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丹噶尔古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噶尔古城

图片来自必经地旅游网

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

古城曾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要地,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又称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1]

古城命脉:唐蕃古道

在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东麓,丹噶尔古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唐蕃古道”又名“丝绸南路”的要塞,形成于距今一千三百馀年前的唐朝。古道始于西安,终于拉萨,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全长三千馀公里。沿途横跨中国西北陕、甘、青、川、藏五省区,即今日连接西安与拉萨的214国道前身。[2]

丹噶尔的优越地理位置

来自 旅读Or 的图片
古城命脉:唐蕃古道

丹噶尔的蒙语意思为“白海螺”,名字来源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代顺治五年(西元1648年),东科尔寺西藏迁至丹噶尔古城东面百米处,当时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

  历史上,丹噶尔不仅是当时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还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地理的优异对外有山阻之险,可防御外敌,对内可北连新疆,西通西藏,东靠西宁、兰州,南接四川,是东南西北的交会点,是内地通往西藏、新疆的门户。

地处青海地区农牧交错线上,以西为牧业区,以东则是农业区。在雍正后又成为甘肃行省和青海办事大臣所辖蒙藏游牧区(这是清代“青海”的地域范围)的行政分界点,即处在所谓“边内”和“边外”的交界处。

成古时繁华商业贸易区的历史背景

来自 留园网 的图片
湟源(丹葛尔)

丹噶尔大街长800米,如今,古城由拱海门、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昌耀诗歌馆、镇海协营、丹噶尔演艺厅、迎春门和火祖阁等组成主要建筑群。

其实,丹噶尔成为“边关互市”起源于唐代。那是唐开元十九年(西元731年),唐玄宗采纳宰相裴光庭的建议,批准吐蕃在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交换马匹、牲畜、茶叶、粮食、布匹、皮货等产品进行互市,从此,哈拉库图逐渐成为重要的商旅之地,标志著丹噶尔“茶马互市”的正式开始,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也由此开始。

从那以后,唐王朝从吐蕃换取了大量的战马,耕牛及其他畜产品,不但壮大了唐朝军队的力量,也为农耕提供了耕牛,其中在唐贞观到麟德(西元627年—665年)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唐朝的官马发展到70多万匹,而吐蕃牧民通过互市也换取了大量的茶叶、粮食及其他的生活用品,这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这种互利互惠的交易让唐朝和吐蕃牧民都尝到了甜头,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边关互市时断时续。

雍正元年八月,康熙皇帝去世后,罗布藏丹津乘机煽动起兵反清。十月,朝廷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前往青海,平定了罗布藏丹津叛乱。

雍正二年春,年羹尧上书《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五月,清廷采纳了年羹尧的建议,为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等进行了全面整顿。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朝廷批准将贸易之地移至西宁口外的丹噶尔寺(东科尔寺),丹噶尔由此成为政府规定的合法的边关市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雍正五年在原明朝西宁卫治遗址上修筑了丹噶尔古城,并设立了丹噶尔营,负责丹噶尔及环青海湖地区的军事防务,维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秩序。

噶尔处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自清政府在丹噶尔设立互市之后,丹噶尔的商业地位超过西宁,成为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

在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西元1796年—1860年)的六十馀年时间里,丹噶尔民族贸易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西部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来自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湖南、甘肃等地的商人、工匠都纷纷来此从事商贸、加工、制造等行业。当时,在这儿交易的货物品种多达二三百种,年贸易总额约达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贸易总额的六七倍。城内东西大街及城外丰盛街、东关、西关街、南城台都成为繁华的商业贸易区。 清末民初,英、美、俄、比等国商人以及京、津、晋、陕等地钜贾大贾纷纷来此驻庄开行,商贸繁盛,古城因此被誉为“小北京”。

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来自 青海新闻网 的图片
湟源排灯

说湟源,不得不提排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著深厚的文化蕴涵。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看板灯箱,在里面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形式多样的看板灯。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每当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走在湟源的大街,你会觉得灯河与群星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如梦如幻、如醉如痴之感,仿佛漫游在天街小市之中,享受著一种良辰美景,它们述说著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湟源排灯由来已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山陕商家羡慕丹地民族贸易的繁荣昌盛,举家迁来,将内地的先进文化艺术带到湟源,有力促进了湟源经济的发展。据传,当初街市商家在夜间为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看板,在灯笼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随后,各商号、店铺、厅署机关、单位纷纷仿制扇形、椭圆形、梅花形、凤儿形、卧桥形等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风靡一时。[3]    如今的湟源排灯,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又融入了皮绣、香包、剪纸、皮影、堆绣、衍纸画、农民画、藏绣、盘绣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排灯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令丹噶尔自豪和骄傲的是,2006年,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湟源也因此成为“中国排灯之乡”

视频

丹噶尔古城,青海入藏必经之地

参考来源

  

  1. 湟源丹噶尔古城. 海峡两岸. 2020-08-06 [2024-10-20]. 
  2. 青海‧丹噶尔古城:唐蕃古道不夜城. 旅读Or. 2017-1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建议使用|url=) (帮助);
  3. 走进丹噶尔,揭开古城神秘面纱. 青海新闻网. 2023-08-23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