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1]

晋文公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

宋以后,寒食与清明逐渐合流,清明节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春天节日。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3]

时至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诗曰: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清明》左河水


寒食、清明游春的景象,在词人笔下又是一番景致。


禁苑东风外,暖丝晴絮,春思如织。

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

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丝丛笛。

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柳陌,新烟凝碧。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

人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

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

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从白昼到月夜,恁般景致,一路捉来摇曳多姿。 —《曲游春》南宋周密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节气-养生之道

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在中医理论机体生长也在于春季。在清明之际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则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饮食

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阳气”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时令蔬菜。清明时期还适合进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适宜多吃。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4]

踏青

清明时期天气清爽明朗,人们宜随著明媚的阳光的到来而多到户外运动,即古人称之为“踏青”,如晨运、登山等郊外活动。而且运动量可以比初春时期加大。[5]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开封寒食、清明之盛:“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可知当时即有踏青野餐的习俗。

清明习俗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6]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在春分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春分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秋千

春分意即揪著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游戏

古代春分盛行斗鸡游戏,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春分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放风筝

春分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植树

”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春分植树的习惯。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