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坡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坡傣族乡是武定县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武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千米,东邻万德乡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石腊它,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

行政区划

全乡辖东坡、达卧、庄房、水口、所所卡、以赤叨、东甸、白马口共8个村委会,57个村民小组。

人口与民族

2011年底,全乡共4186户14626人。其中,农业人口14296人,占总人口的97.74%;少数民族人口11898人,占总人口的81.35%;农村劳动力8450人,外出务工人员3134人。境内居住有傣、彝、汉、苗、傈僳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1.7%。[1]

自然资源

东坡傣族乡常年无霜,土壤为燥红土和河阶冲积土,地热何故地区的村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热区经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区半山区村寨,发展特色产业也具有优势,尤以发展林果业潜力很大。东坡傣族乡属武定县稻谷、玉米产区。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麦、蚕豆、大豆、绿豆、小米、高粱、洋芋、红薯;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特产香蕉、龙须草。

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两强一堡"、乌蒙山片区区域开发与新一轮扶贫攻坚机遇,牢牢把握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的大好时机,着力实施"绿色产业兴乡、夯实基础强乡、惠民利民富乡、生态文明立乡、民族团结活乡"的五乡战略,努力建设富裕文明东坡、打造和谐生态傣乡。

经济状况

2012年东坡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预计实现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30万元,达12426万元,增长10%;乡财政预算收入813.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9万元,基本支出440.1万元,项目支出42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677万元,达6204万元,增长12.2%;预计全乡肉类总产量增长308吨,达3061吨,增长11.2%;全乡经济总收入比上年增长6295万元,达10431万元,增长152%;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00元,达4921元,增长25.5%;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97吨,达7009吨,增长7.6%。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取得喜人业绩。

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通过整村推进、水利建设、村组公路建设和地质灾害治理,全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了投资86万元的5个整村推进项目和10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按期完成1919户7300人贫困人口识别入户调查工作。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水池81个,修复3个,安装一户一表546套,配备潜水泵1套,投资2万元修复抽水站1座,发放运水补助18.3万元;整合资金新修、扩建村组公路21.75公里,实施8个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组道路得到极大改善。实施投资30万元的散杂居工程2个,投资1200万元的东坡乡政府驻地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序推进,投资46554元的所所卡地质灾害点清淤工作顺利完成,11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接近尾声。[2]

社会保障

稳步推进惠民利民工程,2012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50.80万元,城镇低保资金10.81万元,五保供养补助9.966万元,孤儿救助资金5.4万元和大米8.15万公斤。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及城乡临时社会救助工作,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有病无法及时医治的实际困难。按期完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年共完成"新农保"筹资10285人,完成任务数102.1%,"城居保"筹资78人,完成任务数162.5%,发放60周岁以上养老金1436人516960元。积极推进农转城工作,完成"农转城"870人,完成任务数的113%。

农业

充分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施"三级阶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蔬、烟、果、药"同步发展。全年种植大春作物16850亩,晚秋作物5600亩,小春作物16286亩。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坚持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通过龙头带动,全乡种植甜玉米500余亩,为农户创收100余万元。紧紧围绕烟叶生产收购任务,优化烟叶结构这一目标,认真做好80座集群烤房建设和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烟叶收购等各个环节工作。全年完成17万公斤国家计划和3万公斤丰产烟的收购任务,上等烟比例64.29%,均价22.85元,实现了烟农增收457.05万元。

林业

林业工作成效显著。强化林政管理,加强治林造林,全年巩固退耕造林1400亩、荒山造林2000亩,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确权1748宗,公益林168049.7亩,商品林10086.83亩。全乡完成人工造林1.06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保存面积1.06万亩,保存率100%。完成省级6.68万亩及国家级9.73万亩的公益林区划。通过健全机构、完善预案、加强宣传、明确护林防火责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现象减少,林木生长量、森林郁闭度明显增大,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畜牧业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开展"春秋"两防、蓝耳病和狂犬病等防疫的整村推进工作,做好养殖户圈舍改造、草原生态奖补、能繁母猪补贴发放和上市肉食品及活畜产品检疫,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061吨,实现畜牧业产值6000多万元。积极开展惠及全乡3748户草原生态奖补工作,兑付资金67.8万元。

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东坡中学升学率为86%,获得山区片区综合第四的成绩,小学升学率为98%,获得山区片区二等奖的佳绩;巩固"两基"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和贫困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

文化

认真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弘扬傣乡民族传统文化,建成农家书屋8家,藏书18000余册,在文化站成立图书分馆,藏书2000余册,免费面向群众开放,解决了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实施2526座广播电视村村通和1558台"户户通"工程,解决了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成立2支农村业余文艺队,解决了群众看戏难的问题;建成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个、村级服务点8个,并依托新农村建设、扶贫等项目完成平田、普照2个文化惠民示范村、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3块球场的建设,解决了群众活动场所紧缺问题;选聘配齐8位村级文化管理员,壮大充实了基层文化队伍,解决了文化队伍薄弱的问题。

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全年共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36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永久性标语18条;完成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14419人,筹资率达100.8%。2012年新农合门诊减免2万多人次,住院减免600多人次,县外减免158人次,共减免102万余元,二次减免补偿14万元,大病保险减免36人次,赔付10万余元。医疗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了投资50万元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78万元的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实施了投资248万元的卫生院医技楼建设项目。加快人口信息化管理步伐,录入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3757户14786人,实现了全员人口信息在线查询和变更,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3]

发展亮点

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气候优势,走以"果、蔬、药、烟"四大支柱产业同步发展,引导群众实施"三级阶梯"经济发展模式。在水源充足且有灌溉保证的低海拔地区种植高产水稻,积极推广香蕉、番茄、甜玉米、冬早蔬菜等热区经济作物种植;在光热条件充足的中海拔区域扩大玫瑰茄、红花等耐旱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在冷凉的高海拔区域大力发展喜光、耐旱、耐寒的经济林产业。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县委安排我乡复种烤烟的机会,做好烟叶生产工作,使之成为我乡的又一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培强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通过龙头带动,推动全乡甜玉米产业的种植,进一步培强壮大甜玉米初加工工厂,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的转移和养殖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仅2011年,全乡种植甜玉米二季1700亩,实现产值273万元,玉米初加工使用本乡劳动力5136人次,支付劳务款50余万,带动了10多户中小养殖户发展了养殖业。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培养乡土人才,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致富先锋,逐步引导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烤烟大户、冬早冬早蔬菜种植大户、玫瑰茄及红花和木豆收购营销大户,建立"大户带农户"的生产收购营销模式,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贮藏、运销等服务,化解市场风险,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人。在壮大水稻、玉米、香蕉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种植甜脆玉米3000余亩、木豆4500余亩、红花3500余亩、玫瑰茄6000余亩、洋葱2000余亩。多措并举优化产业结构,有力促进群众的持续增收。

推广科技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实施科技引进、推广、培训工程,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围绕"果、蔬、药、烟"四大支柱产业,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广、培训力度,重点推广优质特色作物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耕地保护性耕作等农业新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7800余人次,推广优质良种水稻7000余亩、优质玉米良种4.55余万亩,推广率在91%以上,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科技增收。

强化信息导入,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业信息的引导,全面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质量,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大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工作力度,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及时发布生产信息、气象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等,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指导,努力促农增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