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邗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中渎水)
前往: 導覽搜尋

邗溝是聯繫長江淮河的古運河,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作為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裏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邗溝變遷

古代淮河有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為地域經濟的發展和各個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春秋晚期以前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卻是隔絕的。 吳王開鑿邗溝之前,我國東南地區和中原諸州無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南船北上,系由長江入黃海,由雲梯關溯淮河而上,至淮陰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達齊魯。這既繞了路,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風險。春秋末期, 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從今揚州市西長江邊向東北開鑿航道,沿途拓溝穿湖至射陽湖,至淮安舊城北五里與淮河連接。這條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溝通[1],史稱邗溝東道。當時因邗溝底高,淮河底低,為防邗溝水盡泄入淮,影響航運,故於溝、河相接處設埝,因地處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後稱之為「末口」。清《 寶應圖經》一書詳細地記錄了歷史上邗溝在寶應段的十三次變遷,其中《歷代縣境圖》有一幅名為「邗溝全圖」,圖上清晰地標明了當年邗溝流經的線路:從長江邊廣陵之邗口向北,經高郵縣境的陸陽湖與武廣湖之間,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陽湖、 白馬湖,經末口入淮河。古代邗溝的景象在北宋詩人秦少游的《邗溝》詩中有生動的描述:「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修建

我國的大運河在歷史上曾有三次較大的開鑿工程。一次是春秋時期,由吳國的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邗溝雖在東漢已受重視,但至末年,地方割據,三國時為孫曹兵爭之地,運道並不通暢。東晉時,邗溝渠化堰壩開始出現。當時引江水的方法是引 江潮,潮漲時水從壩上溢流或有單閘,開門引潮,閉門蓄水。第二次是隋朝大業年間時修建的。隋煬帝「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江」。這是在舊有基礎上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大,逐步形成了後代運河的規模。邗溝南端水源開發最初是疏浚塘陂,引水濟運,但常淤塞。當時邗溝運道自淮陰至邵伯350里,其中邵伯至瓜洲90里,都是平水不流動,有堰壩控制,自淮安至揚州水程要四五日。邗溝 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較陡,流速較大,夏季水大時,逆水船不易上行,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為古末口,主要以堰閘調節湖水。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進行。605年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淮河邊的山陽(今 江蘇淮安)。同年疏通擴大了邗溝舊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陽。608年從通濟渠向北延伸,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長江中的沙洲擴大,並與北岸相連。唐代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揚子鎮以南接開伊婁河,經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儀征運口並用。北宋時期(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開通 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宋代修治加快,重點在解決淮河所帶來的風險問題,進入邗溝工程修築至運輸管理的鼎盛時期[2] 。經過修建,這段運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個滾水堰,堤上植樹,還陸續在堤身開水閘及石涵洞,引水灌堤東農田。北宋末年運河堤已普遍修築,堤上大量修築漏池閘,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門、水閘79座,其數量不下於明清兩代。南宋由於金人多次南侵,這段運河驟然衰落。至元代這段運河雖較殘破,但對後期拓展大運河還是有利用價值的。

視頻

邗溝 相關視頻

中華故事——邗溝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大運河》聚焦揚州(圖),搜狐,2016-03-20
  2. 邗溝 —— 中國最早的運河,拂曉報社數字報刊平台,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