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寶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寶區得名於隋代所建荊門城區東寶山主峰太平頂的東寶塔。東寶地處鄂中,北枕荊山余脈,南接江漢平原,是荊門市主城區,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為市轄縣級行政區;2004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經濟管理權限上享受縣(市)同等待遇。
東寶區東與鍾祥市毗鄰,西與遠安縣、南漳縣交界,北與宜城市接壤,南接當陽市、沙洋縣。全區南北最大長度約70.75千米,東西最大寬度48千米。面積1298平方千米。2016年底,全區人口41萬人。東寶區轄1鄉、5鎮、2街道:仙居鄉、牌樓鎮、子陵鎮、石橋驛鎮、馬河鎮、栗溪鎮、龍泉街道、泉口街道。
景點有東寶塔,龍泉書院,象山「四泉」(龍、蒙、惠、順);捉馬洞、仙人岩等三國古戰場遺蹟;老萊子山莊、聖境山、九龍谷、白雲樓等道教遺蹟;天然溶洞香龍洞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漳河水庫。[1]
目錄
歷史沿革
東寶得名於隋代所建的東山寶塔。在新石器時代,漢江、長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類集居生息。其設治歷史始於殷商後期,西周分屬權國、冉國,春秋戰國歸屬楚,漢置當陽縣。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置荊門縣。宋建荊門軍,明復荊門縣,清為荊門直隸州,民國降州為縣。
1949年屬荊州專區,1970年屬荊州地區。1979年析荊門縣城關鎮及近郊置荊門市,屬荊州地區。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荊門市東寶區、沙洋區。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48號)撤銷鍾祥縣,設立鍾祥市。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1998年12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門市沙洋區,設立沙洋縣。縣人民政府駐地為沙洋鎮。
2001年3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25號):將何場鄉、麻城鎮、團林鋪鎮、掇刀石街道和白廟街道劃歸掇刀區管轄。2001年3月,撤銷安團鄉,劃歸漳河鎮管轄;撤銷姚河鄉劃歸栗溪鎮管轄;撤銷何場鄉,將原從煙墩鎮劃入的9個村劃歸漳河鎮管轄,原從團林鋪鎮劃入的15個村劃歸團林鋪鎮管轄。2001年6月,轄龍泉、泉口2個街道,栗溪、馬河、子陵鋪、漳河4個鎮,仙居、石橋驛、牌樓3個鄉。2002年,石橋驛鄉、牌樓鄉撤鄉設鎮。
1996年,東寶區面積2228平方千米,人口約47.3萬人。轄4個街道、6個鎮、7個鄉:龍泉街道、白廟街道、泉口街道、掇刀石街道、栗溪鎮、馬河鎮、鹽池鎮、子陵鋪鎮、煙墩鎮、團林鋪鎮、何場鄉、麻城鄉、牌樓鄉、姚河鄉、仙居鄉、石橋驛鄉、安團鄉,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區政府駐荊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東寶區常住總人口583373人,其中(4個街道、7個鎮、6個鄉):龍泉街道78883人,泉口街道92532人,白廟街道92399人,掇刀街道58042人,栗溪鎮13735人,鹽池鎮21708人,子陵鎮38404人,漳河鎮32504人,團林鎮28295人,馬河鎮11319人,麻城鎮25652人,姚河鄉9377人,仙居鄉26839人,石橋驛鄉12842人,安團鄉5933人,何場鄉21107人,牌樓鄉13802人。
2001年3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25號):將何場鄉、麻城鎮、團林鋪鎮、掇刀石街道和白廟街道劃歸掇刀區管轄。
2001年3月,撤銷安團鄉,劃歸漳河鎮管轄;撤銷姚河鄉劃歸栗溪鎮管轄;撤銷何場鄉,將原從煙墩鎮劃入的9個村劃歸漳河鎮管轄,原從團林鋪鎮劃入的15個村劃歸團林鋪鎮管轄。調整後,全區轄龍泉、泉口2個街道,栗溪、馬河、子陵鋪、漳河4個鎮,仙居、石橋驛、牌樓3個鄉。
2002年,石橋驛鄉、牌樓鄉撤鄉設鎮。2004年末,東寶區人口363721人,轄龍泉、泉口2個街道,栗溪、馬河、子陵鋪、漳河、牌樓、石橋驛6個鎮和仙居1個鄉,共有35個居委會、169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東寶區常住總人口360984人,其中:龍泉街道辦92280人,泉口街道辦98912人,栗溪鎮17779人,子陵鎮40537人,漳河鎮34355人,馬河鎮8579人,石橋驛鎮28015人,牌樓鎮20121人,仙居鄉20406人。[2]
行政區劃
2009年底東寶區轄漳河、馬河、栗溪、子陵、石橋驛、牌樓6鎮,仙居鄉,泉口、龍泉2個街道; 全區有169個行政村,35個社區居委會。
自然地理
東寶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15〞(馬河鎮易畈村沙灘河叉口)-112°21′15〞(牌樓鄉楊沖村馬家集),北緯30°46′02〞-31°27′58〞(仙居太平村胡灣)。
東寶地勢總體西北高東南低,呈向南敞開的低山、丘陵、崗地地形,最高海撥高程點在栗溪鎮境內的裴山,高程684米。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荊門位於湖北省中部,東通孝感下漢瀘,與安陸、應城接壤,距武漢市217公里;南連荊州通湘粵,與江陵、潛江、天門毗鄰,距荊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與南漳、遠安、當陽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陽達中原,與宜城、隨州相連,距襄陽市111公里,是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荊楚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
荊門東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荊山之靈脈,南擁江漢平原之富庶,山川秀美,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境內北部層巒疊翠,中部崗嶺起伏,南部沃野舒展,山區、丘陵、平原、湖區地形兼具、優勢兼得。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溫暖季風型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市年平均氣溫16.1℃,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多達24種,其中石灰石、石膏、方解石儲量分別達到46億噸、10億噸、1.8億噸,均居全省之最,極具開發潛力;原煤儲量達5000萬噸以上;水泥粘土儲量達3100萬噸;硫鐵礦、石英礦、陶土、鐵、銅、硅、礬土、大理石等資源均具有一定的開採價值;森林覆蓋率高達58%;柑桔、香菇、黑木耳、烏臼、核桃、板栗、銀杏等特產暢銷全國各地,香菇、黑木耳遠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探明礦種50多種,礦床(點)543處,探明儲量並開發利用的礦產達23種。尤其是非金屬礦具有礦種多、儲量大、品位高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等特點。其中,在石油鑽探和航天工業等領域有廣泛用途的累托石儲量673萬噸,居全國之首;石膏、白雲岩和水泥用石灰岩儲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分別為11.6億噸、12.5億噸和6億噸,磷塊石儲量3.6億噸,居省前列。
東寶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礦種24種,其中探明儲量並得到開發利用的主要有煤、石膏、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方解石等7種固體礦產資源。截至2007年底,查明煤炭資源儲量5 232.81萬噸,保有資源儲量2 877.68萬噸;石膏資源儲量16 414.54萬噸,保有資源儲量14 004.73萬噸;水泥用灰岩資源儲量3 402萬噸,保有資源儲量2 452.2萬噸;制灰用灰岩資源儲量4 606.13萬噸,保有儲量3 959萬噸:方解石儲量25.7萬噸,保有儲量25.7萬噸。全區共有33個開採礦區,115個礦山。按礦區統計:上表礦區16個、礦山79個,未上表礦區17個、礦山36個;按礦山類別統計:甲類礦山84個,乙類礦山31個。按行政區域統計:馬河27個,漳河23個,子陵42個,栗溪11個,牌樓8個,仙居2個,石橋驛2個;按礦種類別統計:煤礦58個,石膏礦9個,水泥用灰岩礦山2個,制灰用灰岩礦山12個,建築石料用礦山24個,方解石礦山3個,磚瓦用粘土礦山7個。
土地資源
荊門平原土質深厚肥沃,丘陵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產力高。全市各類土地面積1219.26千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9.4千公頃,森林面積340千公頃,淡水養殖面積5.95千公頃,人平分別為1.2畝、1.7畝和0.3畝。森林覆蓋率35.7%,活立木蓄積量1120萬立方米,樹木136科251屬485種。
水資源
全境大小河流600餘條,水域面積18.49萬公頃,地表水、地下水總量為40.1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可開發量達28萬千瓦。;[3]
人口
人口變化
2009年年末全區總人口37.29萬人,其中栗溪19 556人,馬河12 000人,漳河38 845人,子陵44 929人,仙居25 249人,石橋驛32 165人,牌樓24 280人,龍泉109 800人,泉口86 667人(區統計局口徑)。總人口中,常住人口35.77萬人,鄉村人口18.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 947人,出生率為8.03‰,出生男孩1481人,女孩1463人。人口出生率為8.03‰;死亡率為3.9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1‰。
民族
2009年末全區除漢族外,還有土家族、回族、滿族、壯族、苗族、蒙古族、侗族、彝族、畲族、布衣族、瑤族、土族、藏族、白族、維吾爾族、朝鮮族、黎族、僳僳族、獨龍族、傣族、水族、毛南族、錫伯族等23個少數民族,2 073人,占全區總人口373 001的5.5‰,散居在全區各地。
經濟
綜述
中央和省屬企業落戶東寶,全國特大型石化企業荊門石化總廠、華中電網主力之一荊門熱電廠、三峽工程水泥定點生產企業葛洲壩水泥廠以及航空工業總公司所屬的第六○五研究所等均在東寶境內。國家三條微波通道、四條光纜穿境而過,使東寶與全國各地及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東寶電力設施完善、供應充足,城市和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部完成。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3.2億元,增長13%;規模工業增加值80億元,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68億元,增長36.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9億元,增長16.2%;直接利用外資2948萬美元,增長16.3%;出口總額5841萬美元,增長1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38億元,增長9.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87元,分別增長13%、14%。節能減排完成市定目標。
新區建設加快推進。高起點編制了新區規劃,「四大組團」發展思路更加明確。完善園區管理機制,將新橋、長崗村劃歸開發區託管。籌資7億多元,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安棧口路、安棧口北路等道路及水、電等配套全面完工,泉水大道、華晟一路等8條主幹道開工建設,新區骨架初步形成。完成荊襄大道綠化亮化工程。建成安置房700餘套,搬遷農商戶500餘戶,楊家橋大市場拆遷基本完成。雙龍苑萬人社區一期封頂,荊鍾、革集新型社區建成入住。深入開展「腳手架大比武」、「項目建設挑戰賽」等活動,新引進項目46個,新開工項目43個。華能熱電、子陵風電、昊天山水城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福居家具、新緣機械等9個項目建成投產。
2013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工業穩步轉型。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電子、裝備和機械製造、森工家具(居)等重點產業集聚發展態勢良好,東寶經濟開發區榮獲省級開發區競進提質「十佳」稱號。全區淨增億元企業7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新洋豐成功上市。「寶源」裝飾地板、「雄豐」復混肥通過湖北名牌初選。子陵鋪鎮繼續位列全省「百強鄉鎮」。農業提質增效。全力抗旱保豐收,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糧油高產創建和秋播生產經驗在省、市推廣,再次納入全省產油大縣;新建標準化畜禽規模養殖示範場12個,首次納入全省生豬調出大縣。新增省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3個,聚四海水產品批發市場被確定為農業部定點市場。「雷霆護綠」行動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18個。流轉土地4.2萬畝,登記註冊家庭農場37家。建成溫室育秧工廠一座。創辦莊稼醫院3家。服務業全面提升。引進荊門煤炭綜合貨場、百盟一馬商業茂等一批重點項目,楊家橋物流園區建設進展順利。新增限上商貿企業56家,改造升級村級綜合服務社40家。馬河青林寨關公園開園營業,成功舉辦中國農谷(東寶)第二屆蜜蜂文化旅遊、首屆紅葉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66億元。
2013城鄉面貌持續改善。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推行「1+X」馬路局長管理模式,環衛保潔、城管執法、數字化城管等工作全面加強,「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完成7個城市社區提檔升級,成功創建4條市容環境美好示範街巷、2條精細化管理示範路段,對12條背街小巷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中心城區違法建設保持「零增長」。完成27個集鎮改造項目,啟動7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城鎮化率達到66%。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1.69億元,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364.72億元,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億元,增長12.3%;實際利用外資4414萬美元,增長9.6%;出口總額1.09億美元,增長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5億元,增長12.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84元,增長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8元,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2.02%。
工業
截止到2007年底已形成以多家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石油化工、機械電子、食品、建材為支柱的跨越32個行業門類的工業體系。主導產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裝機械、聚丙烯、布洛芬、電子元器件等。荊門熱電廠三期擴建工程2台60萬千瓦機組成功併網發電,中石化荊門分公司擴能改造、洋豐中磷120萬噸採選礦等項目進展順利,天茂集團二甲醚一期工程、京蘭集團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投產,眾和紡織年產20萬錠緊密紡一期工程進入安裝調試階段,福耀汽車玻璃、葛洲壩水泥廠子陵日產4800噸新型干法水泥項目、鍾祥雨潤、團結激光、湖北愛斯曼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大力實施重點企業培育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128家;億元企業增加10家,達到62家。籌資1.5億元解決改制企業遺留問題。國寶」牌大米和「洋豐」牌過磷酸鈣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洋豐」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省級名牌產品達到39個。
農業
2007年,農業在大災之年獲得豐收,糧食總產達到231.88萬噸,增長7.6%;棉花總產4.56萬噸,下降5.7%;油料總產31.62萬噸,因面積調減下降7.2%;生豬、家禽、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保持大幅增長。推進農業產業化,支持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3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6家。國寶橋米集團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順利實現湖北「一袋米」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擴大板塊基地規模,建成200萬畝優質稻、180萬畝雙低油菜和50萬畝優質棉花基地,在全省率先實現水稻優質化,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畜禽養殖小區達到100個,水產板塊達到50萬畝,建成速生林175萬畝,「三品」標識農產品達到172個。全市農機總動力躍居全省第3位,成為全國首批農機化建設示範區。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基本建立農村公益事業「以錢養事」新機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順利完成,被確定為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市。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和「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完成安全飲水工程44處,解決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新建沼氣池2萬口。[4]
社會事業
有科研機構14所,從業人員2786人。實施科技計劃項目74項,專利授權量282項。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各類藏書45萬冊,博物館3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3個,廣播及電視人口覆蓋率96%以上。社會文化和專業藝術表演分別獲全國最高獎項。2007年,科技事業不斷發展,連續第三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全民健康工程,在中心城區建成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6個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免費為20多萬名返鄉農民工進行一次體檢,並分村建立健康檔案。紮實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參保居民31萬人;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80.1%。
2007年,城鎮社會保險擴面新增8.63萬人;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7萬名農村特困救助對象實現最低生活保障;落實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爭取移民直補和項目扶持資金1.3億元,柴湖移民區、漳河庫區等扶貧工作取得新進展。2007年,實施擴大就業工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7萬人,「4050」人員再就業6491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97萬人。
城市建設
規劃區面積718平方千米,截止2007年底建成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8.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0.5萬人),基本形成了南北雙城、新老城區結合的城市格局。
基礎設施
完成投資15.3億元。城區主幹道長度306公里、路面積為63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為16.53平方米,排水管網長度409公里、綠化覆蓋率達到48.98%、人均公共綠地10.23平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85.75%、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98.76%,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達到100%,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2.07標台,城市基礎設施各項指標均提前達到或超過「十五」規劃指標。荊門城區在全省第二屆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競賽中奪得「楚天杯」獎,先後被評為中國名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中國名造林綠化十佳城市、省級園林城市,龍泉公園還被評為中國名園、國家AAA級旅遊區。
市政建設
按照「完善西城區、提升東城區、擴展南城區」的總體思路,對城區道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新、改、擴建,共完成項目50多個,新增道路長度60公里、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在道路新建方面,為加強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個組團的聯繫,拉通了207國道複線、象山大道南北段、陽關大道;進一步完善城區路網結構,新建了五一中路、廣場路、天鵝路、月亮湖南路、葡萄園路、匯合巷和南城區深圳大道、關公大道、龍井路、鳳凰大道、白石坡、及高新區區間道路。在道路改擴建方面,先後對西城區的白雲大道、長寧大道、象山大道、中天街、海慧路、北門路以及南城區的阮家坪路、207國道等20多條道路進行了改、擴建。
園林綠化建設
實施了園林綠化配套工程,配套竹皮河綜合治理,新建了月亮湖廣場及蘇畈橋、瀏河島、魁星閣等小遊園;新建了鳳凰旅遊區服務中心、東寶廉政廣場、石化廣場;加強了象山、東寶山和城北防護林的規劃和建設;高起點、高標準新建和改造了207國道城區段、白雲大道、鳳凰大道、龍井大道等16條城區主要幹道的道路綠化。同時,新建了年生產花卉100萬盆的2座花卉生產基地。
公用設施
採取招商引資的形式,與四川石油公司合資新建了供氣5萬戶、日產氣5萬立方米的液化氣空混站和日供氣能力20萬立方米的城區天然氣配氣站,總用戶可達7萬戶。城區主幹道燃氣管網的鋪設基本完工,天然氣用戶已達8000戶;第二垃圾處理場第一填埋庫區建設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正在進行垃圾中轉站的建設和垃圾處理設備的採購。漳河到城區的引水工程和取水泵房的建設正在推進,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基本完成。公交車輛一改原有面貌,絕大部分被替換為空調車或雙層客車,城區7條線路公交車安裝了語音報站、視頻音像系統,實行了無人售票。城區廣電通訊網絡建設、公交站點(站棚)改造、垃圾中轉站和公廁新、改、擴建力度加大。
生態環境
採取點源治理、水電站沖污、污水截流、河道整治和建設污水處理廠共五種工程措施對竹皮河城區段進行了全面整治,共完成河道整治15.51公里、新建5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沿線排污大戶全部自行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實行了達標排放;龍泉渡槽和蘇畈橋渡槽水電站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對竹皮河的綜合整治,初步實現了「一河兩管、清污分流;分段設壩、全河有水;兩岸成街、花樹成蔭」的目標,改善了竹皮河水質和城市居民生活環境。
教育
截止2013年11月,全區共有各類學校84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含民辦高中2所),職教中心1所,成人學校5所,初中7所,小學2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在校學生21338人。幼兒園41所,在園幼兒5374人。教職工2601人。建區以來,歷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堅強領導東寶教育一路征程一路歌。榮獲中華掃盲獎、全國家庭教育先進區、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等國家級榮譽稱號,被評為全省「兩基」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以來,先後高水平迎接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督導評估,2013年9月通過國檢,通過全省首批得到國家認定的29個縣(市、區)之一;被評為全省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省學校後勤保障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工作先進組織單位,榮獲全省中小學教師培訓管理創新獎,局機關檔案目標管理順利通過省特級複查評審並受到省教育廳表彰,縣域民辦學校聯合教代會制度被評為省市教育工作創新案例,榮獲省衛生先進單位。
文化
荊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政權-權縣(公園前106年)即誕生於此。世界文化遺產、三國遺蹟和楚文化歷史使荊門這座城市古色誘人。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是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帝陵,也是最大的單體帝陵,其最大特殊之處是一陵兩冢,整個陵園占地180公頃,由30餘處規模龐大的古建築群組成,氣勢恢弘,風格獨特,其布局之妙,石雕工藝之精美,是明、清以來不可多得的建築藝術精品。三國文化在荊門也有很深的積澱,武聖關公治理荊襄九郡,扼守荊襄古道時,屯兵東寶,留下了「大架槽」、「響鈴崗」、「城南紀山之南10公里處,因名紀南)建都400多年,王公貴族死後均葬於荊門紀山一帶,其中最大的一座王陵即是著名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墓。1993年在郭店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郭店楚簡」轟動海內外,其記載的《老子》曾一度改寫中國思想發展史,被譽為中國人文歷史的大發現。
境內的最古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新時期時代(距今4600多年前)長江流域人類的聚集地屈家嶺文化和沙洋馬家院文化遺址。最具影響的歷史遺蹟是唐代新羅國(現朝鮮半島一帶)太子墓、西漢綠林起義遺址。荊門市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精品近萬件,有「中國第一濕屍」的郭家崗戰國女屍(距今2300多年),郭家崗楚墓絲綢,中國最早的漆繪人物畫-包山《迎賓出行圖》,世界上最豐富的先秦楚簡-郭店楚簡等十餘件中國第一的文物。荊門人傑地靈,在歷史文化的長廊中湧現出了許多先賢。春秋時期(公元前6-5世紀)道家創始人老萊子隱居荊門,躬耕講學,斑衣娛親;楚國神射手養由基百步穿楊的故事,楚辭賦家宋玉、民間歌舞家莫愁女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千古絕唱,宋代(公元12世紀)理學大家陸九淵曾任荊門知軍,並在荊門度過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歲月,民族英雄岳飛曾在荊門築城抗金,唐朝陳子昂、劉禹錫、杜牧、宋代蘇氏三父子、歐陽修等在荊門留下了許多詩章。
旅遊
景區景點
巍然聳立的東山寶塔,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依然形態穩健,氣勢軒昂;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龍泉書院古樸典雅,學風濃厚,培育出一代代英才,點綴其間的象山四泉(龍泉、蒙泉、惠泉、順泉)聞名遐邇;以捉馬洞、仙人岩為主的三國古戰場遺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唐安古寺、洪山寺、千佛洞依山傍水,清新幽靜;老萊子山莊、聖境山、九龍谷、白雲樓等道教遺蹟和名勝源遠流長;形成於中生代的天然溶洞-香龍洞內鐘乳石令人嘆為觀止;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全國八大人工水庫之一的漳河水庫風光秀麗,景色怡人,被湖北省列為「着力建設的10個省級旅遊休閒度假區」之一。
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遺址」;被譽為「楚文化地下寶庫」的楚漢墓群和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明顯陵」;1998年發掘出土的「戰國女屍」,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稀世國寶」;城區南郊的東寶石,曾是三國名將關羽駐兵之地;城區還建有隋代的東山寶塔、建於清代的龍泉書院和「三台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龍、順、惠四大名泉等。是湖北省精華旅遊線路「世界文化遺產 三國文化之旅」上的熱點地區。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東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漳河和聖境山兩個風景名勝區以及仙居鄉村游風景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經專家實地調研、考察,全區旅遊資源實體65處,大致可分為山水生態旅遊、鄉村游、紅色旅遊等三類資源。山水生態旅遊資源主要分布在漳河風景區和聖境山風景區,其中漳河為全國八大人工水庫之一。鄉村遊資源分布在仙居、栗溪、馬河等鄉鎮,以寺溝瀑布、香龍洞為核心景點。紅色旅遊資源以羅集部隊和北山革命根據地為主,此類資源以葉雲會議舊址、閱兵場、防空洞、打靶場等為主景點。
經過幾年的建設,全區已初步形成漳河、九龍谷、寺溝瀑布、香龍洞等景點,推出了城區至漳河、聖境山、仙居鄉三條旅遊線路。在「十一五」期間圍繞打造「綠色東寶,鄉村旅遊」這一品牌,着力抓好三大旅遊片區(漳河風景區、聖境山風景區、仙居鄉村游風景區),重點建設10個旅遊景點(九龍谷、真武觀、龍鳳潭、珍珠溪漂流、寺溝瀑布、香龍洞、沙灘河、仙人岩、北山紅色旅遊、漳河休閒觀光),推出2條精品旅遊線路(一條是城區—子陵—仙居—栗溪—馬河—漳河—城區的外環線路,另一條是城區—真武觀—玉皇閣—團坊古道—土林奇觀—城區的內環路線),形成特色鮮明、交通便利的旅遊目的地,使旅遊經濟成為東寶區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
東山寶塔聳立在荊門城區中部的東寶山主峰太平頂上。東山寶塔通高33.3米,底部周長30.6米,七層飛檐,八棱翹角,隔面設窗,攢尖式塔頂。自底層有螺旋狀青石階梯上塔頂。古塔形態穩健,氣勢軒昂,七八十里外可遙望,領略它的壯麗、巍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東寶區為湘鄂西片區。
本地特產
主要有漳河柑桔、荊門市仙居紅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仙居紅」系列旅遊產品(包括麥醬、香菇、木耳、紅蘿蔔、土蜂蜜、土雞蛋、茶葉等多種農副產品)、天台山有機茶、迎接有機茶、虹鱒魚、鱖魚、銀魚、荸薺、「山緣」牌香菇、木耳、八角雪棗、掛麵等。
交通
焦枝、荊沙、長荊鐵路與207國道、襄荊高速(襄陽至荊州)公路縱橫交錯,皂當(天門皂市至宜昌當陽)、荊潛(荊門至潛江)、荊南(荊門至南漳)等省級公路貫穿全境,已全線動工的武荊高速(武漢至荊門)和荊宜高速(荊門至宜昌)將在東寶匯合,與滬蓉高速、京珠高速聯網,屆時在1個小時內到達宜昌(三峽),1個半小時內到達武漢。長江航道的沙市港及沙市機場、襄陽機場、三峽機場距東寶均只有100公里左右。
相關視頻
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馬河鎮旅遊文化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