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的五大研究平台之一,在高温材料、钢铁材料及马氏体相变理论等的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为钢铁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近年,面向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新材料需求的日益扩大,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对学科方向不断做出调整,目前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微电子材料与技术、能源材料、纳米材料[1]、材料模拟与计算,材料微结构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多个具有自己特殊的优势研究方向,并成为材料学院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
中心简介
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教授(研究员)12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4名, 34名教职工当中有26名具有博士学位[2],在读研究生接近100人。
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在国家211工程、985项目的持续支持下,现已建设成为拥有2500平方米实验室,材料制备与分析手段较为齐全的大型研究平台,具备承接各种重大项目的能力与条件。
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下设4个研究所、2个研究室:高温材料研究所、先进钢铁材料研究所、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汽车动力电池材料研究所、材料模拟与计算研究室,和材料微结构研究室。
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科学设备以及前瞻性的学术方向,使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日益攀升、科技成果日益丰硕。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以及上海科委基金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的重点、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也成倍增长,年均科研经费接近千万,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约占8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与此同时,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著名大学的科研和教学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正在逐年提高。
各研究室
高温材料研究所:该所前身——材料科学及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拥有固定人员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实验员1人。
本研究团队以高温耐热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紧扣国际上节能减排和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的潮流,面向以大飞机为代表的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叶片单晶高温合金和涡轮盘变形高温合金设计理论和加工技术的研究;面向超超临界汽轮机发电机组和核电机组,开展先进耐热钢强化机理和组织稳定性的研究;以及面向新能源汽车和风力发电,开展高性能永磁材料的研究。利用理论模拟和微结构分析等实验手段,从晶体结构与晶格缺陷和微观组织调控的角度,解析高性能合金及化合物的物质构成和结构特点,探索新型高温强化机理和低成本、高性能化手段,从物理本质上阐明实现高效能源转化的途径。
高温材料研究所具有良好的研究设备和条件,实验室面积达350多平方米,拥有材料设计与计算软件、真空感应熔炼炉、磁控钨极电弧炉、单晶生长炉、真空管式热处理炉、真空热压炉、冷等静压机、垂直磁场压机、X射线衍射仪、劳埃衍射仪、电子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机、高温拉伸试验机等材料设计制造及表征的相关实验硬件。这些条件为相关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先进钢材料研究所
研究所的主要以相变理论及其应用课题组为主,成立于1998年,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教授为顾问,由戎咏华教授和金学军教授任组长。本组主要研究方向为显微组织的设计控制及材料的改性。拥有固定人员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名誉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工程师1人。其中中青年人员占60%。
课题组具有良好的研究设备和条件,实验室面积165平方米,拥有真空感应熔炼炉、管状热处理炉、高频感应加热炉、盐浴淬火设备、多功能内耗仪、热分析仪(DSC)、金相组织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JEM-100CX)等。同时还与莱芜集团共同设立起联合研发中心,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十余年来,课题组在承担学院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和企业需要,着力自主创新,先后在形状记忆材料、纳米材料的相变机制和先进超高强度钢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部分特色成果涉及在国内首倡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揭示其半热弹性马氏体相变机制;提出物理模型解释纳米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及其相变机制;以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淬火-配分-回火(Q-P-T)处理钢等。相关的创新性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和国际奖励十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刊在Acta Materiali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Philosophical Magazine A、Physical Review B、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杂志上10余篇。同时,部分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到产业上,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三十多项,经转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课题组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已经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香港地区等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组内年青老师都有国际背景,曾分别深造于日本和美国的著名大学。课题组共举办1次国际学术会议(ICOMAT-05),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交流20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数十次。组内成员多次受邀作分会主席或特邀报告。
课题组在坚持理论研究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成果的应用转化,获得以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为代表的纵向课题10余项,与宝钢、莱钢、抚顺特钢等国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课题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志存高远,海纳百川。在未来的几年中,课题组将在保持研究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拓展研究方向,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此热忱欢迎海内外同仁来课题组访问和洽谈合作,欢迎各位青年才俊到我组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是2003年由原材料学院院长毛大立、特聘教授宗祥福倡导创建的。通过人才不断引进、内部重点培养等方式,已形成了以李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由2名教授(1名兼职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专职研究人员以及40余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面对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学院正在逐步加大对该研究所的支持力度,微电子材料与技术作为材料学院六大专业教学模块之一已列入本科教学改革规划之中,并已于2009年实施。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实验研发平台已达到500平方米,其中200平方米的净化实验室年底即将投入使用,Intel、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捐赠的专业设备正在陆续到位。
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共承担和完成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上海纳米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以及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800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已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际封装会议优秀论文奖6项,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分会《突出贡献奖》1项;主办或承办了10次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成为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分会的理事单位。
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和国外很多著名大学、跨国公司及国内知名企业:如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早稻田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香港应用科学技术研究院、Intel、Sandisk、L'air Lipuide、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单位等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半导体材料”联合实验室。
微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围绕微电子互连材料、三维封装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电子材料可靠性、电子封装技术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在TSV铜互连材料与技术;引线框架材料及可靠性;高密度低温固态键合技术;表面纳米阵列材料;无铅焊料及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动力电池材料研究所,是学校面向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与电动汽车领域的重大需求,推动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的基础研究,加速相关方面中试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而于2009年11月批准成立并于2010年7月8日正式揭牌亮相的科研单位。
研究所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孔向阳教授与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立教授领衔,高端领军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研究所当前已建成包括纳米离子学研究室,动力电池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动力电池性能评估及失效分析实验室在内的三个专业化实验室, 以及产业化联络部,并将逐步挖掘研究方向和深度。
参考文献
- ↑ 纳米材料的表征由哪几部分组成?,搜狐,2017-09-19
- ↑ 如何申请博士学位?,搜狐,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