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乾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查乾花鎮位于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西部,東距縣城所在地松原市區100公里,北距白城市220公里,南距省會長春市170公里。縣內「雙烏」公路、縣級乾安至長嶺、乾安至長春三條縣級公路在鎮內交匯,距國道203線僅15公里,交通便利、通訊便捷。查乾花鎮幅員面積44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1936公頃,草原16700公頃,林地及水域面積12000公頃。

2019年1月,查乾花鎮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

基本簡介

查乾花鎮是前郭縣9個牧業鄉鎮之一,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全鎮現有9個行政村(其中民族村5個),查乾花鎮1個鎮牧場,47個村民小組,35個自然屯,農戶總戶數4300戶,勞力3400人,總人口18600餘人,其中蒙古族人口7860人。

全鎮總幅員面積447.4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1000公頃,其中平窪地約6000公頃,坨崗地約5000公頃。農產品以盛產 綠豆為主,年產近2000噸。全鎮現有大小農機車輛1500餘台,大小型割滅茬機850台,全鎮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小型機械化。現有大小機井1600眼,水田開發達50公頃。全鎮水域達714公頃,其中查乾花泡近600公頃。

全鎮現有草原16756公頃,其中優質草原達5000公頃,牛已發展到9000頭(其中奶牛260頭),羊發展到9萬隻,豬發展到25000頭,禽發展出到90萬隻,肉類總產量達到2000噸,禽蛋產量達到700噸,羊毛產量達250噸,各類畜禽規模飼養大戶達2000戶占農戶總數的50%,其中:10頭牛以上牛場達380處,百隻羊以上羊場達600餘處,百隻鵝以上大戶達800戶,全鎮形成了養牛近千頭村4個,養羊近萬隻的村5個,被確定為全省養羊第一大鎮,並被授予全省「牧業十佳鄉鎮」稱號。畜產品以中國美麗奴細毛羊羊毛為主,年產羊毛250噸,同時繁育大量美麗奴細毛羊、西門塔爾改良牛供出售。

全鎮現有林地1.2萬公頃,其中經濟林1000公頃,5公頃以上林果大戶達110戶。

全鎮現有個體工商戶139戶,鄉鎮企業產值實現2200萬元,利稅400萬元。

全鎮有蒙古族完全中學、漢族初級中學各1所,小學11所,其中中心小學1所,蒙古族小學6所,鎮中心衛生院1處,床位20張,鎮敬老院被評為松原市市級模範敬老院。鎮內有農貿市場1處。

鎮內有糧庫、國營查乾花林場、郵電局、草原文化館等13個企事業單位。

鎮內有乾安至長春、乾安至長嶺、「雙烏」公路過境,交通便利。

資源豐富,盛產玉米、大豆葵花綠豆花生,畜牧業方面以「 新吉」細毛羊、西門塔爾牛聞名省內外,曾被授予「吉林省養羊第一大鎮」、「吉林省牧業十佳鄉鎮」榮譽。2005年,被中共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委、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縣牧業園區,2007然年3月被松原市人民政府劃為市級園區管理系列,這為鎮域民族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行政區劃

查乾花鎮屬于吉林省松原市,轄9個行政村,1個鎮辦牧場,其中民 族村5個,共35個自然屯。面積750.58平方千米。人口20535人。鎮政府駐查乾花。轄烏蘭花村、白音花村、長發村、腰五井子村、昂格賚村、五家戶村、晏家窩堡村、 腰英吐村、查乾花村。總人口21082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0568人,占總人口的50%,是前郭縣蒙古族聚居重鎮,同時也是前郭西部民族鄉鎮的經濟、文化中心,全省唯一的鄉鎮級文化館——查乾花草原文化館坐落於鎮內,民風純樸、民族特色濃郁,被譽為郭爾羅斯的「窗口」。

項目建設

全鎮項目開發工作呈現出了勃勃生機。賽罕塔拉大街2000延長米街道 拓寬至16米。建築了昂格來村三個自然屯的磚路,完成了 二龍山至四乾線1600米磚路。修建了晏家村水泥路9.4公里,實現了村村通。轉變了查乾花鎮交通落後的面貌。全鎮有線電視、程控電話用戶分別達到1800戶。建設了查乾花村等四個村6個自然屯近1000戶群眾自來水工程。解決了水質差、影響群眾身心健康的問題。以商貿開發推動鎮域經濟繁榮。開發賽罕塔拉大街兩側商企住宅樓近2萬平方米,鎮區面貌及經營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 加強民族文化建設。以草原文化館為中心,9村1場建設的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現在正在建設中;發展蒙古族風情旅遊項目。「賽罕塔拉蒙古部落」已經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展示蒙古民族風俗風情,突出自然和人文的主題載體。伴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查乾花鎮將以嶄新的風貌呈現在西部草原[2]

特色產業

為實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查乾花鎮依託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全力抓 好乳業開發,積極打造乳業發展平台,使當地乳業開發工作呈現了良好態勢。查乾花鎮奶牛已發展到470多頭,日產鮮奶3噸,奶站發展到5個。縣乳業開發辦公室在該鎮進行的機械化擠奶試點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機械化擠奶正在逐步推廣。同時,縣乳業開發辦公室重點採用選種選配、優質飼草和飼料高產、優質青貯飼料調製與高效利用、奶牛疾病綜合防治、生物工程等五項高新技術,着力提高奶牛質量和產奶量,促進了當地乳業的快速發展。 查乾花鎮黨委、政府把發展乳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採取多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乳業正在成為一項支柱產業。截至記者發稿時,全鎮存欄優質黑白花奶牛1169頭,其中,2007年新購入357頭;新建奶站4處,日產鮮奶5.7噸。預計近期還可購入優質奶牛200頭,使日產鮮奶量達到6.5噸。查乾花鎮黨委、政府提出了正確的乳業工作思路:建設奶站,依託奶站帶農戶,推動乳業專業村屯建設。按照這一思路,鎮裡把2007年發展乳業的總體任務分解到各村,根據各村實際情況確定交售鮮奶任務指標,並與各村簽訂了乳業工作目標責任書。乳業工作占全年各項工作考核5000分的40%。黨委明確規定乳業任務作為村幹部考核的「一票否決」指標。

為調動幹部群眾發展乳業的積極性,鎮黨委和政府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把400公頃「三化」草原開發成飼料地,用於支持群眾發展乳業。針對多數群眾無錢購牛的實際困難,黨委、政府領導多方協調,為養牛戶爭取專項貸款300萬元。為減輕養牛戶的經營成本,鎮裡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集資金近20萬元,全部用於補貼養牛戶貸款利息和兌現獎勵政策。查乾花鎮乳業發展中的政策效應日益顯現。僅牧場村奶牛就發展到350頭,每天產奶2.5噸。70歲高齡的村黨支部書記竇柏林幾次提出卸任,都因他抓乳業功勞大而被全村黨員幹部勸阻。該村用公共積累補貼群眾購買奶牛,每購一頭奶牛,村里無息借給500元,每產5噸奶村里撥給2畝飼料地。預計2007年全村乳業收入可達230萬元,僅乳業一項人均收入可達4000元。村裡的近期規劃是,明年主要靠乳業發展實現「三個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合作醫療、百分之百的程控電話、百分之百的閉路電視。

行政推動

行政推動是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幾年來,前郭縣查乾花鎮把發展 乳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為了把乳業發展壯大,查乾花鎮建立起了有效的行政推動機制。一是考核促動。在年度考核工作中,,乳業部分占總分值的40%,並作為一票否決指標;二是落實責任。黨委班子成員每人包保一個村,每半個月召開一次乳業工作調度會,及時解決乳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三是創新思路。2007年初,鎮黨委、政府確定了依託奶站帶農戶,推動專業村屯建設的工作思路,重點扶持新建了烏蘭花、 哈爾金、 五家戶和英吐4個奶站;四是政策扶持。為了促進乳業發展,鎮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強奶牛飼料地管理的若干規定》,利用三化草原開發飼料,支持全鎮群眾發展奶牛養殖。2007年,為全鎮 奶牛養殖戶爭取貸款300萬元,利息由鎮政府給予補貼。查乾花鎮存欄奶牛達1169頭,日產鮮奶近6噸,全年實現乳業總收入740萬元,僅此一項就帶動全鎮農民人均增收300元。[3]

民俗風情

美麗富饒的查乾花草原,宛如一塊巨型碧玉,平臥在郭爾羅斯西部。她 以其嬌饒多姿的自然美和淳樸敦厚的民族風情,吸引了無數詩人和丹青妙手,點燃了他們縷縷璀璨繽紛的創作情思,不知為它譜寫了多少美好的詩歌,繪下了多少絢麗的畫卷。查乾花,蒙語意為白色的花。關於她,還流傳着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這傳說,以其秀麗風光融會着美妙的神話,表達了查乾花人民世世代代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執着的追求。相傳很早很早以前,這裡住着一位鬚髮皆白的老牧民,人們稱他為查干瑪拉沁。這老人勤勞、善民、又會演奏馬頭琴。但是,在王公們的盤剝下,連奶粥都喝不着。一天,他端坐在草原上,拉起了馬頭琴。這琴聲悠揚淒楚,飄蕩在草原上空。不一會兒,引來了一百隻鴻雁。這些鴻雁盤旋一會兒,又返回了北方。當雁聲剛一消逝,天空就降下傾盆大雨。這時,一匹雙翼的神馬凌空奔馳在雨簾中。只見它奮蹄揚鬃,雙翼閃光,瞬間便不見了。天晴後,雨水從四面八方奔騰匯聚,形成了一個白亮亮的大泡子,這就是查乾花泡。從此後,這裡水草豐美,窮苦的牧民紛紛遷徙而來,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村落,由於這裡盛開着潔白的小花,於是人們就給這草原起個名,叫查乾花。不管傳說如何美,也不如今天草原人們的生活美。當你一踏入查乾花草原,就會給你一種遼闊、清新的感覺。查乾花鎮的南邊就是方圓十餘里的查乾花泡。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到湖邊一看,那湖水波平如鏡,清可見底。湖畔一群群牛羊。那牛羊的倒影印在湖中,仿佛水底綻開了五彩蓮花。在湖的東南方有個小土山叫達金道布。據說,那山上曾長着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榆樹、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樹叉上坐着一個小銅人,這就是 蒙古族薩滿教供奉的偶像。內蒙49旗的所有 薩滿在跳神前,都要從遠方向這棵古榆禱告,以示徒子的虞誠,可是這棵古樹在「文革」中被造反派鋸掉了。今天,人們能見到粗壯的古榆根,再也見不到那參天的大樹了。

榮譽記錄

2019年1月,查乾花鎮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