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丙安古镇

丙安古镇

中文名;丙安古镇

地理位置;贵州省赤水市丙安镇

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7:30-19:00

著名景点;红一军团纪念馆、古寨门、

丙滩渡、悬空吊脚楼群等景点

所属地区;赤水市

丙安古镇位于赤水市中南部,东与葫市镇接壤;南与两河口乡相连;西与复兴镇共界;北与旺隆镇相邻,赤水河依畔而下,习赤公路至东向西穿境而过,是赤水联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 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镇为中心的丙安风景名胜区是赤水八大景区之一。

丙安古镇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

目录

序言介绍

丙安,古称丙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丙滩而得名。早在商殷时期,这里就有古人渔猎的踪迹,距丙安古镇10公里的马鞍山大型东汉古崖墓群。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丙滩场首次设立行政区划,系县治下的河西里第一甲。丙滩场这个地名,也才首次见于史书。

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乃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

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批准丙安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地,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已成为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

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丙安乡行政区建制为乡,故丙安古镇为历史文化名村)。[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丙安村位于赤水市中南部,东与赤水市葫市镇接壤;南与两河口村相连;西与复兴镇共界;北与旺隆镇相邻。全村辖三个小村和一个社区,丙安村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8018.64亩,丙安村经度:105°47′-105°55′,纬度:28°21′-28°31′。

气候

丙安村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夏季多伏旱,初夏、晚秋多阴雨,降湿剧烈。本地区具有立体气候和地区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有"十里不同天"、"山下桃花山上雪"之说,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2℃,总积温6606.5℃。年均降水量1286.3毫米,年均日照1297.7小时。中山地区日照长,山林、峡谷地区日照较少。境内林区地方,空气湿度高,年均空气温度在83%左右,一年中,10月最高达91%,最低6月在69%左右。境内无霜期长,300-340天/年,霜期一般在15天左右。

地形地貌

丙安地处赤水市中南部,沉积湖盆特征--懒蟆石,地层为河湖相沉积的红色、紫色泥岩、粉沙质页岩及砂岩。丙安地理坐标为105°47′-105°55,北纬28°21′-28°31′。赤水河和习赤公路由东向西穿境而过。地貌呈一谷、二梁、六沟的河谷中高山地。

土壤

丙安境内土壤成土母质多为侏罗系或白垩系、紫色系和紫色泥岩等,岩组物理风化速度快,经冲刷而成的土壤多为残积母质,坡积母质和冲积母质。坡顶、坡腰为残积母质发育的幻年性土壤,土层浅,熟化度低,冲积母质在河谷一级阶地上有零星分布,土壤多为中性和微酸性土,砂壤比例大,胶体品质差,缓冲性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特别是旱地土壤,但高海拔地区要高于低海拔地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2014年,丙安村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8018.64亩,森林面积164010亩,森林覆盖率81.56%。楠竹林50569亩,杂竹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河谷地区2万余亩,成为赤水年产20万吨纸浆厂原材料基地之一。

生物资源

截止2014年,丙安境内植物主要有木本植物和禾本植物两大类,有种子植物80科216属38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种,银杏、杜仲、福建柏、鹅掌楸、紫荆树、荔枝;三级保护植物14种,桢楠、黄柏、半枫荷、黄莲、红椿、穗花杉、龙眼、红花莲、红豆杉、楠木、天麻、八角连、扇蕨,此外,赤水蕈树、小黄花油茶属省级保护植物。动物种类繁多,有141种,还有很多珍稀动物,有云豹、岩鹰、獐子、飞虎、毛冠鹿、贵州小头蛇等。

相关视频

走进丙安古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