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央芭蕾舞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央芭蕾舞团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中央芭蕾舞团

别名;北京舞蹈学院

建立日;1959年12月31日

团长;冯英

代表作;《天鹅湖》、《红色娘子军》

方针;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

中央芭蕾舞团是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诞生于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于1959年12月31日,第一任团长戴爱莲,现团长冯英,时称"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代表作品有《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

2009年来,剧团全体演职员在团长冯英的领导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文化交流战略,邀请国外著名芭蕾大师及编导来团授课、排戏,并长期活跃在世界芭蕾舞界,积极地将中国民族芭蕾推向国际舞台。

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截至2018年12月,中央芭蕾舞团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

2021年9月13日,据新浪娱乐报道,中央芭蕾舞团10月将携世界芭蕾经典《珠宝》和《堂吉诃德》来沪,为80岁的上海美琪大戏院庆生。《珠宝》将于10月5日、6日在美琪上演,《堂吉诃德》则是10月9日、10日亮相舞台 。

2021年11月1日,综艺节目《舞千年》官宣中央芭蕾舞团加盟该节目[1]

简介

中央芭蕾舞团(亦称"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简称"中芭"),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芭蕾舞团,现任团长、艺术总监为冯英女士。

自1959年12月31日建团以来,中芭以"介绍西方古典、现代各流派芭蕾经典作品,探索西方芭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之路、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作品"为宗旨,积累了100余部保留剧目,其中以《天鹅湖》为代表的国外古典与现代芭蕾经典作品的排演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作为"看家剧目"的《红色娘子军》等民族芭蕾原创精品已具有世界品牌效应并被国外知名舞团移植。

中芭的优秀芭蕾舞蹈演员在国内外专业比赛中屡获殊荣,有近百余人次在国际重大芭蕾比赛中获奖。现中芭共有70多位舞蹈演员、10多名舞蹈教师、60多位演奏家、1支舞美制作团队和1座演出剧院(天桥剧场),年均演出130余场,上座率90%以上,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及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50多次国外巡演中,中芭以最规范的芭蕾技术深厚功底和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创新能力赢得了国际芭蕾界的广泛赞誉,获得了与世界著名院团相比肩的国际地位。21世纪以来,中芭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多年来,中芭始终坚持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普及高雅艺术的职责,并致力于与国际芭蕾舞界的广泛交流、肩负政府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中芭的年均演出量一直保持在130场左右,上座率高达90%以上,足迹遍及五湖四海。长期以来,中芭坚持在海内许多大中小学和社会单位举办"走进芭蕾"公益表演活动,并先后20余次赴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出访演出。此外,中芭还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文化交流战略,除邀请国外著名芭蕾大师及编导来团授课、排戏以外,还长期活跃在世界芭蕾舞界,积极地将中国民族芭蕾推向国际舞台。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成功地运用芭蕾这一西方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红色娘子军》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黄河》《梁祝》《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保留剧目。这一大批优秀作品已为创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芭现任团长、艺术总监为冯英,党委书记为王才军,副团长、中芭演出公司总经理为王全兴,副团长、音乐总监、首席指挥为张艺。在团领导及团艺术委员会委员的带领下,中芭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继续为"努力繁荣中国芭蕾艺术"这一伟大理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中芭已拥有一支由70多位专业舞蹈演员及10名优秀舞蹈教师组成的演出队伍。朱妍、张剑、王启敏、李俊、盛世东、余波、曹舒慈、鲁娜、邢亮、马晓东等多位青年演员逐渐在艺术上走向成熟,在历届重要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中都曾斩获金奖、银奖和铜奖,并引起了国际芭蕾舞界的广泛关注。

中芭还有一支由60多名演奏员组成、在中国唯一专属芭蕾舞团的交响乐团,除完成本团舞剧演出任务之外,中芭交响乐团常与外来芭蕾舞团合作,其独立演出的音乐会也常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中芭的舞台美术制作团队训练有素、精于业务,其制作的服饰、布景、道具等堪称精美,在担负剧团每年上百场演出物美装置工作的同时,也为许多国外艺团在华演出提供舞台技术服务。

隶属于中芭、始建于1953年的天桥剧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家剧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为芭蕾舞和歌剧演出的剧场;它见证了中芭成长历程,《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小美人鱼》等剧都在此首演,剧场还接待过乌兰诺娃、帕瓦罗蒂、小泽征尔、皮娜·鲍什等世界著名艺术大师以及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伦敦节日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等世界名团的访华演出。

此外,艺术委员会、演出部、团长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资料信息部、后勤服务部、绘景基地、业余芭蕾培训等行政部门也是中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芭的光辉历程激励着全体中芭人以永不消退的激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迎接美好的未来。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团正积极地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为完成"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探索艺术创作规律,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真正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鲜明民族特色、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表演团体,让中国芭蕾艺术这朵奇葩在新的时代绽放得更加璀璨"的宏伟目标而努力。为了推进中国芭蕾舞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芭将努力"建设高素质骨干队伍,提升艺术创造能力和发展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出更多融汇东西方艺术精华、具有全球亲和力、能够常演不衰的精品力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团史概述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20世纪初

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中叶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19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接受过一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骨干。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著名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

19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

继《天鹅湖》之后,1959、1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LECORSAIRE)、《吉赛尔》(GISELLE)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1934--)、王锡贤(1933--)等先后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西班牙女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作家洛贝-德维加的著名诗剧《羊泉村》改编,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诗改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19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她)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在此之前,已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饰老四。

它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

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红色娘子军》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

与其它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是当时为数极少获准上演的舞剧。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红色娘子军》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期只见1"红"1"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鹅湖》的狂热。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陆续有来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先后有芭蕾宿将安东-道林、著名芭蕾编导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纯古典风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艺术大师巴兰钦(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相关视频

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舞剧《红楼梦》首演成功 东西方艺术融合探索中国古典意境下的芭蕾语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