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君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嚴君平 | |
---|---|
思想家 | |
出生 | 公元前86年 |
國籍 | 西漢 |
別名 | 莊君平、嚴遵 |
職業 | 思想家 |
知名於 | 因勢導之以善,蜀人愛敬 |
知名作品 |
《老子注》二卷 《老子指歸》十四卷 《易經骨髓》。 |
嚴君平又稱莊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漢晚期道家學者,思想家。名遵,字君平(東漢班固著《漢書》,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寫為嚴君平),蜀郡成都市人。好黃老,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時隱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為業(以占卜耆龜給人看相),"因勢導之以善",宣揚老子道德經,以惠眾人。歸隱後著述、設館授徒於郫縣平樂山宣講《老子》、《莊子》,並在此山上寫出了"王莽服誅,光武中興"的預言,提前20多年預測了"王莽篡權"和"光武中興"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培養出了得意弟子揚雄,依老子哲學思想,嚴周著書十餘萬言寫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幾部黃老著作-- 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歸》十四卷(注與指歸本為一書被後人拆分)、《易經骨髓》,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91歲去逝後也埋葬於郫縣平樂山。明清時期因疑古派質疑前書已佚,後者今僅存7卷。[1]
人物生平
嚴君平又稱莊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漢早期成都人,道家學者,思想家。原本姓莊,本名莊遵,字君平,後來漢書忌諱漢明帝劉莊的名,才將其改名為嚴遵,根據史料記載,他曾隱居於四川省蓬溪縣金魚山。他出生在今成都彭州市與郫縣唐昌鎮平樂山交界處的北君平鄉的洗心莊(又稱寄魂莊),也有史料稱其出生在今邛崍市的南君平鄉,賣卜於今郫縣、成都、彭州、邛崍、廣漢、綿竹等地,50歲後歸隱、著述、授徒於郫縣平樂山,91歲去逝後也埋葬於郫縣平樂山,在平樂山生活了40多年,設館授徒於郫縣平樂山宣講《老子》,並在此山上寫出了"王莽服誅,光武中興"的預言,提前20多年預測了"王莽篡權"和"光武中興"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培養出了得意弟子揚雄,依老子哲學思想,嚴周著書十餘萬言寫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幾部黃老著作-- 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歸》十四卷(注與指歸本為一書被後人拆分)和《易經骨髓》,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
個人著作
大學者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自盤古開天地,天地之氣艮於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則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傑出。是生君平、相如、王褒、楊雄,縱有陳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為:'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財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楊雄少時從遊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數為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杜陵李強素善雄,久之為益州牧,喜謂雄曰:'吾真得嚴君平矣。'雄曰:'君備禮以待之,彼人可見而不可得詘也。'強心以為不然。及至蜀,致禮與相見,卒不敢言以為從事,乃嘆曰:'楊子云誠知人!'君平年九十餘,遂以其業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及雄著書言當世士,稱此二人。其論曰:'或問: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盍勢諸名卿可幾?曰:君子德名為幾。梁、齊、楚、趙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虖成其名!谷口鄭子真不詘其志,耕於岩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楚兩龔之潔,其清矣乎!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自園公(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鄭子真、嚴君平皆未嘗仕,然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貢禹,兩龔之屬,皆以禮讓進退雲。"嚴君平的著作,《漢書·藝文志》未著錄,但從《王貢兩龔鮑傳》所記看來,班固是肯定嚴君平有著作的。 《隋書·經籍志》著錄《老子指歸》十一卷,闡明是嚴遵所著。新舊《唐書》皆有著錄。今存《道藏》本殘缺不全,而唐代《老子》註解中引《指歸》之句,頗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證唐代和宋初之時,猶有《老子指歸》的完本。他一生講求修心養性、保身全命,不願出來做官,長期隱居在羅清瀚大師的家鄉--成都郫縣溝壑交錯,山水秀麗的橫山(又名平樂山,為了紀念嚴君平,平樂山上建有古平樂寺,該寺是川西平原著名的佛教和道教旅遊勝地)附近。為了糊口,他有時候到成都的鬧市中,靠給人卜筮糊口度日,然後就閉門攻讀《老子》,在清苦中自得其樂,著書10餘萬言。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揚雄,年輕時曾拜嚴君平為師,非常欽佩他的德行。 當時的益州牧李強很仰慕嚴君平,揚雄就告訴李強,嚴君平生性清高,不會向人卑躬屈膝,要備禮去拜見他。李強後來發現,嚴君平果真如此。當時的權臣王鳳也想結交嚴君平,但嚴君平對他閉門不見。曾有富人問他隱居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做官純粹是自尋煩惱。後來,那個富人要送給他一些車馬衣糧,他都推辭掉了,還說富人是在以不足補有餘。富人聽了,不以為然。嚴君平解釋道:"你的家人日夜操勞,積累家財萬貫,你還從未感到滿足。我現在以卜筮為業,不用下床就有人送錢來,現在還余着數百錢,沒有可用的地方,當然是我有餘而你不足了。"說得富人啞口無言。嚴君平就這樣以苦為樂,淡泊恬然,活到90多歲才去世。 嚴君平所著的《老子注》、《老子指歸》十萬餘言,《老子指歸》,又稱之為《道德真經指歸》和《道德指歸論》,這部書,是例舉一段老子的言論,便由嚴君平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揮講述,從結構上看,這應該是他的學生根據他的講課言論所整理出來的著述。嚴君平在《老子指歸》中着重講述了人的認識的主體問題,詳細地說明了世界與人的生命主體是相互作用的一組關係,他的這樣的思想,可以說比那法國的笛卡爾在《方法論》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這也是為什麼在受嚴君平影響很大的蜀地,相對崇尚人的自由和開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
《老子指歸》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有很大影響,其對中國禪學的產生也有相當大的作用。 但是,由於宋代曾經出現過孟子和揚子誰高誰低之爭,也就是當時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揚雄和孟子二人的評價上出現了爭論,當時,朱熹是屬於反對揚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認為揚雄仕王莽是賣漢。而且,揚雄在學術上不儒不道,屬於黃老道家,所以,朱熹編著四書,把孟子編輯進去。後來,隨着朱熹理學的興起和四書在科舉中的應用,孟子學說崛起,而揚雄學說則被擠出了正統。這樣,嚴君平的學說也受到連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見了,特別是《四庫全書》在收集《道德真經指歸》的時候,編輯者認為這書可能是後代人偽造,這樣,就使得《老子指歸》更為人鮮知了。 但是,1973年馬王堆老子帛書的問世,可以說是為嚴君平洗去了這一冤屈,因為,《老子指歸》中引用的老子言論,都與帛書老子相符合,所以,該書的確應該是嚴君平的作品。嚴君平的學說在漢唐宋時期,對許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響,經過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現在,許多中國習道之人,又重新開始發掘《老子指歸》中的新論。嚴君平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伸展,讀他的書,就能夠感覺到他的思想是非常開放自由的,思路特別的活躍,讀他的著作,我們常常有種在看現代科學哲學理論書籍的感受,既深邃,又無拘無束……
成就
嚴君平終身不仕,以卜筮和講授易經及老子之學為生,由於原本姓莊,所以,生前生後也都一直被人稱之為莊子。嚴君平是揚雄的老師,揚雄從小隨嚴君平學習易老之學,揚雄成名之後,由於揚雄的推崇,嚴君平學說開始在中國各地流傳開來,甚至影響到了後來道教的產生,象道教中的"太上老君"神位,恐怕多半與川人崇敬嚴君平有很大關係。這就是說,我們現在說的莊子,恐怕多半是嚴君平和莊周這兩個人的融會形象,甚至有可能就是人們根據嚴君平的事跡編造的,而莊子之學,則應該是莊周、嚴君平、揚雄這三人學術思想的融會表達。從概率學的角度看,歷史上的莊子和莊遵如果是兩個人,那就不可能有這樣多的雷同,而他們既然有這樣多的因素的雷同,那麼,從概率統論上看,就應該是一個人。[2]
成都人民公園後的君平街,也是為紀念嚴君平而命名的街道。相傳公元前二百年,嚴遵為傳播老子教義,住在這條街上,以占卜耆龜給人看相為名,宣揚老子道德經。每天他看相,只收夠一百個銅錢能維持生活,就收起攤子,回家閉門讀書。由於他不慕仕宦,節操清奇,當時聲名遠播,很受敬重。他寫的《老子指歸》一書,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他又是個長壽者,活了九十多歲。揚雄稱讚嚴君平說:"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無以加之。"兩千多年來,這條街名未改,說明人們對思想先驅者是懷念的。
貢獻
說起老子和莊子,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們畢竟是戰國時代的人,他們的學問是通過一些什麼樣的人去鴻揚發展的呢?中國濃郁的道家思想社會文化氛圍又是通過一些什麼樣的人去培育和形成的呢?這就是說,如果沒有一批推崇老莊的人做了大量的宣傳和解釋工作,老莊的思想恐怕在傳播上還是有問題的。
老莊在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其人其事,這一直是個歷史懸案,根據1993年郭店發掘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簡本來看,這些古竹簡中有《老子》,但是,卻沒有後來據說同樣是上古典籍莊子等文本。當然,我們不能夠僅僅根據郭店本的情況就可以斷定歷史上沒有莊子這個人,但是,在許多秦漢時代的名家中的文稿中,都是不提莊周及其莊周思想言論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到是附帶提了一下莊子,說他是蒙人(現河南商丘一帶),曾經被楚威王邀請為相,莊子拒絕而終生不仕,莊子之學本歸於老子,著有十萬餘言,他是隱士。
莊周名聲鵲起,並與老子、易同時成為三玄之學,是在南北朝這近200年的時間裡。如果說南北朝之前,莊子是否是真有其人還是無可考證的話,到了南北朝以後,人們就不再懷疑是否是有莊子這個人了,但是,從唐代開始,關於莊周究竟是誰的爭論一直就是存在的。比如,說莊子著有十萬言,但是,莊子的內篇,也就是據說是莊子自己的作品,則僅僅有二萬多字。那南宋初期的蜀人張行成則有點不客氣了,他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中揭發說:邵子(邵雍)曾經說:若無揚子天人學,安有莊生內外篇,以此知莊子外篇是邵雍門人... ...
創始人
嚴君平是中國乃至於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民間民辦學校的創始人
筆者在考證中外教育歷史的時候注意到,人類文明時代的早期學校,幾乎全部與官方統治政治及其社會宗教相關,即使是孔子在春秋時代開闢的民間私學雖然有別於當時官方政治學校的"明堂、辟雍"等,但是,縱觀孔子的教育生涯,他只不過把同樣為統治政治階級服務的學校轉移到了民間私學而已。這就是說,孔子的創辦的民間學校儘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都有許多創新,而且,他的許多教育成果即使在今天也是先進和不可超越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指出,無論是孔子的教育生涯,或者是後來在他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科舉教育,又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讀書做官",也就是讀書學知識的目的,就是要去"治國平天下"。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之內,幾千年來的中國讀書人,都難逃"指點江山"的虛妄和"做人上人"的虛華桎梏。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創辦民間學校的教育家,他就是西漢末期蜀地的嚴君平。
史書對嚴君平記載甚少,一般的史書,都說他是"隱士",但是,這些史書記載也反映出了嚴君平的教育家身份。"蜀有嚴君平……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為:'卜筮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著書十餘萬言。……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漢書·王貢兩龔鮑傳》)
從這段文字上可以看出,西漢末期的嚴君平在蜀地已經是很知名的教師,但是,他治學的道路完全與孔子不同。西漢漢景帝時代,蜀郡守文翁在現在的成都市文廟街一帶開辦了石室學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地方官學,從此,漢朝便開始在各郡縣開辦了地方官學以文化天下。現在成都市文廟街的旁邊,有一條君平街,這裡,曾經是嚴君平開辦自己的學校的地方。但是嚴君平畢竟不同於孔子,他是典型的民間學人,他雖然接受了不少儒家思想文化,但是,他的知識底蘊,還是老子學說和蜀學本地文化傳統,而無論是老子的學說還是蜀地的本地文化學說,都是不熱衷於當官的,也就是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地方生產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這樣的務實教育宗旨就註定了嚴君平不會長期依附石室官學。因此,在四川各地,都有嚴君平的教育遺蹟,他在郫縣一帶開闢的"讀書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民間民辦學堂,一直到1971年才被當地生產隊拆掉。嚴君平在四川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傳說,這些傳說,反映出了嚴君平開辦學校和教書育人的旨趣,與孔子的"讀書做官"的教育旨趣完全是相反的,他提倡學習與勞動生產實踐相結合,他開辦的學校中的學生,全部是耕讀者,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半工半讀者,即使是嚴君平本人,也是先尋找職業去養活自己,然後再教書育人。而嚴君平的學生揚雄提出的"耕讀"思想,則成為了後來中國民間私塾學校和學生的重要宗旨,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在鄉村里看到頌揚"耕讀"的遺蹟。嚴君平的民間民辦教育思想和他不依附官家的獨立知識分子形象,非常接近現代教育方向和現代知識分子要求。
後世紀念
成都的支磯石街
成都的支磯石街,因街上留有"支磯石"而得名。支磯石又與嚴君平有關。
在東漢初年,嚴君平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還不是神,可是,過了四百來年,到公元三世紀的晉代,嚴君平在口頭傳說中已成為神,把本來與嚴君平無關的支磯石也蒙上了神話傳說的色彩。如《蜀中廣記·嚴遵傳》中說:漢張騫出使大夏(現阿富汗北部),歷盡艱辛,走到河的盡頭。回來時船上載了塊大石頭,送給嚴君平看。嚴君平觀察很久後說:去年八月,客星侵犯牛郎星、織女星,難道會是這塊石頭嗎?它是天上織女的支磯石啊!張騫驚奇地說:我順着河源走到盡頭,見到一個女子在織錦,一個男的在役牛。我問他們的地名叫啥,女的說這裡不是人間,你怎麼會來呢?你把這塊石頭帶回去,問西蜀嚴君平,他會告訴你到了什麼地方。所以我帶了石頭回來請教你。
嚴仙觀
嚴仙觀又名君平莊,位於距綿竹市區10公里的武都鎮,是西漢道教創始人之一嚴君平居住之地。道觀最初由嚴君平之父--嚴子希創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觀門"嚴仙觀"斗大三字和左闕草書"君平莊"、右闕草書"武都山","靜"、"定"二字分開寫就的楷書以及山門楹聯"儒而升仙天下名山跋此地,漢之隱士蜀中易學首先生",皆是書聖王羲之留下的墨寶。
舊嚴仙觀占有40餘畝,周圍叢林環抱,觀前有泉、塔依偎,觀後有群山保護,幽靜典雅,莊嚴肅穆,世為道家勝地,元代時期,香火鼎盛。現存觀宇系清康熙四十三年(1 704年)重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 758年)又擴建增修,氣勢磅礴,殿宇輝煌。山門正中上方有"嚴仙觀"三字,左邊牆上書"君平莊",右牆上寫"武都山",墨跡猶存。民國6年(1 91 7年)住持向明初,曾"開七"傳道,並組織"道教會"。觀內原保存有木刻《道藏經》一部、木刻《皇經》一部、《君平指》一部以及揚雄著的《太玄經》。
卜台示印
卜台,即西漢嚴君平卜卦台。漢州八景之一。遺址在今廣漢市飛鴻橋西北、廣木公路左側十米處(即澳門路出口處)。
《漢州志》記載郭印的《卜台記》說,漢州雁橋東,有真君卜台,高丈余,若印形。相傳州治多火災,真君鑿井於市,上應七墾,構指南方,以壓勝之,故稱仙井。真君之德蔭被廣漢尤厚。自昔至今,越千百年,卜台、仙井,湮沒久矣。後州人往往逢災,太守王公,乃如其說,汰故湮井,於是災悼不作,民皆安堵。便築台修祠,繪真君像於其上。君平卜筮,極數知來,洞照吉凶,使人知其趨避而已,旨為教化。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日得百依自足,則閉肆下簾,而讀《老子》。
嚴君平的風教和道旗品格,足以激濁揚清,為後世敬仰。故後人善其住處,取名君平街(又名台灣路),在賣卜處建卜台。明萬曆年間,知州王大才,建君平祠。李白、岑參、陸游、李調元等,均有詩懷在於他。李白詩曰:"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觀變窮大易,探元化眾生。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馬虞不虛來,??有時鳴。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沉冥。"李調元詩曰:"君平有遺蹟,乃在雒城隈。不見支機石,空留卜卦台。斷碣臥蘆獲,小廟沒蒿萊。自料升沉定,先生不用猜。"
民國4年(1915年)縣知事李立成慨古蹟湮沒,造房三間,塑君平像,高約米許。並懸"卜台"二字。民國14年,縣人建風綴代縣知事陳嘉蔚為卜亭猜書一聯"借卜寄高懷,憶豹隱龍潛,漢代勛名原小視;築台收勝景,??飛魚躍,房湖秋色要平分。"
以後,房亭失修,建像被輟。四十年代,四川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鐘體道,在卜亭下立石碑,上刻"嚴君平賣卜處",並建有方形卜亭,亭高兩米七。當時,有不少人前去焚香化紙,依紅掛彩。五十年代初,縣文物部門曾拍下卜台照片。卜台兩米見方,高約米許。可惜,六十年代已被開為蔬菜地了。
傳說故事
嚴君平說:去年我看到客星侵入牛郎、織女星座,心裡很奇怪。原來那正是你到達天上星座的日子,你已經到達了日月之旁了。這是一則很美的神話傳說,天上人間融為一體。但這段傳說,基本上抄自晉代張華的《博物志》 。
在張華筆下,有人順着大河乘船而上,到達天河,見到女子織布,丈夫牽牛飲水,並告之來人回西蜀問嚴君平就知道到了什麼地方。這人回來一問,他到達天河的日子,正是客星侵入牛郎、織女星座的日子。張華當時沒有說這個人是張騫,可被後代附會成通西域的張騫。後來,一些人認為張騫並未到達天宮,也未見到牛郎、織女,就說在支磯石街上的這塊石頭是古代從天上落下的隕石。也有的人說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隕石。 歷代史料、筆記上,對石頭的形狀、大小記載也不一致。有說長丈余,有說長五尺,石色微紫,原有唐人模刻的支磯石篆文三字。現在這塊石頭移到成都市青羊宮的文化公園,豎刻"支磯石"三字仍很清晰。經過考古學家研究,它不是天上織女墊織機的天石,也不是天上墜落的隕石,而是西蜀原始部族或奴隸時代,人們為紀念祖先或祭祀需要的特定場合樹立的大石頭。這類大石,被學界通稱為"大石遺蹟"。支磯石就是在三四千年後仍能見到的"大石遺蹟"之一,也是在這漫長歷史中遺留下的一個遠古紀念物。總之,在秦於公元前316年滅西蜀前,西蜀有着悠久的歷史,李白曾說:"爾來四萬八千歲"、"開國何茫然"。
參考資料
- ↑ 尋根問祖一一易經學者嚴泉生老師的祖氏根源, 騰訊網, 2018-01-26
- ↑ 嚴君平、楊雄簡介, 個人圖書館, 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