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栗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北部。东临本省宜春市、芦溪县;南与安源经济开发区、湘东区荷尧镇山水相连;西与湖南省醴陵市浦口、富里二镇接界;北与浏阳市大瑶、文家市二镇相依。全县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5千米,总面积721.11平方千米。总人口4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万人。
全县辖6个镇、3个乡:上栗镇、桐木镇、金山镇、福田镇、彭高镇、赤山镇、鸡冠山乡、长平乡、东源乡,共有10个居委会、163个行政村。其中,福田镇、彭高镇、赤山镇由安源经济开发区管理。县政府驻上栗镇大地红广场,距省会南昌260千米,距长沙124千米。
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70%。东北面多山,西、南及中部多丘陵。平均海拔233.7米;最高点是杨岐山主峰张口岭,海拨947.4米;最低处为金山镇麻石,海拔70米。主要河流为萍水河、栗水河及其支流16条,分别注入醴陵、渌水后入湘江。年均气温17℃,年降水量1550毫米。
历为综合性农业经济区。有19万亩耕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林业用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成左右。金山、东源、桐木和赤山的茶油、长平的山羊、生姜、板栗和赤山、福田的柑桔是本县主要的土特农产品。手工业以鞭炮、烟花为主。有煤、铅、铁、金、铜、硫、锌、磷、瓷土等10余种矿产,尤以煤、瓷土为主,煤的储量在8000万吨以上,铅1500万吨。
319国道、南(昌)长(沙)公路和沪瑞高速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杨岐山风景区清溪孽龙洞、杨岐山普通寺、瑶金山寺、万寿宫、赤山拱辰塔、赤山丰泉石洞口的傩神庙9是中国南方古傩文化[1]的起源地之一)、潭台古城遗址、上栗南街花园塘佑神观、桐木震龙塔、上栗栗江桥、长平平基村的牛王宫等。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文物有萍、浏、醴起义的策源地金山麻石龙王庙,班竹山起义的指挥所班竹山慧历寺,毛泽东率秋起义队伍途经小枧驻地的沈华公祠和小枧傩神庙,1930年8月中共湘东特委在桐木成立时的会议旧址——桐木街团山岭下的李氏宗祠等。
历史沿革
1971年元月,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萍乡市设立城关、湘东、芦溪、上栗4个县级区。1997年11月13日,国务院(国函[1997]100号)批复同意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2]。1997年12月15日,上栗正式撤区设县。
明清时期,萍乡县以下设乡、里、保、图。明洪武二年(1369),袁州兵备道在栗江镇(上栗镇)设上栗巡检署,为袁州兵备道派出机构。清康熙二十三年(1638),萍乡县下设7乡31里130图,上栗地区为安乐乡(下辖同唐里、萍实里、金山里、长平里)和遵化乡(辖清都里、积善里、宣化里)共2乡7里。光绪三年(1898),改为乡镇建制。萍乡县设40乡2镇。上栗地区下辖积善乡、三善乡、明峰乡、进化乡、清善乡、金唐乡、安金乡、清平乡、善化乡、唐公乡和栗江镇等10乡1镇。宣统二年改上栗巡检署为上栗同知,为袁州府直属派出机构。
民国初袭清制,县设乡(镇)、保、图。民国元年(1912),萍乡县设40乡2镇、5偶、28里、104图。上栗地区设桐木、宣德、和平、楼霞、山湖、三善、长乐、积善、崇德、清明、安唐等11个乡和进化乡的一部分。民国二十年一度将上栗地区的桐木、上栗、金山、长平一带划归宜萍县苏维埃管辖至1934年。
民国二十九年(1930),萍乡县改为6区、53乡、626保、7602甲。上栗地区设3区17乡1镇:即第一区的明峰乡、宣德乡、楼下乡、进化乡、三善乡、清善乡、积善乡;第五区的唐公乡、安化乡;第六区的栗江镇、长乐乡、德化乡、山口乡、湖塘乡、桐木乡、秋江乡、横下乡、乐从乡。
民国38年(1949),萍乡设32乡、321保、3188甲。上栗地区设清明乡、宣德乡、积善乡、三善乡、楼霞乡、栗江镇、崇德乡、和平乡、桐木乡、长乐乡、山湖乡、安塘乡等11乡1镇。
1949年8月,萍乡县设7区、31乡、5个街。年底,全县增至11个区、328乡。1950年8月,全县设17区、190乡、14个街,其中上栗地区设7个区、82个乡、2个街。
1953年,萍乡县调整部分机构,第一区(赤山区)的赤山街、楼下乡、黄田乡合并为赤山乡。第十二区(长乐区)撤销枫树、新塘2个乡。第十三区(积善区)撤销高洪、对家2个乡。第十四区(桐木区)撤销湖市、东源、驷马、楚山4个乡。第十五区(宣德区)撤销耍塘、水关2个乡。上栗区撤销洋田、横下2乡和上栗2街并为上栗镇。
视频
上栗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傩”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图腾 ,搜狐,2017-10-03
- ↑ 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芦溪区设立上栗县、芦溪县的批复,法邦网,199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