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芳成名回眸(彭明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芳成名回眸》是中國當代作家彭明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芳成名回眸
元辰編前語
因沉心做大事業,故老能有大文章,彭先生善識器,樂助人,美德盈膺文翰好,歷史精彩,後世當思圖志味;
既趁興述傳奇者,且歷數眾掘寶人,劉德芳樂故事,擅歌舞,風流蓋世老更新,人生有幸,來者可享育林恩?
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芳
國寶出山記
——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芳成名回眸
劉德芳,一位從大山深處下堡坪走出的「中國民間故事家」,一位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國家級非遺項目下堡坪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的傳奇人物。
然而在28年前,他還是大山深處一位吃百家飯、干百家活的地地道道的農民兼藝人。
深山遇寶 栗子坪鄉(2001年9月併入下堡坪鄉)位於宜昌縣西北邊陲,山大人稀,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直到1989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還低於國家規定的貧困線標準,被宜昌市確定為全市18個貧困鄉之一。為如期完成脫貧任務,縣委分工我聯繫栗子坪。
1994年4月25日至27日,我和副縣長鄒志權帶領縣小康辦、扶貧辦、交通局、郵電局、糧食局、物資局、林業局、廣播電視局負責同志,專程前往栗子坪現場辦公。大家實地考察鄉鎮企業,聽取鄉黨委工作匯報,共商脫貧大計。會上,我提出了栗子坪鄉脫貧致富的「六山戰略」,即:思想上要識山、愛山;思路上要靠山、興山;戰略上要開山、出山。也是在這次會上,從鄉黨委書記陳朝武的工作匯報中,我意外獲取了一條信息:譚家坪村有個農民叫劉德芳,會講幾百個「日白佬」故事。
當時我任分管宣傳文化工作的副書記,也許是職責的敏感,劉德芳的名字一出,立刻牽動了我的神經,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怎麼這麼巧,與我國首批命名的中國民間故事家、五峯縣的劉德培如同兄弟,心想一定要親眼看看。
第二天上午,劉德芳被請到鄉文化站,我們簡單交談後,便迫不及待地請他講故事。他不假思索,一連講了11個民間故事,均是有四言八句、詠詩作對的雅故事。我說:「劉老,你會不會講葷故事?」他說:「您想聽葷的呀?會喲!講個憨女婿的故事您聽。」
「講的是三個女婿給老丈人祝壽,酒席宴上、岳父甚是高興,要求三個女婿說四句子,並事先講好,要句句不離'騎馬去』,還要看誰來回跑得最快。大女婿先說:'我騎馬去看燈,水裡落根針,看噠燈回來,針還沒有沉。』快。二女婿接着說:'我騎馬去趕考,火里燃雞毛,趕噠考回來,雞毛還在燒。』也快。輪到三女婿沒了題目,正巧岳母前來上菜,放了一個屁,只聽那憨女婿說:'有了!我騎馬去看戲,岳母放個屁,看噠戲回來,屁眼兒還沒閉。』他還快些。」
搞得我們在場的6個人都笑出了眼淚。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劉德芳,時年56歲,一米七八的瘦高個兒,沒有幾根頭髮,但挺精神,為人謙和慈祥,說話總是一臉笑。我們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熟人。
這年夏天,我第二次見到劉德芳,還是在鄉文化站,請他講了一整天的故事,縣委辦公室小張錄下整整8盤磁帶。第二天早晨,在回城的路上開始播放,車內充滿笑聲。那時的交通條件差,3個半小時到達小溪塔,還未聽完。
聽劉德芳講故事,既能受到思想啟迪,又能得到精神愉悅,因為他的故事,彰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數量之多,記憶驚人。這個只讀過兩年半書的農民,寫字十分困難,但他聰明過人,只要是他聽過一遍的故事,就會講出來,只要是他看過的書,就會背下來。
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劉德芳傳講的民間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可謂文武兼備,葷素搭配,俗中見雅,雅俗共賞。要長有長,有短有短。要文有文,要武有武。並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浸透了濃郁的鄉情民情,散發出誘人的生活氣息,山野味濃。
語言精練,風趣幽默。劉德芳講故事,思維敏捷,吐詞清楚,開門見山,入題迅速,表達準確,內容簡練,生動自然,從不拖泥帶水,富有吸引力和爆發力的語言特色。他善於在故事的結尾往往來個急轉彎,一語道破主題,引得聽眾捧腹大笑。
據鄉文化站站長余貴福介紹,劉德芳不僅會講幾百個民間故事,而且還會演唱皮影戲,會打薅草鑼鼓,會打喪鼓,會唱山民歌。在農村紅白喜事中,是出了名的「支客」、「督官」先生,是一個十分難得的綜合性民間藝人。
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我曾三次到過劉德芳的獨居小屋。在兩間矮小的干打壘屋裡,除了極其簡陋的生活用具外,還有兩樣東西是他的心愛之物:一樣是被歲月染得發黑的木箱子,裡面裝有伴隨他近40年的300多件「皮影子」。另一樣是他背腳半生,用過的6個破竹背簍,是他人生旅程的見證,捨不得丟掉,一直保存在身邊。
因為劉德芳是地主子女,帶給他的是人生坎坷、命運多舛。他曾有過三次婚姻,皆因他的成分問題拿不到結婚證而三次分離。他說三個女人都不能伴他終身,是命里註定。
家庭出身給劉德芳帶來的痛苦,不僅僅是婚姻不幸,更難以忍受的是歷次運動的打擊,簡直是雪上加霜。動亂年代,稍有風吹草動,便要拿他開刀。他曾被戴高帽子打鑼游鄉,關押受審,捆綁吊打,還受過「猴兒抱樁」等酷刑。他曾九死一生,一次從十幾米高的杉樹尖上掉下來,一次打牆提着打板從牆頂上摔下來,一次險些被洪水捲走,一次掉進滾滾長江。但他都沒有死,頑強活了下來。
我曾訪問過他的娃娃朋友李國海老師,他對我說:「我雖然讀的書比劉德芳多,但不能和他比。他是一個聰明人,故事會講,山歌能唱,薅草鑼鼓、打喪鼓、皮影戲樣樣都來,一學就會。他是一個快活人,無論經受什麼樣的磨難和打擊,他都能堅強、快活的活下來。他是一個善良人。他為人和氣、友善,具有寬廣的胸懷。就是在「文革」期間斗過他、整過他的,也不記恨。他常說:'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是那個年代,不能怪罪個人。」
劉德芳特有的民間藝術天賦,奇特坎坷的人生經歷,善良寬厚的人格和品德,都與五峯縣民間故事家劉德培極其相似。但比起時年82歲的劉德培老先生,劉德芳更具有年齡優勢。這一點,增添了我發掘和推出劉德芳的底氣。
在一次鄉黨委領導班子成員會上,我說:「你們現在不要小看劉德芳,他將會走出栗子坪成為紅人。就像現在提起五峯縣誰都知道有個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培,卻不知道縣裡書記、縣長是誰。
眾人拭寶 1995年5月,我與鄉黨委書記陳朝武、鄉長朱振興商議,安排鄉文化站余貴福同志負責,採錄劉德芳傳講的民間故事。貴福經過近半年時間,初步採錄整理出380個民間故事,打印成冊,報送縣文化局。我又與局長李衛商議,擬請文學專家、縣文聯副主席黃世堂擔綱,編輯劉德芳故事集。
1998年9月,縣文聯主席楊建章采寫的《宜昌縣發現農民故事家》,較為詳細介紹了「六十歲的農民劉德芳能講四百多個民間故事」的消息,在《宜昌日報》頭版發表,在市內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與劉德芳交往的四年裡,我採錄收集了大量資料,還趁他在縣城開會時機,深度採訪了兩個晚上,弄齊了我所需要的相關材料,從而萌生了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全面介紹劉德芳的奇藝奇人。就這樣,我憑着手頭厚厚而翔實的資料,帶着對民間文化的敬畏和對劉老的敬重,大膽動筆了。
1998年9月29日,我利用當時國慶休假4天時間,一頭扎進辦公室,除了吃飯,就是埋頭寫作。撰寫出13000多字的報告文學《劉德芳傳奇》,以「記憶驚人」、「奇遇人生」、「枯木逢春」三大板塊,全面系統報告了劉德芳的民間藝術和奇遇人生。10月15日,《宜昌日報》全文刊登。總編輯熊慶文和文藝部編輯張冬特撰寫了評論《傳奇寫人生》,其中說到:
「所有的曲折和磨難都是人生的教科書!」
「劉德芳,一位用生命和情感演繹着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民間故事家,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這句古老格言的真正內涵。翻開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的人生履歷,我們無一例外地發現,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徹大悟,構成了他們生命歷程中波瀾壯闊的藝術邏輯。正因為他們歷經社會生活的變化多端,導致藝術情感的積澱和釋放,進而才有可能造就作為藝術家的文化基石。」
「作者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觀點,才以這樣一個相對龐大的篇幅再現了劉德芳的傳奇人生。平易、樸實的敘述風格,真切、細緻的細節展現,饒有情趣的議論抒情,將一位歷經磨難、痴迷執着、造詣深厚的民間故事家的形象推到讀者面前,這何嘗不是一種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藝術創造!」
這篇報告文學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全國有17家報刊雜誌轉載,《湖北日報》在頭版刊登,《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了這篇文章,引起海外華僑、國內民間文藝專家的高度關注,使他們走近劉德芳,考察劉德芳,認定劉德芳。
我國著名的民間文藝大家、中國故事學會副主席、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湖北省民協主席劉守華先生在加拿大探親,他妹妹拿着一張《人民日報·海外版》報紙,高興地告訴他:「哥哥,我們湖北又出了一個故事家。」劉教授甚是高興,回國後立即與我聯繫。他在信中這樣寫到:「當時我以無比喜悅興奮的心情讀完報道,你慧眼識珠,發掘劉德芳是一個創舉。」
1998年底,宜昌縣四大領導班子面臨換屆,為了使推介劉德芳的工作不因領導變動而中斷。11月18日,我和副縣長鄒志權一起,召開了宣傳推介劉德芳的最後一次專題會,形成紀要。強調繼續發掘推介劉德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強調:「無論以後領導怎樣變動,宣傳推介劉德芳的工作不能放鬆,將劉德芳申報為中國民間故事家的目標不能動搖。」
1999年元月,我到縣人大常委會工作。繼續堅持宣傳推介劉德芳,五年內從未放棄。
1999年10月,由我主編、余貴福採錄、黃世堂整理、劉德芳傳講的故事集《野山笑林》一書,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4年1月,楊建章創作的介紹農民故事家劉德芳的長篇傳記文學《奇遇人生》一書,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4年元月,我從人大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一年做了兩件事:一是組織編輯劉德芳傳唱的三峽情歌。年初我約請區文化館民間音樂專家袁維華與劉德芳一起組成三人采編小組,由劉德芳傳唱,袁維華記錄,我負責整理。我用4個月時間,從長達536頁20多萬字中精挑細選,整理歸類,集成出劉德芳傳唱的205首三峽情歌《郎啊姐》,同年9月,由《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發行。
另一件是牽頭組織區文聯、區廣電局聯合錄製《劉德芳笑話館》DVD故事光碟。時任區廣電局局長何玲給予了大力支持,幫助籌集資金8萬元。由區文聯主席楊建章、文化專家黃世堂負責文字撰稿,從劉德芳傳講的420個故事中精選出53個進行錄製。
2004年7月,我們一行5人陪同劉德芳赴漢,走進楊子江音像出版社錄音棚。盛夏的武漢,酷熱難擋,加之棚內無空調,又不能開電扇,大家一起在錄音棚里蒸了三天,一張「薈萃千秋說笑,傳承百世風流」的《劉德芳笑話館》DVD故事光碟製成,由楊子江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一書一碟,均被省民協納入湖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重點項目。
這期間,除了各家新聞媒體密集的宣傳報道外,系統發掘劉德芳的成果已有「三書一碟」,即:《野山笑林》、《奇遇人生》、《郎啊姐》、《劉德芳笑話館》DVD光碟。這些材料,大大增強了我們申報劉德芳「中國民間故事家」的信心和底氣。
專家鑒寶 劉德究竟是不是寶,還得權威專家考察論證,做出鑑定。
1998年9月14日,我們請來宜昌市文聯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發掘研究推介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培的民間文化專家王作棟先生,我和縣文化局局長楊建章、縣文聯副主席黃世堂陪同,專程到栗子坪考察。
作棟先生對劉德芳其人其藝作了全面考察後,作出了權威鑑定:「劉德芳達到並超過了國際公認的民間故事'百則級』傳承標準,是一位地道的農民故事家。」並在鑑定意見的第五條中這樣寫道:「現年60歲的劉德芳記憶清晰,思維敏捷,正值文化工作者對他所傳承的大量民間事故、民歌、喪鼓歌詞、皮影戲文、民俗資料(支客、督官的常用語,責任事項,待主待客禮儀)和他本人的生平資料進行系統採錄的黃金時段。對劉德芳本人的深入研究,擬與整理出版《民間故事家劉德芳講述故事集》全面採錄,擴大宣傳同步進行。從長遠看,這項研究的成果將對構建和改善中國故事學提供新的科學依據。他的民間故事、民間笑話、神話傳說等,具有民間文學、語言學、社會學、倫理學、民俗學、美學等多學科研究價值。」
1999年3月20日,受王作棟主席邀請,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守華先生帶着他的研究生一行四人來到宜昌縣,我和宣傳部、文化局、文聯負責同志陪同劉守華教授、王作棟主席一起進山,對劉德芳進行田野考察。
劉教授通過訪問劉德芳本人,同他敘家常,聽他在不同場合即興講故事,訪問他周邊的鄰居、鄉村幹部以及同他多年在起演唱皮影戲的夥伴,察看我們整理的故事初稿,就劉德芳現存傳承民間文化的活動能力及身體狀況,作了細緻分析,認定:「劉德芳是三峽地區目前最具活力的民間故事家」,並就如何發掘劉德芳,推出劉德芳提出了重要意見。
2000年3月22日,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曹軒寧發起和運作,由縣委宣傳部、文化局、文聯承辦,宜昌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辦了「三峽劉德芳民間故事研討會。」來自北京、武漢、宜昌等地的專家學者和縣領導50多人,現場考察劉德芳,聽劉德芳講故事,唱山歌,唱皮影戲,再經過研討和交流,一致認同劉守華教授的鑑定:「劉德芳是目前三峽地區最具活力的民間故事家。」
2001年1月,湖北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省群藝館領導和專家一行10人,由省文聯副主席黃中駿帶隊,專程到宜昌縣考察劉德芳,為授予劉德芳為「湖北省民間故事家」稱號進一步認證。
2002年11月6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民間文化泰斗,90高齡的賈芝先生帶領北京專家組到夷陵區考察劉德芳。他說:「劉德芳確實不錯,他能說會唱,特別是能講400多個民間故事,是很地道、很典型的民間故事家。對劉德芳不僅要推向全國,還要讓他走向世界。」賈老先生還現場題詞:「民間故事家劉德芳。」
2003年11月6日,中國文聯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錫成,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劉魁立教授,率民間文學專家20多人到夷陵考察劉德芳。專家們聽劉德芳講故事,唱山歌,一致認為劉德芳是難得的文化傳承人。劉錫成現場題詞:「劉德芳——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的優秀傳承者。」劉魁立教授題詞:「偉哉天籟」。
經過市民協、省民協逐級申報和聯絡,2004年11月8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聯部副主任周燕屏,率北京四名專家來夷陵,就劉德芳命名進行專題考察。匯報會在黃花貴苑山莊舉行。會上,我作了主體匯報發言。當我匯報結束,請專家組講意見時,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耀宗先生雙手舉着我們送上的「三書一碟」,激動地說:「剛才聽了彭主任的工作匯報,特別是「三書一碟」的研究成果,我看,劉德芳成為中國民間故事家是沒有問題了。」全場立即響起熱烈掌聲。李教授隨後題詞:「劉德芳先生是活態的民間文化瑰寶。」
為繼續深化對劉德芳民間文化的研究,夷陵區人民政府召開「劉德芳學術研討會」。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三峽大學以及湖北省文聯、宜昌市文聯和夷陵區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宣讀並提交論文20篇。不久,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題寫書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劉錫成先生作序,由我主編的《諸家評說劉德芳》一書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6年6月13日,我出席了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閉幕會的主席台上,我將《諸家評說劉德芳》一書送到馮驥才主席手上。他十分高興,並和我一起留影。
夷陵獻寶 從中央到地方多位民間文藝大家對劉德芳傳承的民間文化的高度肯定、權威鑑定,為劉德芳申報「湖北省民間故事家」和「中國民間故事家」提供了專業依據,奠定了學術基礎。同時,夷陵區的申報工作得到了宜昌市文聯、市民協和省民協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2001年7月18日,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北省群眾藝術館聯合發文,授予劉德芳「湖北省民間故事家」稱號。由省民協副主席、市文聯副主席王作棟先生代表省民協來到夷陵,舉行「湖北省民間故事家劉德芳」命名授牌座談會。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長蔣隆榮,區文化局局長、文聯主席楊建章等出席會議。當王作棟先生將這面沉甸甸的錦旗交到我和劉德芳手中的那一刻,心中真有說不出的高興。
2005年6月8日,劉德芳正式冠名「中國民間故事家」。命名儀式在夷陵區貴苑山莊隆重舉行。青山作背景,園林作舞台,衝天炮響徹山谷,五句子唱醉人心。
命名儀式在夷陵區委書記王國斌的致辭中拉開序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春香宣讀「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芳」命名文件,向劉德芳頒發「中國民間故事家」證書。67歲的劉德芳,身着白色紡綢對襟衫,神采奕奕登台領證,並向台下父老鄉親深深鞠躬。
頒獎之後,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趙舉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宜昌是一塊民間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沃土,在這塊文化沃土中,孕育出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培,著名女故事家孫家香,今天劉德芳先生又被命名為中國民間事故家,這是宜昌人民的驕傲。
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耀宗對劉德芳的藝術成就進行了高度評價,再一次稱讚劉德芳為「活態的民間文化瑰寶」。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傅廣典也發表了講話。
命名儀式上,民營企業家黃林森先生為劉德芳送來意外之喜:一套兩室一廳的新房。
2007年6月12日上午,我接到市文聯王作棟先生電話:「經過省市文聯積極推薦,劉德芳獲首批'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堡坪民間故事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通知我陪同劉德芳赴京領獎。我因已辦理護照和簽證,要隨團赴歐洲旅遊不能陪同。我向王主席說明了情況,並拜託他陪同劉德芳進京。
6月15日下午,王主席陪同劉德芳在三峽機場登機飛往北京,下榻在大會安排的公主賓館,受到文化部、中國文聯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
6月16日上午9時,劉德芳身着平時上台講故事的蘭色長布衫,與參加大會的158人乘車來到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進入湖南廳,走上主席台,從中國文聯領導手中接過「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證書;從國家文化部領導手中接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堡坪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證書,並分別披上兩大榮譽的紅彩帶,成為冠有三張國家級名片的國寶。
至此,夷陵將劉德芳這方國寶,呈現給了世人。
這位解放前從未到過宜昌城的大山農民,進入古稀之年,首次來到北京,走進人民大會堂,是他做夢也未曾想到的。他深深感到自己遇上了一個好時代,遇到眾多領導的重視和關心,遇到各路專家的呵護和舉薦。當時,他躺在賓館的床上,回首這一路走過的風風雨雨,他落下了熱淚。
回眸劉德芳的成功之路,不難發現,豐富深厚的閱歷,曲折坎坷的人生,是劉德芳藝術的本源;痛苦的磨礪、意外的打擊,成為教誨他走向成功的無字天書。劉德芳,你是大山的驕子,你是夷陵的驕傲。
補 記 記得在一次採訪中,劉德芳曾給我講過一個生活中的故事:1993年冬季的一天下午,他在屋前場子裡閒轉,忽見一盲人手持竹杆過河,徑直向深水走去,他立即喊道:這位老者,前面是深水,你等一下,我來牽你過河。劉德芳跑到河邊,將盲人牽過河、送上路,那盲人激動的對劉德芳說:感謝你積德做好事,你將來還要走紅運的。劉德芳完美的人生結局,驗證了那位盲人的預測,他不僅走了紅運,而且是紫氣東來,大紅大紫。
劉德芳祖籍江西,他是在栗子坪深山落籍的第五輩人。劉家為書香門第,祖父劉國士為他取名劉德芳,就是願他的孫輩能為劉氏家族立德留芳,光宗耀祖。現在,他可以告慰先輩的在天之靈,他圓了祖父的夢想。
2017年古歷8月15日,是劉德芳先生80華誕。夷陵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局、區文聯、劉德芳民間藝術研究會在小溪塔平湖禮堂舉辦「劉德芳從藝60周年暨80華誕慶祝活動」,區四大家領導出席會議,中國民協致電祝賀,湖北省民協鄢維新主席、宜昌市民協主席熊慶文、民間文化專家王作棟等專家學者專程前來祝賀。
開幕式上,我代表劉德芳藝術研究會向大會致辭,對他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對前來參加活動的領導、專家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後,我說:23年前,劉德芳還是一位久居深山的農民。23年來,我親眼見證了這位野山林中的笑星,從栗子坪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艱難歷程,也驗證了23年前,我們的預測和決策是正確的。我今天站在這裡,心情十分激動,想講的話很多,但我只想講一句話:衷心感謝!
我在對歷屆縣委、政府、區委、政府、宣傳文化部門、各級民協、京漢民間文化專家、新聞媒體表示衷心感謝後,代表研究會向台下深深鞠躬的那一刻,眼內充滿了既喜悅又酸楚的淚水。[1]
作者簡介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