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的前身為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1990年8月中國地質學會第34屆理事會批准成立,掛靠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1]地質研究所;1991年11月在廣東雲浮舉行成立大會,2003年5月民政部重新審核登記,更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
獲得成績
自成立以來,洞穴專業委員會在上級學會和掛靠單位的支持下,在普及洞穴科學知識、組織中外聯合洞穴和天坑探險、開展中外洞穴學術交流、推廣先進的洞穴探測與旅遊開發技術、洞穴探險技術培訓、洞穴遊覽開發規劃設計、洞穴導遊員專業知識培訓,以及洞穴資源、洞穴鐘乳石保護等方面,均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顯着的成績。
學術活動
組織了中外聯合洞穴探險科考30多次,接待國外人員300多人,累計探測洞穴1500多公里;與許多國外洞穴組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在我國許多省份規劃設計和指導開發了40多個洞穴,其科學含量和設施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成為我國洞穴開發的一面旗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末,已在全國各地成功舉辦了十八次全國洞穴學術會議;2004年在英國倫敦舉辦過「中國洞穴」國際研討會;自1993年起與掛靠單位協辦「中國岩溶」學術刊物;2003年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網絡信息平台上建立了「中國洞穴研究網」。
相關資訊
來賓這個地方發現雲朵岩奇觀,為廣西首次!
近日,中法聯合洞穴科考探險隊在廣西來賓市武宣縣犀牛岩開展為期3天的地質科考探險。期間,探險隊意外發現國內外洞穴罕見奇觀「雲朵石」。其以麵包狀、南瓜狀為主,在洞穴內分布範圍共7處,總面積達300平方米,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岩溶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2]、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遠海介紹,這是繼貴州丹寨金瓜洞首次發現之後,國內的又一發現,也是廣西首次發現的奇觀。
據了解,此次科考活動是由國際著名洞穴探險家讓·坡塔西率隊,隊伍還有5名中國探險隊員以及5名科學顧問。隊伍通過專業的裝備、設備、技術,對犀牛岩洞穴內的地形地貌、岩溶洞穴景觀進行勘查與測繪、景觀拍攝,對溶洞開發價值進行了評估,對洞穴安全穩定性進行了全面排查。
本次科考探險隊初步探明,犀牛岩洞穴總長度2754米,洞內地勢平緩,其中一個洞穴大廳面積達12600平方米;洞內鐘乳石以千姿百態的石幔、大型石柱為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洞穴池水中發現的麵包狀、南瓜狀洞穴奇觀,雲朵石分布位置有7處,總面積達300平方米。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岩溶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遠海說:「此次科考活動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評估犀牛岩的科學價值,提升其旅遊開發價值。最新發現的雲朵石奇觀,分布於7個水池中,而且形態類型相比於早期發現的貴州金瓜洞穴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目前,世界上對於雲朵石的研究僅限中美兩國科學家,研究表明雲朵石是由洞頂滴水和池水協同作用所形成,且均形成於白雲岩溶洞中。目前所了解的是,中國有很多的溶洞池水景觀是形成蓮花盆和邊石景觀,只有為數不多的白雲岩洞穴裡面形成了雲朵石。這個是否跟白雲岩有關,且具體水化學離子是如何發生作用並沉積,且呈現南瓜狀形態,還有待專家的進一步研究加以認證。」
武宣縣位於廣西中部,是桂中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區,犀牛岩位於武宣縣祿新鎮古杭村的後山上,距離縣城僅20公里,區域內溶洞、峰林、濕地、河流、湖泊等景觀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武宣縣副縣長梁璐表示,此次科考探險活動,專家給出的數據將對犀牛岩的保護、利用及旅遊開發等提供了科學參考依據。武宣縣也力爭把犀牛岩景區打造成為具有特色營地功能與休閒觀光旅遊相結合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同時將其打造成為全縣首個以岩洞景觀為主的特色景區,為鄉村振興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注入動能。
參考文獻
- ↑ 最全的岩溶地貌知識,一文Get!,搜狐,2021-06-01
- ↑ 高級工程師職稱評定條件及流程 ,搜狐,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