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亚历山大一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
原文名 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
国籍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 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1月9日,1801年—182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保罗一世之子。史称亚历山大一世。

生平

亚历山大一世一出生就被祖母叶卡捷林娜二世抱进宫中亲自抚养,成为父亲保罗一世的王位争夺者。因祖母与父亲势如水火,生存于夹缝中的亚历山大自幼就是一个好“演员”:他九岁就给祖母写赞美信,而且每封信都无比煽情地用“吻您,吻您的手”结尾。而在失宠的父亲面前,亚历山大则是一个一脸严肃、站得笔直的军人,因为父亲是军事天才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粉丝。

虽然俄国历史上脾气不好的沙皇打死亲儿子的事情屡见不鲜,但脾气暴躁的保罗一世即位后对这个曾经威胁到自己王位继承权的儿子还比较满意的,将其立为皇储,并在后来的几年里陆续加封了不少官衔。

然而,保罗一世终究还是显露出家族的不良基因,他用一种幼稚的方式宣泄对母亲的不满——凡是母亲制定的制度法规,甚至包括制服款式,不管对错,全部推翻。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引起了军队和贵族的不满,一场宫廷政变开始酝酿,而背后的主谋便是亚历山大。

1801年3月11日,当政变的军官告诉亚历山大他们杀死了保罗一世的时候,整晚都躲在老婆怀里的他居然号啕大哭,说他只想胁迫父亲退位,从来没想过杀人。以保罗一世的脾气,他不死是不会退位的,亚历山大不可能不明白这点,所以他的哭更多的是喜极而泣,而不是伤心。

亚历山大即位后,首先废止了父亲执政时期对祖母执政时期法律法规的各种不合理修改,然后恢复了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并解除了“贵族子弟不许出国”的禁令。1803年,他尝试解放农奴,却被农奴们的集体沉默泼了一盆冷水,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1812年,拿破仑的50万多国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杀进俄国境内,亚历山大命人将莫斯科一把火烧掉,结果拿破仑的部队因缺乏补给,没几天就求和了。亚历山大不予理睬,全线反击痛打落水狗,法军溃不成军,只有不到一万人活着回到法国。亚历山大乘胜追击,建立了第六次反法同盟,于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中再次击败法军。战斗中,亚历山大一直在最前线指挥战斗,甚至曾经从望远镜里看到了气数将尽的拿破仑。

1814年3月31日,俄国军队开进巴黎,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领头的就是骑着白马的亚历山大。之后,拿破仑又一次复辟,但很快在滑铁卢被反法同盟彻底击败。1815年7月,赢得滑铁卢战役的俄军再次进驻巴黎,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凯旋的亚历山大希望能够借助称霸欧洲的余威改革农奴制,但看到所有的改革方案都被守旧势力轻而易举地束之高阁后,这位征服了欧洲的沙皇居然缺乏前辈们几乎都有的暴虐脾气和独裁欲望,在剩下的十几年里彻底成了好好先生,目的只是让贵族和农奴们都爱戴他。但俄国又落后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的社会经济改革开始加速,而“欧洲宪兵”却始终原地踏步,游历过欧洲各国的亚历山大不会不清楚现状,但一贯圆滑的性格使他只能选择当一个“好人”。

1825年11月,皇宫忽然宣布亚历山大在亚速海疗养时因感冒病逝。但在民间传说中,他的结局是看破红尘、隐逸山林。这个传说的真假无从考证,但从侧面反映出这位曾经站在欧洲之巅的沙皇对这段交织着光荣和遗憾的历史的无奈与彷徨。也许真如传说所言,这个王座上的演员厌倦了终日戴着人皮面具的生活,悄悄走下王位,消失在西伯利亚的那片皑皑白雪之中。[1]

为政举措

扩张政策

亚历山大一世四平八稳的执政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俄罗斯的持续繁荣发展。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亮点还是在军事和外交领域。如同以往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一样,亚历山大一世时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又完全继承了祖母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气魄,不遗余力地利用一切机会进行领土扩张。

在亚历山大一世执政之初,法国革命浪潮席卷欧洲,俄罗斯积极地参加了反法同盟,成为1805年至1807年间阻挡拿破仑东进的重要力量。在1807年的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大败,此后俄罗斯和法国签订了蒂尔希特和约,对法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并在实质上暂时退出反法同盟,俄法关系逐渐有所缓和。

秘密社团

俄罗斯的秘密社团逐渐发展起来,它们的活动也渐渐地开始半公开化。在所有的会道门类型的秘密社会团体中,起源于西欧的共济会最为著名。亚历山大一世看到了共济会对其政权的威胁,在1822年下诏宣布共济会为非法,禁止共济会在俄罗斯的活动。尽管此前,亚历山大一世曾在1820年巡视了共济会在敖德萨的总部,并一度自称是共济会在俄罗斯的保护人。

打败自己的偶像,成为一代伟大明君

亚历山大一世是一位颇为矛盾的君主。一方面,他在成长中,深受当时席卷欧洲的启蒙人文思想的影响,其实和他父亲一样对拿破仑充满好感;但另一方面,来自祖母严格的帝王教育和目睹父亲被政变推翻的遭遇,又让他深深明白,他统治的是一个多么粗暴狂躁的国家。这种矛盾心态伴随了他统治的一生:他终生崇拜拿破仑,甚至在拿破仑失败之后想要邀请其来俄国宫廷避难;但同时,他又不得不按照俄国人的心愿,充当打败法国人的主力,组建神圣同盟以维护君主制度。1803年,刚登基不久的亚历山大一世就主动出面建议组织全欧洲的防御体系来对付法国,积极参加反法同盟。而1805年奥斯特里茨三皇会战的惨败,让他不得不和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但这个三心二意的和约并没有阻止亚历山大一世和他敬仰的拿破仑最终决裂: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靠着库图佐夫和俄国冬天的严寒,亚历山大一世最终粉碎了拿破仑的入侵,也因此成了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又一位伟大明君。

然而,正如亚历山大一世所感受的那样,此刻的沙俄和罗曼诺夫王朝已经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已经让这个帝国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拿破仑的崛起已经宣告历史走到新的十字关口,人文思想、民主和自由意识,已经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整个欧洲。虽然沙俄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但它那种落后的制度——特别是在过去百年中支撑它进行扩张战争的农奴制,已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事实上,正是那些在1812年战争走出国门的俄国军官,在他们目睹已经发生剧变的欧洲诸国,接受了民主思潮后,开始酝酿反对俄国农奴制和君主专制,要求宪法的反抗运动。1825年冬天,满怀苦闷的亚历山大一世在视察内地的途中暴毙,遗命弟弟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继位。就在尼古拉一世继位前后的12月14日(俄历),莫斯科的近卫部队发动兵变反对尼古拉一世,要求立即召开立宪会议,成立临时政府,同时宣布废除农奴制,解放全国农奴,这就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很快被镇压,5名主谋被判处绞刑,剩下的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2]

人物关系

迷恋妹妹

亚历山大即位后,那些垂涎他地位的女人纷纷对他投怀送抱,但在亚历山大心中却始终只有一个女人的位置———她就是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女大公。叶卡捷琳娜公主是亚历山大的大妹妹,二人年龄相当,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的岁月竟让两人产生了超出兄妹的感情。在亚历山大的婚姻名存实亡的时候,兄妹二人的感情达到了顶峰。他们经常单独闲坐,彻夜长谈,有时动作过分亲昵。他们都住在皇宫,但却要天天通信。如果亚历山大一世外出巡视或是出国访问,兄妹俩的书信往来就更加频繁。

亚历山大在给妹妹的信中这样写道:“知道你爱我是我幸福的源泉,因为你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尤物之一”,“我像疯子一般爱你!……看到你,我高兴得如痴如狂,我像个着魔的人,四处奔波,多希望能在你的怀里甜蜜地松懈下来”。

1808年,威震欧洲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突然向叶卡捷琳娜女大公求婚,这使亚历山大非常不高兴。他不能忍受将心爱的妹妹嫁给法国的“食人怪物”,婉言谢绝了。后来,他害怕拿破仑又来求婚,于是匆忙将叶卡捷琳娜嫁给相貌平常、地位一般且性格懦弱的德国奥尔登堡公爵。

婚后,叶卡捷琳娜仍常住在圣彼得堡。当她的丈夫病死后,兄妹之间的感情又像以前一样无所顾忌了。

与家人

亚历山大1777年12月12日(俄历)1777年12月23日(公历)诞生于圣彼得堡,是保罗的长子。亚历山大的降生,令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欣喜万分,马上就把长孙抱走,自己抚养。亚历山大出生后一年半,他的弟弟,也就是保罗的次子康斯坦丁降生,于是亚历山大兄弟均在祖母的呵护下成长,叶卡捷琳娜为兄弟俩请来了当时最好的学者,负责两位皇孙的教育。叶卡捷林娜二世很疼爱亚历山大,但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天早晨,祖母都要求亚历山大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以磨炼他的意志。在他6岁时,祖母将家里的女保姆赶走,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教育他,以造就他威猛、坚定的性格。

与老师

是来自瑞士的学者拉加尔普,拉加尔普同情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主张法国共和,反对君主专制,他的启蒙主义世界观对亚历山大产生了很大影响。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良好的欧式教育和启蒙主义思潮带来的理想主义,和亚历山大在日后面临俄罗斯帝国具体而又复杂的国情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亚历山大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最终反而走向早年信仰的极端。这也是俄罗斯几代君主不断重复的执政失误的一个原因。

家庭成员

父亲: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

母亲: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符腾堡的索菲·玛丽·多萝西娅·奥古斯特·路易丝)

祖母: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

妻子: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巴登的路易丝·玛丽娅·奥古斯塔)

子女:无子,有两个女儿。

参考资料