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
内容概括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1],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100余字,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内容丰富,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①强调民本、兵本思想,注重收揽人心、民心。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开篇即指出:夫主将(治理、统率)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摧毁)。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这里的英雄指德才杰出的文臣武将,通志于众的众指民众、庶民。它不仅强调收揽英雄之心,同时指出君主的意愿要与民众相贯通,强调上下要同心,体现了它的民本思想。
《三略》认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它还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这里的“贤”也即英雄。《三略》十分重视收揽英雄之心,民心对于英雄,它认为不仅要使贤如腹心,而且要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依功进行封赏,并且赏功不逾时;对于庶民百姓,它强调要广施恩惠,爱护民众,具体应做到: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这样既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国力。
《三略》还引用《军谶》: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的思想,强调富国先富民,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克敌制胜。从注重收揽人心的角度出发,《三略》指出治国统军的根本在于察众心,施百务,即体察各类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列举出20个心态各异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办法,总的原则是,消灭怀有敌意的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三略》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军略上,即是兵本思想,强调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并指出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三略》的兵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②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三略》借《军谶》之语,指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并解释说:柔者,德也;刚者,贼(祸害、灾难)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因此只有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才会使国家强盛,前途远大,单纯用柔用弱或用刚用强,都将使国家衰弱、灭亡。
《三略》还认识到,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指出: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并认识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提出战略战术的制定,要依据敌情的实际变化而不断修正,改变,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因敌转化.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它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③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军事战略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对战略要地的占领和控制,要求获固守之,获厄(险要关卡)塞之,获难(冲要)屯之(派兵屯驻).这种思想既是对前人在险要地形用兵战术的继承,又是对秦汉以来战争经验的总结。梁兴扬道长参考《黄石公三略》
成书时间
《三略》成书的时间,可以定为西汉末年王莽篡汉[2]期间。主要根据是《三略·中略》的一句话:“是故《三略》为衰世作。”这句话透露出撰写《三略》的时代是衰乱之世,具体来说,就是汉世衰微、王莽篡汉的时代。
视频
三略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古时大将,名满天下者胸中必有韬略。那么这个韬略具体指什么呢?,网易号,2019-05-17
- ↑ 王莽篡汉简介(图文) ,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