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自1985年12月开始筹建,1988年完成。位于江西省余江县刘家站。距南昌市135km,离鹰潭市13km。
机构简介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就组成了由着名科学家李庆逵院士带队的南方红黄壤区土壤[1]资源调查、改良利用试验和橡胶宜林地考察,并在江西省新建县建立了甘家山红壤试验场,开展了一系列的红壤资源开发利用等试验,提出了在红壤上直接施用磷矿粉、以磷增氮等重大建议,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理论进展。六、七十年代,又相继在浙、赣布点开展红壤理化特性和肥料试验研究,建立示范样板田。1985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决定在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集中分布的江西省鹰潭市境内建立一个长期综合的实验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简称红壤站)。
承担任务
红壤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89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农业站,1990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院属的野外重点站并对外开放,成为我国南方第一个开放实验站,1991年起承担国家攻关任务,成为攻关试区站之一。目前,红壤站是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红壤地区设置的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农业、资源、生态与环境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基地。也是集区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优秀科研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野外开放研究实验站。
研究方向
鹰潭站以红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可变电荷土壤学为特色,以红壤生态过程长期试验研究和监测为基础,系统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
(1)红壤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的长期演变与预测;
(2)红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关键过程的演变机制与调控;
(3)红壤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2]的技术和模式。
支撑条件
鹰潭站围绕红壤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依托中科院院士、“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B类)、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入选者等人才队伍,匹配支撑和管理队伍,组建老中青结合的红壤科研大团队。目前,长期在站进行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客座研究人员共计46人。此外,每年到站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的研究生100余名。
鹰潭地处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代表性区域——鄱阳湖流域的赣东北丘陵区,是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代表湘赣丘陵常绿阔叶林-农业生态区。鹰潭站占地1695亩,其中耕地360亩,林果草地225亩,水面85亩。建有各类试验和观测场等40余个,涉及红壤旱地施肥和养分循环、水稻土养分循环和有机质周转、红壤坡耕地土壤侵蚀与阻控、红壤酸化机制和改良、红壤污染物迁移转化和修复、红壤旱作和蔬菜连作障碍和防治、红壤轮作和耕作、土壤生物演替和调控等定位试验,以及林地植被生态恢复、红壤关键带过程等综合观察场。鹰潭站具备土壤和植物分析及观测仪器90余台套;构建了长期监测数据无线传输和网络共享系统,建立了可容纳2万个土样和植物样品的长期样本库。鹰潭站建有5200平方米综合大楼,包括实验、办公、食宿和车库功能,具备接待60人到站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 ↑ 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附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搜狐,2022-05-31
- ↑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你不可不知的知识点 ,搜狐,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