於萌發培養基上。

註:前期暗培養,後期給予光照10~12小時,24°C±2°C的溫度條件下培養。 萌發培養基為MS+6-BAO.5~1.0mg/L+NAA0.2~0.5mg/L+蔗糖20~30g/L+瓊脂5~6g/L,

在培養基上養兩個月後,種子內的球形胚明顯膨大,三個月後種子陸續萌發,形成原球莖,可接種於 於 1/2MS+6-BA0.5 ~ 1.0mg/L+NAA0.5~ 2.0mg/L+活性炭0.5~ 1.0g/L+蔗糖 20g/L+ 瓊脂 6g/L 或 W+NAA .0mg/L+椰乳 50mg/L+活性炭 0.5~1.0g/L+ 蔗 糖 20g/L+ 瓊 脂 6g/L的培養基中,每1~2個月繼代1次。

當根狀莖頂端發育成芽。可將芽切下,轉接入MS+6-BA2.0mg/L+NAA0.1mg/L+活性炭3.0g/L+蔗糖20g/L+瓊脂6g/L的分化培養基上。

註:20~40天後逐漸分化成幼苗,當苗高2cm以上,轉入壯苗生根培養基MS+NAA0.2~0.3mg/L+活性炭3g,培養兩個月即可達到商品苗標準。[2]

三尖蘭屬組培

可採用營養芽、花梗作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

用營養芽時:

取當年生長 6 ~ 8cm的新芽,利刀切割斷母株,在濃洗衣粉液中邊洗邊剝掉內部的嫩葉,暴露出側芽和莖尖,用軟質毛刷仔細刷洗幾遍,自來水下沖洗乾淨,浸入 10% 的雙氧水中,蓋好瓶塞,振動消毒 8 ~ 10 分鐘,轉入無菌室中,在超淨工作檯上,將外植體用無菌水沖洗 3 ~ 5 次,吸乾水分,在解剖鏡下小心剝離莖尖和切下側芽接種於 MS+6-BA1.0 ~ 3.0mg/L+NAA0.5 ~ 2.0mg/L+ 活性炭 3.0g/L+蔗糖 20g/L+瓊脂 6g/L,p H值5.2~5.5,溫度 24℃ ±2℃,每天光照 8 ~ 12 小時,光照強度 1000~ 1500lx,培養 3~ 4個月後,誘導出原球莖、分化、出芽後,切割芽苗接種在增殖培養基中,每月繼代 1 次。當瓶苗分化成叢生芽後,接種於生根培養基中。苗高 8cm 左右時,可煉苗出瓶。 [2]

用花梗誘導時:

可從三尖蘭出現花梗到花朵凋謝、在花梗尚未枯黃前剪下花梗。剪下後用 75% 乙醇的棉花球將花梗外表的灰塵、雜物等擦拭乾淨。每個花梗以 1 個節芽部位切成段,置於超淨工作檯上,用無菌水沖洗 3 ~ 4 次。剝去腋芽上的苞片 ( 葉 ),放入消毒水中消毒 8 ~ 10 分鐘後,取出置於無菌杯中水盪洗 3 ~ 5 次。在無菌的培養皿中,用解剖刀截去兩端與消毒液接觸部分,取出中間部分插入誘導培養基中。培養基以KC(或MS)+NAA0.5~ 1mg/L+6-BA3 ~ 5mg/L+ 椰 乳 10 ~ 15%+ 蔗 糖30g/L 左 右 + 瓊 脂 6g/L, 每 瓶 接 種3 ~ 6 個外植體,培養基中如加入檸檬酸 300mg/L,可防褐變。pH 值 5 ~ 5.8,培養室溫度在 24℃ ±2℃,光照強度1500lx,每天光照 10 ~ 16 小時。通常花梗側芽在培養基上培養 7 ~ 10 天后,

腋芽開始長出,經過 15 天后,腋芽萌發,可達 1cm 以上不定芽。在進行繼代培養時,將花梗上誘導的芽切離,轉入繼代增殖培養基上培養,每瓶接種 6 ~ 10 個芽,每隔 40 天左右可再分割叢生芽移植,以達到擴大繁殖的目的。進行壯苗生根培養時,以 BA1.0mg/L+NAA0.1mg/L的培養基較佳,根長且粗壯。

三尖蘭屬栽培技術

光照

三尖蘭在蘭科植物中屬較喜陰的蘭種。在溫室中栽培時,應以儀器離最高葉面處 30cm 測光值率,一般以光照控制在 15000lx 比較不會有生長問題,但夏天直射光線,中午處在10000 ~ 12000lx 是比較正常生長。小苗剛出瓶,新芽未長好,60 天才有最高光合作用能力。因此小苗期溫室上層70%,下層 50%,光值 6000 ~ 12000lx較 佳。 夏 季 日 照 很 強 且 直 射, 中、大 苗 須 有 上 層 60% ~ 70%, 下 層50% ~ 70%。而 6 ~ 8 月高熱天,能保持光值 12000 ~ 15000lx 為好。盛夏高溫低濕度是極易曬傷葉面,甚至整株死亡。故夏天溫度高於 25℃時,應啟動排風扇,並開啟霧化降溫機。盛夏過後,光強度最好保持在 15000 ~ 24000lx,有利於植株越冬期的抵抗寒能力。

溫度

三尖蘭要求涼爽的生長環境, 怕 酷 熱, 度 夏 困 難, 但耐 嚴寒, 應 按 其 原 產 地 生 態 環 境 栽 培,並保持全年常規、恆定養護。一般在12℃~ 22℃的範圍內三尖蘭生長迅速,高於25°C情況下要注意遮陰和加強通風。冬季如果氣溫在 10℃以上三尖蘭不會受害,5℃以上不會導致死亡甚至也不會受傷害。如果溫度太低,則葉片會出現輕微凍傷現象,再低的溫度會導致整株腐爛死亡。因此北方地區規模化生產時,要進行保暖和加溫措施。除此之外,也需要晝夜溫差,夜溫過高也會影響生長

水分

三尖蘭是需要水分較多的植物,忌環境乾旱。人工栽培時要經常逐盆檢查、澆水,不能過分干透,但澆水過多則容易導致爛根死亡。因此,水分的澆灌應常保持植株不失水為原則。

春季新移植苗,維持每 1 ~ 2 周澆水 1 次為原則,當氣溫逐漸升高後,澆水量可漸增,若新芽生長旺盛,則可調整至每周供水 1 ~ 2 次。

夏季植株進入高溫生育旺盛期,此時根系完整且肥大,須每1 ~ 2 日澆灌 1 次 ( 高溫期澆灌須於清晨或傍晚時進行,不宜在中午時刻仍有水滴留於新芽或葉片時進行 )。

秋季(9 月下旬)後氣溫下降明顯,則漸次減少澆灌水量與頻度,一般約 3 ~ 5 日澆灌 1 次,

冬季,澆水作業應視日間光照強度、氣溫及基質濕度調整,以植株不致缺水萎蔫為限,儘量減少澆水。當夜溫在 10℃左右,每周供 1 次水即可,而當夜溫降至約 5℃,不應供水以保持植株乾燥。

濕度

在原產地,三尖蘭的原種親本一般生長於密林或疏林的樹幹和樹杈上,也有附生於濕石上,由於海拔較高,早上經常雲霧繚繞,濕度高達 95%左右,中午雲霧散去,濕度又會下降至85% ~ 90% 左右。因此,人工栽植三尖蘭時,若全年維持相對濕度在 90% 以上時,三尖蘭會生長得更好。在溫室栽培中,空氣相對濕度一般要做到生長季節高,休眠季節低,白天高,夜晚低,高溫高濕,低溫低濕,晴天高濕,陰雨天低濕( 加強通風降濕 ) 的原則進行。提高空氣相對濕度可通過向盆缽底部進行噴灌,或空中進行高壓噴增濕。噴霧通常與風扇聯動,並且有溫、濕度傳感器,自動控制。無自動控制系統,可以根據溫、濕度表度數,人工控制噴水、噴霧次數。當濕度過大時要通過加強通風降濕管理,通風可採用敞開天窗讓空氣對流,抽風扇、排氣扇、電風扇通風等方式。花期要注意相對濕度不能超過90%,否則花朵易增加滋生黴菌的危險。

肥料

冬春兩季期間施用高氮肥料,以 3000 ~ 4000 倍稀釋之 N︰P︰K=30-10-10 及 20-20-20 兩種液肥澆灌,每周 1 次。葉面噴肥以全肥 (20-20-20 成分 ) 細霧狀噴灑即可,需要加展著劑,如果每周噴施2 次,要改成用硝酸鉀,否則微量元素會太多會導致生長緩慢。

低溫時或較低溫地區,肥水要加溫,手摸溫暖才澆,否則水溫低,根溫差大很容易根腐。培育到中苗後,可每隔 3 ~ 4 個月施長效緩釋肥及每 1 ~ 2 周施用 N、P、K 的比例為 2︰1︰1和1︰1︰1 兩種肥料 2000 ~ 3000 倍液交替施用。大苗階段在形成花芽前以 N、P、K 比例為 1︰1︰1和1︰2︰2 的 兩 種 肥 料, 以1000 ~ 2000 倍液交替施用,每隔 7 ~ 10天施 1 次。

在進入花芽生長期,應改施用以 N、P、K 比例為 1︰3︰2 為主的肥料,度為 1000 ~ 2000 倍液,每周 1 次,直至苞出現後停止施肥。每次澆完肥水後,隔日檢測 EC 值盆中基質擠出的水分,測其 EC 值最好不要超過 1.5。生長健壯株,EC 值為 2.3 ~ 2.8mS/cm。但如日照不足,通風不佳,蒸散小的地區,EC 值不可過高,基質中擠出的水分保持在 EC 值1.5mS/cm 為好。

基質

需要選用小盆栽植,基質可用樹皮塊、樹蕨根、木炭及水苔等的混合物,也可全部用樹皮塊基質或苔蘚基質。還可用火山石顆粒混樹皮塊,但需注意基質顆粒不能太粗,要有一定保水能力。[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