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關於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論文。竺可楨(見「竺可楨文集)著。發表於《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文中按氣候資料獲得手段的演變,將中國近5000年分成4段時期,即1.考古時期(前3000—前1100)、2.物候時期(前1100—1400)、3.方志時期(1400—1900)、4. 器測時期(1900— )。根據中國古代物候記載作出近5000年溫度變化曲線,表明了劃分明顯的4次暖期與4次冷期。4次暖期約發生在:1.前3000—前1000 (對應於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時代),2.前770—公元初(秦漢時代),3.600—1000 (隋唐時代)與4. 1200—1300 (元代初),4次冷期:1.前1000—前850 (周代初),2.公元初—600 (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3.1000—1200(南宋),4.1400年以來的500年(明清年代),其中以17世紀為最冷,對應於歐洲的「小冰期」。

本文搜集的資料來自不同方式,立論嚴謹,它揭示出的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可以和全球其他地區的變化相互印證,但也顯示出地域性間的某些差異,因此深受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大多數著作反映實際情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不正確的、非科學的;但都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所收著作,從其特徵、版本、作者生平、規模、主要內容、學術或藝術價值、社會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詮釋。

視頻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相關視頻

自然地理-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什麼

參考文獻

  1.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