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丹参,( Salvia)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
入药部位: 植物的根。
性味: 味苦,微寒。[1]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相关配伍
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落胎下血:丹参十二两,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
寒疝腹痛:小腹阴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圣惠方]
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肘后方]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质,外面朱红色,内面白色,长5-15厘米,直径4-14毫米,疏生支根。茎直立,高40-80厘米,四棱形,具槽,密被长柔毛,多分枝。
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7.5厘米,密被向下长柔毛,小叶3-5(7),长1.5-8厘米,宽1-4厘米,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齿,草质,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长2-14毫米,与叶轴密被长柔毛。
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4.5-17厘米具长梗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长或短;花梗长3-4毫米,花序轴密被长柔毛或具腺长柔毛。花萼钟形,带紫色,长约1.1厘米,花后稍增大,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具缘毛,内面中部密被白色长硬毛,具11脉,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8毫米,先端具3个小尖头,侧脉外缘具狭翅,下唇与上唇近等长,深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蓝色,长2-2.7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为密,内面离冠筒基部约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环,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宽2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12-15毫米,镰刀状,向上竖立,先端微缺,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长5毫米,宽达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顶端具不整齐的尖齿,侧裂片短,顶端圆形,宽约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丝长3.5-4毫米,药隔长17-20毫米,中部关节处略被小疏柔毛,上臂十分伸长,长14-17毫米,下臂短而增粗,药室不育,顶端联合。退化雄蕊线形,长约4毫米。花柱远外伸,长达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极短,前裂片线形。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黑色,椭圆形,长约3.2厘米,直径1.5毫米。花期4-8月,花后见果。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日本也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海拔120-1300米。模式标本采自华北。
生长习性
丹参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土壤肥沃的环境。生育期若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则幼苗生长慢,植株发育不良。在年平均气温为17.1℃,平均相对湿度为7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在肥沃的砂质壤土上生长,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高,中性、微酸及微碱性土壤均可种植。
保护现状
由于对野生丹参连年无度采挖,资源量已经濒临灭绝。
主要价值
根入药,含丹参酮,为强壮性通经剂,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效用,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痛,经闭,庙痛。对治疗冠心病有良好效果。此外亦治神经性衰弱失眠,关节痛,贫血,乳腺炎,淋巴腺炎,关节炎,疮疖痛肿,丹毒,急慢性肝炎,肾孟肾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癫癎。外用又可洗漆疮。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在丹参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胃痛、食欲减少,口咽干燥,恶心呕吐,与丹参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关,宜停药,并可口服胃舒平、普鲁苯辛等药,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个别晚期血吸虫肝脾肿大患者在服用大剂量丹参后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应停用丹参,并给予止血剂、维生素等。丹参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皮疹、寻麻疹,有的还伴见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则恶寒、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随即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过敏药,同时用中药生脉散加减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