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栗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栗縣位於江西省西部,萍鄉市北部。東臨本省宜春市、蘆溪縣;南與安源經濟開發區、湘東區荷堯鎮山水相連;西與湖南省醴陵市浦口、富里二鎮接界;北與瀏陽市大瑤、文家市二鎮相依。全縣南北長45千米,東西寬25千米,總面積721.11平方千米。總人口4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萬人。

全縣轄6個鎮、3個鄉:上栗鎮、桐木鎮、金山鎮、福田鎮、彭高鎮、赤山鎮、雞冠山鄉、長平鄉、東源鄉,共有10個居委會、163個行政村。其中,福田鎮、彭高鎮、赤山鎮由安源經濟開發區管理。縣政府駐上栗鎮大地紅廣場,距省會南昌260千米,距長沙124千米。

丘陵、山地為主,約占總面積70%。東北面多山,西、南及中部多丘陵。平均海拔233.7米;最高點是楊岐山主峰張口嶺,海撥947.4米;最低處為金山鎮麻石,海拔70米。主要河流為萍水河、栗水河及其支流16條,分別注入醴陵、淥水後入湘江。年均氣溫17℃,年降水量1550毫米。

歷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區。有19萬畝耕地,種植業以水稻為主。林業用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成左右。金山、東源、桐木和赤山的茶油、長平的山羊、生薑、板栗和赤山、福田的柑桔是本縣主要的土特農產品。手工業以鞭炮、煙花為主。有煤、鉛、鐵、金、銅、硫、鋅、磷、瓷土等10餘種礦產,尤以煤、瓷土為主,煤的儲量在8000萬噸以上,鉛1500萬噸。

319國道、南(昌)長(沙)公路和滬瑞高速公路過境。名勝古蹟有楊岐山風景區清溪孽龍洞、楊岐山普通寺、瑤金山寺、萬壽宮、赤山拱辰塔、赤山豐泉石洞口的儺神廟9是中國南方古儺文化[1]的起源地之一)、潭台古城遺址、上栗南街花園塘佑神觀、桐木震龍塔、上慄慄江橋、長平平基村的牛王宮等。革命紀念地和革命文物有萍、瀏、醴起義的策源地金山麻石龍王廟,班竹山起義的指揮所班竹山慧歷寺,毛澤東率秋起義隊伍途經小梘駐地的沈華公祠和小梘儺神廟,1930年8月中共湘東特委在桐木成立時的會議舊址——桐木街團山嶺下的李氏宗祠等。

歷史沿革

1971年元月,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萍鄉市設立城關、湘東、蘆溪、上栗4個縣級區。1997年11月13日,國務院(國函[1997]100號)批覆同意撤銷萍鄉市上栗區,設立上栗縣[2]。1997年12月15日,上栗正式撤區設縣。

明清時期,萍鄉縣以下設鄉、里、保、圖。明洪武二年(1369),袁州兵備道在栗江鎮(上栗鎮)設上栗巡檢署,為袁州兵備道派出機構。清康熙二十三年(1638),萍鄉縣下設7鄉31里130圖,上栗地區為安樂鄉(下轄同唐里、萍實里、金山里、長平里)和遵化鄉(轄清都里、積善里、宣化里)共2鄉7里。光緒三年(1898),改為鄉鎮建制。萍鄉縣設40鄉2鎮。上栗地區下轄積善鄉、三善鄉、明峰鄉、進化鄉、清善鄉、金唐鄉、安金鄉、清平鄉、善化鄉、唐公鄉和栗江鎮等10鄉1鎮。宣統二年改上栗巡檢署為上栗同知,為袁州府直屬派出機構。

民國初襲清制,縣設鄉(鎮)、保、圖。民國元年(1912),萍鄉縣設40鄉2鎮、5偶、28里、104圖。上栗地區設桐木、宣德、和平、樓霞、山湖、三善、長樂、積善、崇德、清明、安唐等11個鄉和進化鄉的一部分。民國二十年一度將上栗地區的桐木、上栗、金山、長平一帶劃歸宜萍縣蘇維埃管轄至1934年。

民國二十九年(1930),萍鄉縣改為6區、53鄉、626保、7602甲。上栗地區設3區17鄉1鎮:即第一區的明峰鄉、宣德鄉、樓下鄉、進化鄉、三善鄉、清善鄉、積善鄉;第五區的唐公鄉、安化鄉;第六區的栗江鎮、長樂鄉、德化鄉、山口鄉、湖塘鄉、桐木鄉、秋江鄉、橫下鄉、樂從鄉。

民國38年(1949),萍鄉設32鄉、321保、3188甲。上栗地區設清明鄉、宣德鄉、積善鄉、三善鄉、樓霞鄉、栗江鎮、崇德鄉、和平鄉、桐木鄉、長樂鄉、山湖鄉、安塘鄉等11鄉1鎮。

1949年8月,萍鄉縣設7區、31鄉、5個。年底,全縣增至11個區、328鄉。1950年8月,全縣設17區、190鄉、14個街,其中上栗地區設7個區、82個鄉、2個街。

1953年,萍鄉縣調整部分機構,第一區(赤山區)的赤山街、樓下鄉、黃田鄉合併為赤山鄉。第十二區(長樂區)撤銷楓樹、新塘2個鄉。第十三區(積善區)撤銷高洪、對家2個鄉。第十四區(桐木區)撤銷湖市、東源、駟馬、楚山4個鄉。第十五區(宣德區)撤銷耍塘、水關2個鄉。上栗區撤銷洋田、橫下2鄉和上栗2街並為上栗鎮。

視頻

上栗縣 相關視頻

招商引資宣傳片(上栗縣)_高清
上栗縣的特色小吃山棗糕,風味和口感深受百姓喜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