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洞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洞桥原名孝友桥,俗称西桥,为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城街道西街西端的一座五孔石拱桥(现最西侧桥孔已被填,上有民居),东西向跨护城河西江河。该桥原在黄岩县城西门液金门外,为北宋元祐年间由县令张元仲主持建造,因张元仲字孝友而得名。南宋庆元二年(1196)毁于水,由邑人赵伯沄发起重建,改为五洞,后又逐渐毁坏,今桥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总戎吴进义委托明因寺僧人世月重建[1]

按县志载桥长六十丈,广三丈,今实测长63.5米,宽4.3米,每孔净跨8.7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亦随桥孔成五折波浪形起伏状,可减轻桥身自重并使造型更加美观。桥两侧设须弥座式栏板和覆莲望柱。

建造艺术

黄岩五洞桥始建迄今七百余年,位于赤溪镇过溪村,东西走向,横跨西江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随桥孔呈五折起伏,砌石级上下。两则设覆莲望柱和栏板。

五洞桥长60多米,宽4.3米,4洞跨水。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拱石墩台。五洞的拱圈矢跨为二分之一,县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适宜西江船只往来等优点。每洞拱圈5道,采用无铰拱石,砌置方式以分节并列为主,直与横拱石相间,半拱部用长条石纵联,以加固5道拱圈的联系。这种砌置工艺,在横向整体性上,优于传统的并列、纵联等技术。桥墩筑“分水金刚雁翅”,能减弱水流的冲击。拱圈与桥面之间。又设置长度超过桥宽的长条石,用以联紧两侧边墙,使拱上建筑对拱圈起巩固作用。

五洞桥的构造技术,经受了时代严峻的考验。1933年西江闸建成7墩8孔,设计最大过闸流量每秒141立方米。每当洪水期闸门大开时,西江上游滚滚激流连同各种洋鬼子物冲击五洞桥,使桥墩长期承受单边水流的推力,但五洞桥以凝重的雄姿屹立,60年未发生移位现象[2]。1958年,西部山区长潭建造水库,急切需运物资,于是填平5折桥面,载重汽车川流不息,五洞桥以坚实的躯体承受重压,造成拱圈少许开裂现象。以上可以足见世月和尚设计和施工的高超技艺。

五洞桥使用“分节并列”砌拱技术,半圆拱矢跨为1/2的五折石拱桥,具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等优点。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有联拱石墩台。清末已四洞跨水。桥全长63.5米、宽4.3米,五孔石拱桥,每孔净跨8.7米,桥身随拱券起伏波折,远望如中游,颇具特色。1958年填平桥面通汽车,1963年停止行驶。

桥身和拱圈由一块块坚硬整齐时条形青石砌成,勾缝特别严密,经得起大水冲击。设计合理,除了石拱桥本身的构造优点外,桥的四个桥墩在朝向上游的部位都设有三角形分水尖,迎着来水,水流自然分开,从两边急速而去、减轻了对桥身的冲击。

五洞桥造型别致美观、省工省料,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其造桥技术工艺广泛流行于温黄平原,成为这懿地区古代桥梁工程的代表之作,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视频

五洞桥 相关视频

五洞桥的前世今生
南宋古桥五洞桥修复完成了

参考文献

  1. 七绝·黄岩五洞桥怀古(平水韵)薛志鹏, 品略图书馆,2019-11-11
  2. 五洞桥,查字典地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