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兰敖都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兰敖都乡

中文名 :乌兰敖都乡

所属地区: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乌兰敖都乡,隶属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部,距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130千米;东与查干花镇接壤,南与浩特芒哈乡相连,西与长岭县三团乡毗邻,北与乾安县所字镇交界。 行政区域总面积292.48平方千米。 清初,为蒙古族游牧地;1983年,乌兰敖都公社改乌兰敖都乡。 截至2018年末,乌兰敖都乡有户籍人口11758人。 截至2020年6月,乌兰敖都乡下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 2011年,乌兰敖都乡农业总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6元。 [1]

位置境域

乌兰敖都乡地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部,距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130千米。东与查干花镇接壤,南与浩特芒哈乡相连,西与长岭县三团乡毗邻,北与乾安县所字镇交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9.5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292.4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乌兰敖都乡地处沙丘覆盖的垄状岗地,地势平坦。

气候

乌兰敖都乡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气温变化差异大,春秋两季干旱少雨,多风沙,雨量多集中在夏季。 乌兰敖都乡年积温2850度,无霜期135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20毫米左右。

自然灾害

乌兰敖都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风灾、雹灾等。旱灾发生率较高,几乎每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7年7月,致使当年农业濒于绝收。

自然资源

乌兰敖都乡境内西部属草原地区, 有得天独厚的草原和牧场。草质优美、植被丰厚、牧场种类繁多,适合发展畜牧业。境内野生经济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羊草、野大麦、罗布麻、麻黄、蒲公英、茵陈、苍耳、苜蓿、甘草、远志、防风、柴胡、桔梗、黄四、地榆、草木犀、胡枝子17种中草药材。 乌兰敖都乡野生动物资源有狐狸、獾子、貉子,狼、野兔、刺猬、黄鼠狼、大眼贼、大雁、白鹤、野鸡、沙燕子、猫头鹰、山鸽、喜鹊、乌鸦、蛇等几十种。

人口

2011年末,乌兰敖都乡辖区总人口16053 人,有流动人口132人。总人口中,男性8171人,占50.9%;女性7882人,占49.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4142人,占88.1%;有蒙古、满、回3个少数民族,共1911人,占11.9%;其中蒙古族1818人,满族85人,回族8人。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3‰。 截至2018年末,乌兰敖都乡有户籍人口11758人。

经济

截至2011年末,乌兰敖都乡有耕地面积12.1万亩,林地面积5.3万亩。 2011年,乌兰敖都乡农业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有大型农业机械52台(辆),小型农业机械1860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5426元。 乌兰敖都乡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绿豆、葵花等。2011年,乌兰敖都乡生产粮食2200吨;生产花生2500吨,绿豆2000吨,葵花750吨。 乌兰敖都乡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乌兰敖都乡畜牧业总产值3300万元。牛年末存栏1.9万头,羊年末存栏5.7万只,生猪年末存栏1.4万头。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乌兰敖都乡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07人,专任教师15人。小学3所,在校生412人,专任教师9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12人,专任教师4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乌兰敖都乡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5个,建筑面积160平方米,藏书1.5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乌兰敖都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个,其中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个。专业卫生人员30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4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乌兰敖都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43户,人数956人,支出109万元,比上年增长18%,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长2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6人,支出5.7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1人,支出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医疗教助18人次;农村临时救济1520人次,支出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 2011年,乌兰敖都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2万元。社会福利费5.7万元,比上年增长32%;社会服务单位1个,床位20张。 2011年,乌兰敖都乡新增就业人员171人,有4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人,全年共帮助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