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义渡口古韵(吴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义渡口古韵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义渡口古韵》中国当代作家吴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义渡口古韵

“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这首耳熟的桑植民歌从明代流传至今,歌声经常回响在耳畔,婉转而悠扬。重庆大渡口区长江边上有一个古镇就叫马桑溪古镇,马桑溪还真与马桑树有关,因马王乡的一条小溪边种满了马桑树而得名。

兴许是对长江特有的情结,兴许是对马桑溪名字的好奇,我顶着炎炎烈日,造访了马桑溪古镇。

重庆市大渡口区马桑溪古镇义渡口

一座现代的马桑溪大桥横跨长江南北两岸,马桑溪古镇恰好就在马桑溪大桥北桥头下。长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江宽水缓,视野开阔,放眼望去,似乎有湖泊或大海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古镇共有三街九巷。街上摆放着林林总总的乌篷船,里面盛满各种各样的鲜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船在这里被当成装饰品来装扮古镇,有何寓意吗?我若有所思起来。马桑溪渡口在长江以北,称之为北渡口,又是长江这一段十几个渡口中最大的一个渡口,天长日久,人们就称它为大渡口,大渡口区如此得名,马桑溪即为大渡口区的缘起之地。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过江渡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重庆“桥都”的崛起,北渡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喧嚣渐渐演变为冷清。如今的北渡口,江面上找不到一只停泊靠岸的船只,看不见一个摆渡的船夫。当北渡口的功能消失了的时候,当北渡口不再繁忙的时候,人们开始怀念那些船只,哪怕以装饰船的姿态来纪念逝去的岁月,意欲寻求心灵的慰藉。人们难以想象,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钢铁厂搬迁到重庆大渡口时,竟然动用数十艘轮船,七千多艘木船,船只鱼贯而入,人声鼎沸,那场面浩浩荡荡,空前绝后。从此,大渡口码头与大渡口钢铁厂命运休戚相关,与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成为军事工业重地,客商来往因此中断,大渡口完成了作为码头的命运升华。

马桑溪古镇的马桑

穿行在依山而建的纵横交错的古朴的街巷,在古镇背后还偶遇上疾驰而过的绿皮火车,它正是古老的成渝铁路。随着成渝高铁的开通,全程仅需一个小时,时间缩短了好几倍。绿皮火车正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向遥远的地方,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尤其是重庆直辖以后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站在马桑溪古镇举头仰望,头顶是雄伟壮丽的马桑溪大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古韵悠悠。繁华似锦在天上,返朴归真在地下,两相映衬,颇耐人寻味。人站在桥下显得格外渺小,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马桑溪大桥都是一把天然的巨伞,为古镇遮阳挡雨,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张开双臂庇护着自己的儿女。

马桑溪古镇

坐在江岸观景台,眺望壮阔的长江,从江面送来夹着鱼腥味的江风,我猜想长江野生鱼应该摩肩接踵吧!桥下的沙滩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人、小孩赤着脚在浅水里踩踏着,跳跃着,欢叫着,他们似乎将长江当成了大海,将江岸当成了海滩,这倒并不影响他们尽情享受海滨风光的兴致。

不经意间,沿石阶而下,在离长江最近的地方有一座“待渡亭”。马桑溪古镇民风淳朴,有为过江民众免费摆渡的习俗而闻名于世,因此民众称为义渡口,并自发在此地设立凉亭,安放石凳,供过往民众休憩、待渡之用,将亭子取名“待渡亭”。《巴县志》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即从道光年间就开始了义渡。据《巴县志》记载,到了光绪25年3月12日,“义渡口”正式设立。义渡习俗千年不变,义渡亭成为古镇千年义渡的重要见证。

危乎高哉!

我蓦然联想起刚逼近马桑溪古镇大门赫然出现的“义渡口”三个大字,还有一副对联:“千年古镇马桑溪辉映桑田桑梓兴盛景,万里长江义渡口弘扬渡己渡人善德功。”一个“义”字,教人渡己渡人的道理,升华了渡口的意义。此联文化内涵颇深。无论是《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还是《荀子·荣辱》“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无不体现“义”的崇高与光荣的精髓,“义”意味着道义、奉献、诚信的精神内涵。

马桑溪古镇因渡口而兴盛,因渡口而凋敝。千百年来,义渡口几度经历繁荣与没落,起起伏伏,变化莫测,尤其是跨江大桥的建成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惟有“义”没有改变,而且还将延续与传承。[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