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鷹潭紅壤生態開放實驗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鷹潭紅壤生態開放實驗站,自1985年12月開始籌建,1988年完成。位於江西省餘江縣劉家站。距南昌市135km,離鷹潭市13km。

機構簡介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就組成了由着名科學家李慶逵院士帶隊的南方紅黃壤區土壤[1]資源調查、改良利用試驗和橡膠宜林地考察,並在江西省新建縣建立了甘家山紅壤試驗場,開展了一系列的紅壤資源開發利用等試驗,提出了在紅壤上直接施用磷礦粉、以磷增氮等重大建議,取得了顯着的經濟效益和重大理論進展。六、七十年代,又相繼在浙、贛布點開展紅壤理化特性和肥料試驗研究,建立示範樣板田。1985年,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根據國家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決定在我國中亞熱帶典型紅壤集中分布的江西省鷹潭市境內建立一個長期綜合的實驗研究基地――中國科學院紅壤生態實驗站(簡稱紅壤站)。

承擔任務

紅壤站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89年成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的重點農業站,1990年被中國科學院批准為院屬的野外重點站並對外開放,成為我國南方第一個開放實驗站,1991年起承擔國家攻關任務,成為攻關試區站之一。目前,紅壤站是中國科學院在我國紅壤地區設置的一個長期的、綜合性的農業、資源、生態與環境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基地。也是集區域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示範、優秀科研人才培養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野外開放研究實驗站。

研究方向

鷹潭站以紅壤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以可變電荷土壤學為特色,以紅壤生態過程長期試驗研究和監測為基礎,系統開展三個方面的研究:

(1)紅壤生態系統水、土、氣、生等要素的長期演變與預測;

(2)紅壤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關鍵過程的演變機制與調控;

(3)紅壤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和區域生態文明建設[2]的技術和模式。

支撐條件

鷹潭站圍繞紅壤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依託中科院院士、「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B類)、國家傑出青年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特聘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入選者、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入選者等人才隊伍,匹配支撐和管理隊伍,組建老中青結合的紅壤科研大團隊。目前,長期在站進行科研工作的核心和客座研究人員共計46人。此外,每年到站開展實驗研究工作的研究生100餘名。

鷹潭地處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的代表性區域——鄱陽湖流域的贛東北丘陵區,是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代表湘贛丘陵常綠闊葉林-農業生態區。鷹潭站占地1695畝,其中耕地360畝,林果草地225畝,水面85畝。建有各類試驗和觀測場等40餘個,涉及紅壤旱地施肥和養分循環、水稻土養分循環和有機質周轉、紅壤坡耕地土壤侵蝕與阻控、紅壤酸化機制和改良、紅壤污染物遷移轉化和修復、紅壤旱作和蔬菜連作障礙和防治、紅壤輪作和耕作、土壤生物演替和調控等定位試驗,以及林地植被生態恢復、紅壤關鍵帶過程等綜合觀察場。鷹潭站具備土壤和植物分析及觀測儀器90餘台套;構建了長期監測數據無線傳輸和網絡共享系統,建立了可容納2萬個土樣和植物樣品的長期樣本庫。鷹潭站建有5200平方米綜合大樓,包括實驗、辦公、食宿和車庫功能,具備接待60人到站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