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成名回眸(彭明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成名回眸》是中国当代作家彭明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成名回眸
元辰编前语
因沉心做大事业,故老能有大文章,彭先生善识器,乐助人,美德盈膺文翰好,历史精彩,后世当思图志味;
既趁兴述传奇者,且历数众掘宝人,刘德芳乐故事,擅歌舞,风流盖世老更新,人生有幸,来者可享育林恩?
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
国宝出山记
——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成名回眸
刘德芳,一位从大山深处下堡坪走出的“中国民间故事家”,一位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28年前,他还是大山深处一位吃百家饭、干百家活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兼艺人。
深山遇宝 栗子坪乡(2001年9月并入下堡坪乡)位于宜昌县西北边陲,山大人稀,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直到1989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还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标准,被宜昌市确定为全市18个贫困乡之一。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县委分工我联系栗子坪。
1994年4月25日至27日,我和副县长邹志权带领县小康办、扶贫办、交通局、邮电局、粮食局、物资局、林业局、广播电视局负责同志,专程前往栗子坪现场办公。大家实地考察乡镇企业,听取乡党委工作汇报,共商脱贫大计。会上,我提出了栗子坪乡脱贫致富的“六山战略”,即:思想上要识山、爱山;思路上要靠山、兴山;战略上要开山、出山。也是在这次会上,从乡党委书记陈朝武的工作汇报中,我意外获取了一条信息:谭家坪村有个农民叫刘德芳,会讲几百个“日白佬”故事。
当时我任分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副书记,也许是职责的敏感,刘德芳的名字一出,立刻牵动了我的神经,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怎么这么巧,与我国首批命名的中国民间故事家、五峰县的刘德培如同兄弟,心想一定要亲眼看看。
第二天上午,刘德芳被请到乡文化站,我们简单交谈后,便迫不及待地请他讲故事。他不假思索,一连讲了11个民间故事,均是有四言八句、咏诗作对的雅故事。我说:“刘老,你会不会讲荤故事?”他说:“您想听荤的呀?会哟!讲个憨女婿的故事您听。”
“讲的是三个女婿给老丈人祝寿,酒席宴上、岳父甚是高兴,要求三个女婿说四句子,并事先讲好,要句句不离'骑马去’,还要看谁来回跑得最快。大女婿先说:'我骑马去看灯,水里落根针,看哒灯回来,针还没有沉。’快。二女婿接着说:'我骑马去赶考,火里燃鸡毛,赶哒考回来,鸡毛还在烧。’也快。轮到三女婿没了题目,正巧岳母前来上菜,放了一个屁,只听那憨女婿说:'有了!我骑马去看戏,岳母放个屁,看哒戏回来,屁眼儿还没闭。’他还快些。”
搞得我们在场的6个人都笑出了眼泪。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刘德芳,时年56岁,一米七八的瘦高个儿,没有几根头发,但挺精神,为人谦和慈祥,说话总是一脸笑。我们一见如故,很快成为熟人。
这年夏天,我第二次见到刘德芳,还是在乡文化站,请他讲了一整天的故事,县委办公室小张录下整整8盘磁带。第二天早晨,在回城的路上开始播放,车内充满笑声。那时的交通条件差,3个半小时到达小溪塔,还未听完。
听刘德芳讲故事,既能受到思想启迪,又能得到精神愉悦,因为他的故事,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数量之多,记忆惊人。这个只读过两年半书的农民,写字十分困难,但他聪明过人,只要是他听过一遍的故事,就会讲出来,只要是他看过的书,就会背下来。
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刘德芳传讲的民间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文武兼备,荤素搭配,俗中见雅,雅俗共赏。要长有长,有短有短。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并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浸透了浓郁的乡情民情,散发出诱人的生活气息,山野味浓。
语言精练,风趣幽默。刘德芳讲故事,思维敏捷,吐词清楚,开门见山,入题迅速,表达准确,内容简练,生动自然,从不拖泥带水,富有吸引力和爆发力的语言特色。他善于在故事的结尾往往来个急转弯,一语道破主题,引得听众捧腹大笑。
据乡文化站站长余贵福介绍,刘德芳不仅会讲几百个民间故事,而且还会演唱皮影戏,会打薅草锣鼓,会打丧鼓,会唱山民歌。在农村红白喜事中,是出了名的“支客”、“督官”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综合性民间艺人。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曾三次到过刘德芳的独居小屋。在两间矮小的干打垒屋里,除了极其简陋的生活用具外,还有两样东西是他的心爱之物:一样是被岁月染得发黑的木箱子,里面装有伴随他近40年的300多件“皮影子”。另一样是他背脚半生,用过的6个破竹背篓,是他人生旅程的见证,舍不得丢掉,一直保存在身边。
因为刘德芳是地主子女,带给他的是人生坎坷、命运多舛。他曾有过三次婚姻,皆因他的成分问题拿不到结婚证而三次分离。他说三个女人都不能伴他终身,是命里注定。
家庭出身给刘德芳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婚姻不幸,更难以忍受的是历次运动的打击,简直是雪上加霜。动乱年代,稍有风吹草动,便要拿他开刀。他曾被戴高帽子打锣游乡,关押受审,捆绑吊打,还受过“猴儿抱桩”等酷刑。他曾九死一生,一次从十几米高的杉树尖上掉下来,一次打墙提着打板从墙顶上摔下来,一次险些被洪水卷走,一次掉进滚滚长江。但他都没有死,顽强活了下来。
我曾访问过他的娃娃朋友李国海老师,他对我说:“我虽然读的书比刘德芳多,但不能和他比。他是一个聪明人,故事会讲,山歌能唱,薅草锣鼓、打丧鼓、皮影戏样样都来,一学就会。他是一个快活人,无论经受什么样的磨难和打击,他都能坚强、快活的活下来。他是一个善良人。他为人和气、友善,具有宽广的胸怀。就是在“文革”期间斗过他、整过他的,也不记恨。他常说:'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那个年代,不能怪罪个人。”
刘德芳特有的民间艺术天赋,奇特坎坷的人生经历,善良宽厚的人格和品德,都与五峰县民间故事家刘德培极其相似。但比起时年82岁的刘德培老先生,刘德芳更具有年龄优势。这一点,增添了我发掘和推出刘德芳的底气。
在一次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会上,我说:“你们现在不要小看刘德芳,他将会走出栗子坪成为红人。就像现在提起五峰县谁都知道有个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却不知道县里书记、县长是谁。
众人拭宝 1995年5月,我与乡党委书记陈朝武、乡长朱振兴商议,安排乡文化站余贵福同志负责,采录刘德芳传讲的民间故事。贵福经过近半年时间,初步采录整理出380个民间故事,打印成册,报送县文化局。我又与局长李卫商议,拟请文学专家、县文联副主席黄世堂担纲,编辑刘德芳故事集。
1998年9月,县文联主席杨建章采写的《宜昌县发现农民故事家》,较为详细介绍了“六十岁的农民刘德芳能讲四百多个民间故事”的消息,在《宜昌日报》头版发表,在市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与刘德芳交往的四年里,我采录收集了大量资料,还趁他在县城开会时机,深度采访了两个晚上,弄齐了我所需要的相关材料,从而萌生了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面介绍刘德芳的奇艺奇人。就这样,我凭着手头厚厚而翔实的资料,带着对民间文化的敬畏和对刘老的敬重,大胆动笔了。
1998年9月29日,我利用当时国庆休假4天时间,一头扎进办公室,除了吃饭,就是埋头写作。撰写出13000多字的报告文学《刘德芳传奇》,以“记忆惊人”、“奇遇人生”、“枯木逢春”三大板块,全面系统报告了刘德芳的民间艺术和奇遇人生。10月15日,《宜昌日报》全文刊登。总编辑熊庆文和文艺部编辑张冬特撰写了评论《传奇写人生》,其中说到:
“所有的曲折和磨难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刘德芳,一位用生命和情感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民间故事家,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这句古老格言的真正内涵。翻开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人生履历,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彻大悟,构成了他们生命历程中波澜壮阔的艺术逻辑。正因为他们历经社会生活的变化多端,导致艺术情感的积淀和释放,进而才有可能造就作为艺术家的文化基石。”
“作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才以这样一个相对庞大的篇幅再现了刘德芳的传奇人生。平易、朴实的叙述风格,真切、细致的细节展现,饶有情趣的议论抒情,将一位历经磨难、痴迷执着、造诣深厚的民间故事家的形象推到读者面前,这何尝不是一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艺术创造!”
这篇报告文学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全国有17家报刊杂志转载,《湖北日报》在头版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了这篇文章,引起海外华侨、国内民间文艺专家的高度关注,使他们走近刘德芳,考察刘德芳,认定刘德芳。
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大家、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民协主席刘守华先生在加拿大探亲,他妹妹拿着一张《人民日报·海外版》报纸,高兴地告诉他:“哥哥,我们湖北又出了一个故事家。”刘教授甚是高兴,回国后立即与我联系。他在信中这样写到:“当时我以无比喜悦兴奋的心情读完报道,你慧眼识珠,发掘刘德芳是一个创举。”
1998年底,宜昌县四大领导班子面临换届,为了使推介刘德芳的工作不因领导变动而中断。11月18日,我和副县长邹志权一起,召开了宣传推介刘德芳的最后一次专题会,形成纪要。强调继续发掘推介刘德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强调:“无论以后领导怎样变动,宣传推介刘德芳的工作不能放松,将刘德芳申报为中国民间故事家的目标不能动摇。”
1999年元月,我到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继续坚持宣传推介刘德芳,五年内从未放弃。
1999年10月,由我主编、余贵福采录、黄世堂整理、刘德芳传讲的故事集《野山笑林》一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4年1月,杨建章创作的介绍农民故事家刘德芳的长篇传记文学《奇遇人生》一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4年元月,我从人大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年做了两件事:一是组织编辑刘德芳传唱的三峡情歌。年初我约请区文化馆民间音乐专家袁维华与刘德芳一起组成三人采编小组,由刘德芳传唱,袁维华记录,我负责整理。我用4个月时间,从长达536页20多万字中精挑细选,整理归类,集成出刘德芳传唱的205首三峡情歌《郎啊姐》,同年9月,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
另一件是牵头组织区文联、区广电局联合录制《刘德芳笑话馆》DVD故事光碟。时任区广电局局长何玲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筹集资金8万元。由区文联主席杨建章、文化专家黄世堂负责文字撰稿,从刘德芳传讲的420个故事中精选出53个进行录制。
2004年7月,我们一行5人陪同刘德芳赴汉,走进杨子江音像出版社录音棚。盛夏的武汉,酷热难挡,加之棚内无空调,又不能开电扇,大家一起在录音棚里蒸了三天,一张“荟萃千秋说笑,传承百世风流”的《刘德芳笑话馆》DVD故事光碟制成,由杨子江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一书一碟,均被省民协纳入湖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
这期间,除了各家新闻媒体密集的宣传报道外,系统发掘刘德芳的成果已有“三书一碟”,即:《野山笑林》、《奇遇人生》、《郎啊姐》、《刘德芳笑话馆》DVD光碟。这些材料,大大增强了我们申报刘德芳“中国民间故事家”的信心和底气。
专家鉴宝 刘德究竟是不是宝,还得权威专家考察论证,做出鉴定。
1998年9月14日,我们请来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发掘研究推介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民间文化专家王作栋先生,我和县文化局局长杨建章、县文联副主席黄世堂陪同,专程到栗子坪考察。
作栋先生对刘德芳其人其艺作了全面考察后,作出了权威鉴定:“刘德芳达到并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民间故事'百则级’传承标准,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故事家。”并在鉴定意见的第五条中这样写道:“现年60岁的刘德芳记忆清晰,思维敏捷,正值文化工作者对他所传承的大量民间事故、民歌、丧鼓歌词、皮影戏文、民俗资料(支客、督官的常用语,责任事项,待主待客礼仪)和他本人的生平资料进行系统采录的黄金时段。对刘德芳本人的深入研究,拟与整理出版《民间故事家刘德芳讲述故事集》全面采录,扩大宣传同步进行。从长远看,这项研究的成果将对构建和改善中国故事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他的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神话传说等,具有民间文学、语言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美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
1999年3月20日,受王作栋主席邀请,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先生带着他的研究生一行四人来到宜昌县,我和宣传部、文化局、文联负责同志陪同刘守华教授、王作栋主席一起进山,对刘德芳进行田野考察。
刘教授通过访问刘德芳本人,同他叙家常,听他在不同场合即兴讲故事,访问他周边的邻居、乡村干部以及同他多年在起演唱皮影戏的伙伴,察看我们整理的故事初稿,就刘德芳现存传承民间文化的活动能力及身体状况,作了细致分析,认定:“刘德芳是三峡地区目前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并就如何发掘刘德芳,推出刘德芳提出了重要意见。
2000年3月22日,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轩宁发起和运作,由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承办,宜昌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了“三峡刘德芳民间故事研讨会。”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县领导50多人,现场考察刘德芳,听刘德芳讲故事,唱山歌,唱皮影戏,再经过研讨和交流,一致认同刘守华教授的鉴定:“刘德芳是目前三峡地区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
2001年1月,湖北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艺馆领导和专家一行10人,由省文联副主席黄中骏带队,专程到宜昌县考察刘德芳,为授予刘德芳为“湖北省民间故事家”称号进一步认证。
2002年11月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间文化泰斗,90高龄的贾芝先生带领北京专家组到夷陵区考察刘德芳。他说:“刘德芳确实不错,他能说会唱,特别是能讲400多个民间故事,是很地道、很典型的民间故事家。对刘德芳不仅要推向全国,还要让他走向世界。”贾老先生还现场题词:“民间故事家刘德芳。”
2003年11月6日,中国文联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锡成,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魁立教授,率民间文学专家20多人到夷陵考察刘德芳。专家们听刘德芳讲故事,唱山歌,一致认为刘德芳是难得的文化传承人。刘锡成现场题词:“刘德芳——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刘魁立教授题词:“伟哉天籁”。
经过市民协、省民协逐级申报和联络,2004年11月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联部副主任周燕屏,率北京四名专家来夷陵,就刘德芳命名进行专题考察。汇报会在黄花贵苑山庄举行。会上,我作了主体汇报发言。当我汇报结束,请专家组讲意见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先生双手举着我们送上的“三书一碟”,激动地说:“刚才听了彭主任的工作汇报,特别是“三书一碟”的研究成果,我看,刘德芳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家是没有问题了。”全场立即响起热烈掌声。李教授随后题词:“刘德芳先生是活态的民间文化瑰宝。”
为继续深化对刘德芳民间文化的研究,夷陵区人民政府召开“刘德芳学术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以及湖北省文联、宜昌市文联和夷陵区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宣读并提交论文20篇。不久,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题写书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刘锡成先生作序,由我主编的《诸家评说刘德芳》一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6年6月13日,我出席了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闭幕会的主席台上,我将《诸家评说刘德芳》一书送到冯骥才主席手上。他十分高兴,并和我一起留影。
夷陵献宝 从中央到地方多位民间文艺大家对刘德芳传承的民间文化的高度肯定、权威鉴定,为刘德芳申报“湖北省民间故事家”和“中国民间故事家”提供了专业依据,奠定了学术基础。同时,夷陵区的申报工作得到了宜昌市文联、市民协和省民协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2001年7月18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联合发文,授予刘德芳“湖北省民间故事家”称号。由省民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王作栋先生代表省民协来到夷陵,举行“湖北省民间故事家刘德芳”命名授牌座谈会。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蒋隆荣,区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杨建章等出席会议。当王作栋先生将这面沉甸甸的锦旗交到我和刘德芳手中的那一刻,心中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2005年6月8日,刘德芳正式冠名“中国民间故事家”。命名仪式在夷陵区贵苑山庄隆重举行。青山作背景,园林作舞台,冲天炮响彻山谷,五句子唱醉人心。
命名仪式在夷陵区委书记王国斌的致辞中拉开序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春香宣读“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命名文件,向刘德芳颁发“中国民间故事家”证书。67岁的刘德芳,身着白色纺绸对襟衫,神采奕奕登台领证,并向台下父老乡亲深深鞠躬。
颁奖之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赵举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宜昌是一块民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沃土,在这块文化沃土中,孕育出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著名女故事家孙家香,今天刘德芳先生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事故家,这是宜昌人民的骄傲。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对刘德芳的艺术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再一次称赞刘德芳为“活态的民间文化瑰宝”。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也发表了讲话。
命名仪式上,民营企业家黄林森先生为刘德芳送来意外之喜: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
2007年6月12日上午,我接到市文联王作栋先生电话:“经过省市文联积极推荐,刘德芳获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堡坪民间故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通知我陪同刘德芳赴京领奖。我因已办理护照和签证,要随团赴欧洲旅游不能陪同。我向王主席说明了情况,并拜托他陪同刘德芳进京。
6月15日下午,王主席陪同刘德芳在三峡机场登机飞往北京,下榻在大会安排的公主宾馆,受到文化部、中国文联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
6月16日上午9时,刘德芳身着平时上台讲故事的兰色长布衫,与参加大会的158人乘车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进入湖南厅,走上主席台,从中国文联领导手中接过“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证书;从国家文化部领导手中接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并分别披上两大荣誉的红彩带,成为冠有三张国家级名片的国宝。
至此,夷陵将刘德芳这方国宝,呈现给了世人。
这位解放前从未到过宜昌城的大山农民,进入古稀之年,首次来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是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他深深感到自己遇上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众多领导的重视和关心,遇到各路专家的呵护和举荐。当时,他躺在宾馆的床上,回首这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他落下了热泪。
回眸刘德芳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丰富深厚的阅历,曲折坎坷的人生,是刘德芳艺术的本源;痛苦的磨砺、意外的打击,成为教诲他走向成功的无字天书。刘德芳,你是大山的骄子,你是夷陵的骄傲。
补 记 记得在一次采访中,刘德芳曾给我讲过一个生活中的故事:1993年冬季的一天下午,他在屋前场子里闲转,忽见一盲人手持竹杆过河,径直向深水走去,他立即喊道:这位老者,前面是深水,你等一下,我来牵你过河。刘德芳跑到河边,将盲人牵过河、送上路,那盲人激动的对刘德芳说:感谢你积德做好事,你将来还要走红运的。刘德芳完美的人生结局,验证了那位盲人的预测,他不仅走了红运,而且是紫气东来,大红大紫。
刘德芳祖籍江西,他是在栗子坪深山落籍的第五辈人。刘家为书香门第,祖父刘国士为他取名刘德芳,就是愿他的孙辈能为刘氏家族立德留芳,光宗耀祖。现在,他可以告慰先辈的在天之灵,他圆了祖父的梦想。
2017年古历8月15日,是刘德芳先生80华诞。夷陵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区文联、刘德芳民间艺术研究会在小溪塔平湖礼堂举办“刘德芳从艺60周年暨80华诞庆祝活动”,区四大家领导出席会议,中国民协致电祝贺,湖北省民协鄢维新主席、宜昌市民协主席熊庆文、民间文化专家王作栋等专家学者专程前来祝贺。
开幕式上,我代表刘德芳艺术研究会向大会致辞,对他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活动的领导、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后,我说:23年前,刘德芳还是一位久居深山的农民。23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这位野山林中的笑星,从栗子坪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艰难历程,也验证了23年前,我们的预测和决策是正确的。我今天站在这里,心情十分激动,想讲的话很多,但我只想讲一句话:衷心感谢!
我在对历届县委、政府、区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各级民协、京汉民间文化专家、新闻媒体表示衷心感谢后,代表研究会向台下深深鞠躬的那一刻,眼内充满了既喜悦又酸楚的泪水。[1]
作者简介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