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發窩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窩鄉地處武定縣北部。東鄰祿勸縣雲龍鄉,南接武定縣插甸鄉、田心鄉,西接武定縣東坡鄉,北接己衣鄉、萬德鄉,是武定至田心、東坡、己衣、萬德四鄉的必經之地,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鄉政府駐地距縣城68公里。[1]

發窩彝族以黑彝族為主,這裡彝族聚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彝族文化底蘊深厚,是知名羅婺故地,近年來,發窩鄉黨委、政府確立了「抓好扶貧開發和結構調整兩個重點,發揮區位、資源、氣候和文化四大優勢,着力打造高山反季蔬菜之鄉、彝山火腿之鄉、綠色生態之鄉、民族文化之鄉」的發展思路,全鄉上下展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中文名稱: 發窩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武定縣

下轄地區: 山品、自期、發窩

地理位置: 武定縣北部

面 積: 284平方千米

人 口: 14142人(2017年)

氣候條件: 平均氣溫: 15.4℃

地理環境

發窩鄉地處武定縣中北部。東鄰祿勸縣雲龍鄉,南接武定縣插甸鄉、田心鄉,西接武定縣東坡鄉,北接己衣鄉、萬德鄉,是武定至田心、東坡、己衣、萬德四鄉的必經之地,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鄉政府駐地距縣城68公里。發窩鄉是武定縣典型的高寒山區,鄉政府所在地海拔高度為2220米。

發窩鄉國土面積284平方千米,鄉內最高海拔2906米(大黑山),最低海拔1285米(啊過咪以納古),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4℃。

人口民族

全鄉境內居住着彝、苗、僳僳、漢等8個民族,常住人口14142人(2017年)。

行政區劃

2006年,發窩鄉轄山品、自期、發窩、大西邑、阿慶爭、分多、花園、它亨、阿過咪、乍基、中村11個村民委員會,124個村民小組。

基礎設施

2010年全鄉共完成48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達812萬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8件投資703.4萬元 。完成了18件投資50.5萬元的抗旱應急保障供水項目;完成了投資4.2萬元的15個愛心水窖建設;完成了投資8.3萬元的牛昭箐、七耐黑2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總投資443.97萬元的山區「五小水利」工程順利推進;實施了投資40萬元的乍基小壩建設工程;完成了投資12萬元的分多新村、阿過咪以納古2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完成了投資72.41萬元的「8·30」恢復重建集鎮供水改造工程;完成了投資72萬元的分多村委會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

交通建設項目2件投資43萬元全年完成了投資38萬元的小石橋村沙石路建設;完成投資5萬元的小西邑至罵依咪4.5公里村組公路擴建。

完成了投資12.9萬元的分多村委會黨員活動場所建設;完成了投資3.7萬元的政府門外街道建設;完成了投資2.9萬元的小石橋村村民庭院硬化工程;完成了投資15萬元的分多舊村扶貧整村推進項目;完成了投資15萬元的乍基老村散雜居工程;完成了投資16.1萬元的3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

農業

在農業工作中,鄉人民政府既不放鬆糧食生產又從市場需求出發,大力發展畜牧業和高山反季蔬菜種植產業,強化科技推廣,提高服務水平,促進全鄉經濟健康穩步發展。一是全年種植經濟作物7529畝,糧食作物2.06萬畝,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068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7%。二是引導農戶發展名、特、優畜禽產品的同時加大山豬養殖和彝山火腿加工綜合開發力度,全年銷售彝山火腿150噸,實現產值345萬元。三是按照「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利用地區優勢,全方位開發優質特色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加大扶貧工程建設力度,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578.19萬元,其中:完成農村私人投資292.69萬元,集體投資(基礎設施建設)285.5萬元,全年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6個,引進域外資金70萬元。進一步改善了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優化農村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工程,為加快該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康社會進程奠定了基礎。

教育

教育事業有了新發展。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基礎上,加快教育資源整合的步伐,新、擴、改建中學、小學校舍和活動場所,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投入5.7萬元,新建中學教職工宿舍、完成花園小學校舍遷建和大西邑小學飲水工程的改造。「兩免一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教育教學取得新成績,2006年中考,上高中分數線61名(其中一名被楚雄一中錄取),上線率達36.4%。積極開展「寒窗助學」活動,爭取「愛德」、「宣明會」、「招行」資金支援貧困學生。

衛生

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健全農村醫療衛生網絡,提高醫療機構服務水平,逐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進一步提高對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規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強化鄉村醫生培訓,實施初級保健工作,進一步完善疾病的預防和報告制度,加強防疫、婦幼保健工作,確保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5%,不斷提高初級衛生保健水平,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經濟情況

2013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9884萬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完成工業總產值5908萬元,比上年增長46.2%,農業總產值13976萬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畜牧業總產值達9750萬元,肉類總產量4693噸;全鄉農作物播種面積24230畝,糧食總產量6732噸,比上年增長5.5%,人均有糧277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8541萬元,比上年增長15.4%,農民人均純收入5338元,比上年增長20%;地方財政總收入747.3萬元,為年初預算數488.7萬元的152.9%。

自然資源

林地面積廣闊,活立儲量豐富,森林覆蓋率為67.5%,主要以青松和灌木林為主,有豐富的野生藥材和菌類,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降雨量800—1100毫米,氣候主要為溫涼、寒冷山區兩種,適宜種植無公害蔬菜和生態林果,具有生態之鄉、高山反季蔬菜之鄉的美諡。2007年6月,發窩鄉被省政府命名為「雲南省生態鄉鎮」。2012年12月,經國家環保部考核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鄉鎮」榮譽稱號。民族風情濃郁、民風純樸,特別是民族節慶、飲食服飾、民歌曲調、民間刺繡、畢摩文化等非物質文化和生態文化更具發展潛力,是打造「民族文化之鄉」的天然寶庫。

文化

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事業穩步發展。文化體育以重大節日為載體,認真開展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創建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積極選拔優秀人才參加州民運會、縣豐收杯籃球運動會等活動;開展了黨員領導幹部結對幫扶農村困難群眾、送書下村等活動。廣播電視事業完成了四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安裝接收機221台,受益群眾1490人,全鄉廣播電視覆蓋率達40%。

科技

全年共舉辦農函大培訓班兩個班,招收學員100名,結業考試合格率達100%;結合全鄉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實際,開展種養殖業培訓會和現場會91場次,參加人數達2490人,為農村培養了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為該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習俗

1986年以來發窩鄉內彝族人民還保存着民族民族民間習俗最主要的是:生、婚、死三個習俗。俗話說人生三餐飯,三餐飯是指:人生下地時為早餐,結婚辦喜事時是中餐,人死了辦喪事是為了晚餐。

生俗

人生下地後在三至十五天報喜,三親六戚來送祝米大吃大喝三至六天,其目的是,這個人生下地後要大吃大喝意味着生下地的這個人今後一生有福有祿是視算為早餐。

婚俗

彝族人民的婚俗,跟其他地方民族習俗不同的是在婚禮上姑娘出嫁時要唱哭嫁歌,娶親人在抹大花黑臉來搶親,這兩種習俗跟其他民族習俗有很大的區別;相同的是結婚的男女雙方家庭請三親六戚來做客大操大辦婚禮時,要請客送禮,吃喝玩樂,大吃大喝是視為中餐。

喪俗

人死了時要請畢摩.來讀經,通告三親六戚來參辦喪事,這個習俗是比較艱難的,俗話說喜事備辦、喪事遭辦,請畢摩來讀經,辦喪事活動是祭奠死者的悼念。讀經的第一部分是《祭奠經》,是總結死者在母體內至生下地到死時的一生的高度總結,其目的是讓活着的人要沉痛悼念死者。

讀的第.二部是《祭藥經》,讀祭藥經其目的是死者在活着的時候生病,親屬就到處求醫問藥治療,但無法醫治而死去的,死後要讀祭藥經來祭奠死者,請求死者到陰間後能和其他死者靈魂和諧相處,不准做鬼來害家人。

讀的第三部經是《開路經》,人死後要讀開路經,開路經是指引死者去陰間所指的方向路線,方向路線是從死者在的襯後山為起點。如發窩村的人死了後,開路的起點是臥璋山——火期山一一烏蒙山一一崑崙山一一喜馬拉雅山。途中最複雜的是喜馬拉雅山,腰段中的大懸岩及彎曲道路至陰間為止,才把死者送葬。在辦喪事場合中死者母親家族人為最大,送祭奠禮最多,是有權指點喪事場合,是哭喪鬧事之家。其佘三親六戚協助辦理喪事,吃喝吵鬧的這幾餐視為晚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