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是根據《中共雲南省委關於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落實省委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1]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要發揮雲南的優勢,把我省優勢學科做大做強」要求,依託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在整合全省民族研究力量的基礎上,於2006年11月8日成立的。
基本概況
雲南省民族研究院既是一所年輕的研究院,同時又有着深厚民族學研究歷史傳統學院。雲南省民族研究院所依託的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是全國最早開始建設民族學學科的學校之一,在學科發展史上湧現出一批影響重大的民族學家和民族史家。
發展目標
雲南省民族研究院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從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按照資源共享、優化結構、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兼顧基礎和應用研究的要求,進行資源整合;通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組織重大課題研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和動態監測評估等措施,圍繞體制改革、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諮詢服務等項任務,帶動全省民族學研究不斷創新,形成高水平的學術交流開放平台[2]。力爭在五年的時間內實現「四個一流」,即:把雲南省民族研究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民族研究基地,把雲南省的民族學學科建設成為全國一流學科,培養一批全國一流的民族學學者,完成一批全國一流的民族學研究成果。
發展歷程
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雲南大學民族學的學科建設便開始啟動,吳文藻、費孝通等蜚聲海內外的學術大師執教於雲南大學,創建了雲南大學的民族學學科,開展了一系列至今仍在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的調查與研究,為雲南大學的民族學奠定了深厚的學科基礎。五十年代以後,民族學家楊堃和江應梁、民族史家方國瑜和尤中等一批學界名家在雲南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完成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推動了雲南大學民族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悠久的學科歷史、優秀的學術傳統、深厚的文化積澱,為雲南省的民族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奠定了難以替代的基礎和條件。
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雲南大學的民族學已建設為全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進入全國一流學科的行列。
4211工程
在國家啟動「 211工程」的時候,雲南大學把民族學從眾多的學科中遴選出來列為重點建設的兩個學科之一進行建設,也是唯一列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並順利通過專家的論證,獲得批准。經過「九五」期間的建設,雲南大學的民族學學科水平、學術隊伍、研究能力迅速提高,並於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實現了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的「零」的突破。在「十五」「211工程」建設中,民族學繼續列入重點建設的三個學科之一進行建設,加大投入,進一步提升水平,獲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近年來在全國高校民族學的學科排名中一直居於前列。
辦學層次
雲南大學民族學科具有從本科、研究生到博士後和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的民族學人才培養體系,是雲南省唯一具有民族學博士授予權的單位。
師資隊伍
雲南大學民族學學科陣容強大、層次較高、結構優化。現從事民族研究的教學科研人員近300多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89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20多人,民族學博士研究生導師20人。
視頻
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為什麼說社會科學進入了「黃金時代」?,搜狐,2021-05-26
- ↑ 科研人員必備學術交流平台,搜狐,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