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于1948年12月,1952年8月,改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化学部分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1978年1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有聚焦资源与环境、先进材料和新能源[1]三大领域;开发稀土、二氧化碳植物、水四类资源;发展先进结构、先进复合、先进功能三类材料;开拓清洁能源、储能、节能三类技术。

据2018年7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现有职工8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员140人,万人计划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38人,有4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历史沿革

1948年12月,当长春刚刚解放,长春应化所便在“伪满大陆科学院”的废墟上成立。

1952年8月,长春应化所归属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

195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自上海北迁长春。

1954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将该所化学部分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新组合的应化所,对全所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大幅调整,布局了合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农产化学6大学科方向。

1956年以后,结合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科院“三定”方针,该所再次对科研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工作发展成稀有元素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制备、基本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素化学、催化、电化学、物质结构等9个学科方向。

1957年,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工业部门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转变。

1958年8月,创办长春化学学院(共办三届)及附设化学学校(中专)和技工学校

1960年,举办业余大学班(共办六期)。

1960年12月,国家科委决定在该所建立超纯物质及稀有元素分析测试基地。

1968年5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该所实行军管,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制造了所谓“应化所特务集团”的冤假错案。

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直属“中国科学院”。

1988年,成立长春应用化学科学科技开发公司,负责所内开发实体的管理。

1989年4月,该所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建立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

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

1996年,成立高分子化学联合实验室开放实验室

视频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相关视频

中国科学院宣传片
秋实点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你所知道新能源有哪些? ,搜狐,2017-01-02
  2.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