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

图片来自shanghainavi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

时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是曾经设立于上海的一个科研机构,也是徐汇区境内最早的现代化综合性科研机构。[1]研究所原址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岳阳路西侧,建国西路肇嘉浜路之间,与原为法国领事馆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隔路相望。各学科研究包含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地质学科,病理学科,细菌学科,卫生学科,生药学科

沿革

背景

1923年3月30日,日本国会通过“对支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2]庚子赔款胶济铁路偿款等余额或利息用于在中国发展文化事业。为执行这一法令,日本政府于外务省设立对华文化事务局,管理对华文化事业方面的工作;又设立对华文化事业调查会,以审议对华文化事务。1924年2月6日,中日双方签订《关于以庚子赔款办理对华文化事业之协定》,规定了赔款使用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但这一协定遭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反对。1925年5月4日,日本做出让步,决定由中、日各出十人,成立中日协商总委员会,筹划决定一切对华文化事务。[3]

筹建

1923年,日本政府宣布将拨款535万元,在上海建立自然科学研究所。1925年12月,中日协商总委员会确定了研究所的组织大纲。之后,研究所开展了七项预备研究。[4]

1923年秋,对华文化事业调查会详细考察了研究所的选址。此后,日本政府分别于1923年12月、1925年春、1927年2月在法租界法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和祁齐路(今岳阳路)路口附近买下70公顷土地。研究所于1928年开工建造,1930年竣工。建筑由伊东忠太内田祥三设计,新林记建筑事务所承建。1931年4月1日,横手千代之助出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原先从事各项预备研究工作的人员也被任命为研究所的正式职员。这标志着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正式建立。[4]

发展

1931年6月末,研究所职员全部开始工作。研究所分为医学部和理学部,医学部下设病理科、卫生科、细菌科、药物科,理学部下设生物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自1934年起,研究所每年派遣一名职员赴欧美留学。1936年,新城新藏出任研究所第二任所长。1939年后,研究所为配合侵华战争,进行了9次相关的调查工作。此后研究所废除了“医学部”、“理学部”的称号,更加重视应用方面的研究。[2][4]

接收

1945年,日本投降。是年9月,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接收自然科学研究所,并将其改造为上海医学研究所。1950年,上海医学研究所又被中国科学院接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1999年,生理所并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至今,院址仍设在自然科学研究所原址。[2]

建筑

岳阳路320号,建于1930年,建筑面积19800平方米。当时叫做在君楼,是日本建筑师内田祥三设计的,钢混结构。坐西朝东,平面呈“日”字形,建筑带有内院,主入口处为五层,围成两封闭院落,建筑强调竖向线条,纵向窗间墙突出,向上拔起,并层层收缩,顶端冲出女儿墙面,带有哥特建筑的遗风。建和地产:外观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院大楼相似,立面作竖三段布置,中部主楼五层,两翼三层褐色面砖墙面。入口门廊处混凝土砌筑,连续圆拱券间方柱支撑,有类似科林斯式柱头。窗间墙柱的尖顶装饰也体现了哥特建筑的风格,而顶部冲出墙面的水泥构件为简洁的几何形体,系装饰艺术派的风格。该建筑由[日本]]建筑设计师内田祥三设计。是由日本人用庚子赔款建造的,原为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理所使用。陈毅市长曾多次来到这里视察工作,50年代后期,朱德同志曾来这里看望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朱洗。 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5][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